中学生喜欢听歌唱歌,以寻求共鸣,宣泄情感,愉悦身心。其实,广泛流传的歌曲恰好是作文教学的有利资源,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能使单调乏味、脱离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得到改善,
从而改变学生望“文”生畏的现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的可行性
歌曲与文学紧密相联。从历史角度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区别于其它时代的主流文学样式:《诗经》滥觞于先秦,乐府盛行于汉魏,律绝鼎盛于李唐,诗余风靡于两宋,散曲风行于元代,新诗发端于“五·四”。它们在各自的时代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口耳相传,盛极一时。还不同程度地被配上乐谱,不自觉地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如语文报社社长蔡智敏先生所言:“《诗经》,对爱情的描写都是非常生动的,和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差不多,一个道理,它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在历代文人中,不自觉地创作“流行歌词”较盛的当数曹操,《魏书》载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而自觉地创作“流行歌曲”,其中最成功的应数北宋时自称“奉旨填词”的柳永。他创作了大量供市井平民传唱的慢词。在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以说,他是流行歌词界的一代宗师。发展至当代,歌词的创作更是综合多种文学手法,佳作迭出,流派纷呈。从自身特点看,无论哪个时期的精美歌词,都是文学艺术之一,是被音乐同化了的诗,是诗化了的散文,其自身反映出一般的文学创作规律,为启发学生作文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的基本依据。
二、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从听歌中学作文,可以使作文教学更有生活味,更具现实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歌曲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歌曲反映不同的生活侧面。学生可以从听歌中直接了解到各种生活背景,间接体验到各种生活现实。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学生日常接触较多,耳熟能详,有了较粗浅的认识,应用到作文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引导学生从听歌中学作文,可以使作文教学更有文化味,体现人文性。歌曲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以歌词的方式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反映思想;以曲调的方式表达人与人的情感碰撞,人与大千世界的和睦共处,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重塑人的精神内核,体现人文关怀。在语文课堂适当引入歌曲,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兼容性,让作文教学更有文化味道。
3、引导学生从听歌中学作文,可以使作文教学更有情感味,更具情境性。歌曲风格各异,情愫丰富,能创设各种情境:轻快的歌曲使人心情愉悦;悠扬的歌曲使人气定神闲;亢奋的歌曲使人激情澎湃;激越的歌曲使人斗志昂扬。在作文教学中播放相应的歌曲,能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松驰神经、启发联想、丰富想象、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拓宽思路,在自由中放飞思绪,在熏陶中净化心灵,在共鸣中抒写心曲。
三、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的实践性
如果学生能巧妙地引用歌词的精彩语句或学习歌词中遣词造句的艺术,就能使文章语言亮丽,文采斐然。不仅如此,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优点,教师可以根据其各自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等多方面的引导,使作文教学深入浅出,多姿多彩。下面举三例来阐析引导学生从听歌中学习作文技巧的实践。
1,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典型选材。作文需要材料的支撑,否则就会因空洞无物而索然无味。优秀的歌词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情感。比如阎维文主唱的《母亲》,就是从拿书包、打伞、包饺子、擦泪、牵挂、沏茶、掉泪、欢乐等平常琐屑而具体可感的事情中表现母亲的慈善与可亲、母爱的伟大与可敬,感人至深。以此为楔子,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学生就在阎维文歌声的牵引中去回忆往昔、去寻找细节、去感受深情、去体会真爱、去叙述往事,完成心中的人物雕像。写出的作文形象丰厚,立体感人。
2,引导学生认识歌词的精妙结构。文章的布局谋篇要“凤头、猪肚、豹尾”。就开头而言,“凤头”即是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像凤凰的头部那样,清秀漂亮,五彩缤纷。无论是短小精练、片言居要,还是大肆渲染、极事铺陈,都应尽可能地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阐述更明确:“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为了让学生体会描述性开头的巧妙效果,在作文教学时播放蔡琴主唱的《你的眼神》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备受学生喜爱。这首歌曲从其进入歌坛成为经典以来,二十余年,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除了清雅幽邃的旋律打动人之外,还得归功于歌词的结构艺术:开头的细腻描绘,使听众走进一种情境,感同身受,同时设置了悬念;接着揭示出是“眼神”的神奇力量,让人在豁然开朗之余感到回味无穷;最后点出“友情”的神圣与纯洁。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模仿这种铺陈开头、卒章显志的写法。有一位学生在《父亲的手》中这样开头:
粗糙皲裂如松树皮,皱纹和肉茧镌刻着人生的艰辛和岁月的沧桑,这就是父亲的手;宽厚坚实如铁盾牌,坚骨和巨力遮挡着家庭的凶险和生活的风雨,这也是父亲的手;温柔舒服如软丝绸,抚摸和紧握传递着深沉的慈爱和欢欣的鼓舞,这还是父亲的手。
这段习作的开头,提纲挈领。在粗线大笔勾勒之下,又有细线工笔素描,为读者展示了一祯“手”的朴实图画,让读者对“父亲”的形象充满期待,希望对全文一读为快。接着,以“父亲的手”为线索,叙述了父亲爱生命、爱生活、爱家庭、爱孩子的高大形象,最后抒发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恩之情,耐人寻味。
3,引导学生学习歌词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渲染衬托、象征比兴、虚实抑扬、回环复沓等手法,歌词也常使用。比如刘欢主唱的《弯弯的月亮》,就采用了顶针手法,环环相接,丝丝入扣,让人听后感到荡气回肠、曲尽忧思。作文教学时引入这首歌曲与课文《愚公移山》中愚公反驳智叟的那段亘古常新的精彩辩词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顶针修辞手法的论证效果:层层推进,步步紧逼,气势强烈,给人无可辩驳之感。指导学生学习了这种方法后,一位学生在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再大的风浪也不能扑灭我到达彼岸的雄心。桥梁倒塌了,我还有小舟;小舟碎散了,我还有船桨;船桨折断了,我还有双手;双手疲乏了,我还有坚定的信念……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挫折,我有不灭之意志!
这段习作运用顶针手法,把接二连三的“挫折”具体化,也把坚韧不拔的“意志”形象化。让读者在作者跌宕起伏的叙述中感受到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量。
四,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的原则性
把歌曲引入到作文教学,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养分、学习作文技巧,以提高作文水平,须遵循三项原则:
1、重视所选歌曲的思想性。思想性是作品的灵魂,作为借鉴蓝本的歌词,应强调其内容的健康性与积极性,给学生正面的感染和熏陶。例如,爱情是勿庸置疑的永恒主题,流行歌曲表现这一主题的也为数不少。但是,如果一味地咏唱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就显得狭隘消极。甚至还有些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庸俗劣作,是不应该进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时,应该选择歌唱爱国爱家、重亲重义,歌颂传统美德,讴歌时代精神,反映积极进取的作品,来陶冶学生,使学生在听歌中深化作文内涵,提高作文韵味,提升作文美感。
2、注重所选歌曲的艺术性。为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取法乎上”,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规律。由于市场经济对文艺的影响和追名逐利的浮躁心理作祟,当前乐坛亦存在并且“流行”着一些艺术品位极低的歌曲,鱼目混珠。导致乐坛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一方面,教师应选择曲调高雅、歌词优美的歌曲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还应逐渐教会学生识别真伪优劣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对歌曲的词、曲能做到耳聪目明。如果学生不懂得用语文的眼光来加以鉴别,分不清稗草优苗,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地全盘模仿,就会适得其反,降低作文水平。因为“学乎其上,取乎其中,学乎其中,取乎其下”。
3、不能忽视歌词在作文教学中的局限性。歌词与作文毕竟有别:歌词为适应听觉特点,让听众在稍纵即逝之间理解词意,往往讲究语言浅白,通俗易懂;为追求音乐效果而过于讲究格律整饬;为营造意境而意象叠加,时空跳跃。这些特点如果学生取法不当,可能会导致作文造词晦涩、词不达意、逻辑不严、连贯欠缺等不足。歌词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文学手法,不能取代文学作品的范例地位。因而,它在作文教学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听歌学作文,就像是为作文教学多开凿了一泓“源头活水”。愿这泓源头活水,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汩汩地流向学生的心田,滋养学生的生活,浸润学生的文笔,让学生作文溅起一朵朵奇异瑰丽的浪花。
陈桂贤,教师,现居广东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