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淘金梦中的情感记忆

2009-04-08 08:45王晶晶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淘金亚历山大伊丽莎白

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考琳·麦卡洛出版于2003年的长篇小说《呼唤》(The Touch)由作家出版社引进。该小说是麦卡洛继享誉全球的《荆棘鸟》之后,对她最擅长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类型的再次回归。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有着财富梦想的完美实现,有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呼唤。是西方文学淘金模式与情感发掘的美妙结合。

西方文学中的淘金模式(航海、淘金、考古、探险等内容和题材),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不会被忽视。它如同二十世纪人们梦想着遍地黄金的美国而产生的“美国梦”一样,代表着一种人们对财富、爱情等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探寻。然而,与大多数美国梦模式作品以破碎的梦想来书写人生的迷惑与虚无不同,如杰拉菲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淘金模式的主人公大都有着如着强健的体魄、聪明绝顶的头脑、吃苦耐劳的精神,叛逆、不循常规、坚定的意志,超佳的运气和异于他人的禀赋和英勇的男子气概,他们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对财富的追求,都能实现。考琳·麦卡洛《呼唤》就是遵循“淘金模式”的一部力作。

主人公、私生子苏格兰人亚历山大不堪忍受家族的欺凌,十五岁离家出走,几经周折到美国淘金,凭着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发其财。之后,远涉重洋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在崇山峻岭深处找到世所罕见、品位极高的金矿。为开发这座金山,和中国人孙楚共同创立“天启公司”。这种个人传奇似的奋斗史与十九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历史小说极为相似,他们的聪明强健令人敬佩,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绝佳的头脑令人望尘莫及。在实现人生伟大的抱负之前,他们从不停止流浪与前进的脚步:当亚历山大逃离金罗斯,第一站来到格拉斯哥来学习锅炉和蒸汽机的制造技术。三年学徒期满,“他的发明已经使康内尔先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除此之外,亚历山大的工资从每天十二小时赚一先令,增加到第二年的五先令,第三年的一英镑”“康尔先生求他留下,他没有应允。”(本文《呼唤》用李尧译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52页)这还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当亚历山大在希尔拉山脉找到石英石矿脉,自由的他慢慢也厌倦了这种生活,他的梦想也不在这里,“我想,我只是自由惯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学到的都学到了,所以我该上路了。”(62页)在穿越印第安纳州时,人生中的第一次艳遇悄然降临,面对美丽贤淑的赫诺瑞娅·布朗恳切的挽留,亚历山大如此回答:“这不是我的天命,不是我的定数。如果我留在这儿,就等于拿破仑选择了厄尔巴岛。”(4页)选定目标的亚历山大在追求和取舍中不断流浪,最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新南威尔士。直到他找到了后来的金罗斯,以自己选择的姓氏命名自己的城市,成为了他所向往的最尊贵和富有的人。并且建起了十九世纪末澳大利亚城市功能堪称一流的“模范城”——金罗斯。拥有财富亦将拥有权力,这是文明社会的文明准则。我们可以借哈利黛太太的眼光来看待亚历山大在金罗斯的“王者”地位,“他一个口袋里装着政府,另一个口袋里装着法院”。(30页)这是亚历山大的发家史。一个被污蔑与岐视的私生子随着淘金梦的实现而实现的作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尊贵和地位。

至此,作者完成了对于亚历山大从一个私生子、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的、备受凌辱和折磨的穷小子到一个拥有巨大财富、具备超强权力、能够主宰命运和生活的超人形象的塑造。由亚历山大的发迹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性的人物塑造模式。显然,在对亚历山大形象的塑造中,考琳·麦卡洛未能走出这一“淘金模式”的囹圄。想象多于现实,感性大于理性。因此,可以这样说,亚历山大的形象很大意义和程度上具有浓郁的理想色彩,而这一形象的理想化在很大意义上应归结于西方文学中的“淘金模式”。

考琳·麦卡洛在分节的叙述中以插叙的叙述模式回顾介绍了亚历山大的发迹史,与其说,亚历山大的淘金发迹史是小说中一根联系人物命运和叙述的明线的话,还不如说,他的成长为情感的终极激发布置了前景,为人物关系预下了铺设。当然,二者在情节发展中也是相互交融和渗透的。

这首先表现在亚历山大奋斗成功的内因和动力——复仇心理上。作为私生子,他的出生便是一种不幸,遇到邓肯·德拉蒙德那样的“父亲”则是不幸中的不幸。如他所述:“我小时候在以为是自己父亲的那个人手里受尽了折磨。”(47页)如果说,幼年的亚历山大遭受邓肯·德拉蒙德的“折磨”是源于人性自身的弱点和本能的对于私生子和不具备自己血统的排斥和厌恶的话,那么,基督教长老会牧师默里和詹姆斯·德拉蒙德对小亚历山大的污蔑和歧视则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仇恨只能滋生仇恨,仇恨的种子一旦在心底生根,也就注定了他最后只能产生复仇的恶果。十五岁时,在默里的一次侮辱和谩骂中,忍无可忍的亚历山大在狠揍了他之后,被迫离家出走。也因此,仇恨作为亚历山大不断奋进的动力,一直主宰着亚历山大,如伊丽莎白评论的那般,“他被他的过去,而不是未来统治着”。(48页)

其次,伊丽莎白在亚历山大的生命中起着启蒙者的角色。在复仇心理的驱使下,娶了伊丽莎白这个“与其说她是个成年女子,不如说她还是个孩子”(22页)的姑娘做妻子,作为报复詹姆斯·德拉蒙德和默里牧师,亚历山大似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这段感情一开始就打下了悲剧性的基调。在其他方面都万分成功的亚历山大,在对其情感生活的处理上,却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之所以如是说就在于,他将自己的婚姻生活也纳入了报复算计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婚姻生活绝非1+1=2的简单的算术模式,婚姻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宗接代。但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偏偏犯了这样一个愚蠢的错误:出于报复和各种因素的考虑,虽然身边有着聪明美丽而又风情万种的旅店老板娘茹贝·康斯特万,他还是不远万里从英格兰“进口”了“还是个孩子”的伊丽莎白做他的妻子。

自以为是的亚历山大处处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意愿改造着伊丽莎白的生活:让她学写字,画画,请人教她弹钢琴,让她学习刺绣……在和伊丽莎白相处时,他很少去了解她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要,所谈除了矿山便是机器。“想得到是一回事,真的得到是另外一回事”(415页)在和伊丽莎白相处的二十三年中,“他,亚历山大,连朋友也没能和她交上”。(433页)

失望的亚历山大将伊丽莎白比作自己身边的一根刺,在他的眼中,伊丽莎白沉静、刻板、冷冰冰,“只是一个因种种原因错娶为妻的人”,“他相信,他对她的爱已经死灭。当爱情的小苗栽这样一块不肯宽恕的土地上,它怎么能不死灭呢?除了自己横放在这条路上的征服欲望,他什么也看不见。”(418页)

伊丽莎白在暴风雨之夜的走失让亚历山大深埋心底的爱意上泛,他意识到他以为早已死灭的爱其实依然存在,爱意的上泛也使他第一次开始认真而仔细的反思自己和伊丽莎白一起走过的二十三年婚姻。反思带给他的除了悔恨还是悔恨,如他所说的那样,“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这便是他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全部故事。”(433页)而李——亚历山大一向器重与欣赏的金罗斯的继承人,向亚历山大说出的他与伊丽莎白十七年理藏的感情也让这个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断奋斗的人认识到,爱,是来自心中的呼唤,是不能够埋葬与割舍的。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之后,亚历山大也就开始思衬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赎罪心理开始主导亚历山大的情感。可是,该如何偿还欠妻子的债呢?只有一条路:打开笼子,让这只鸟自由飞翔。

此时,完美主义的终结为情感推波助澜。亚历山大选择了自杀,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出了石破天惊之举——精心制造了一场爆炸“事故”,葬身于他发迹的一号坑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深爱的茹贝,李和伊丽莎白铺平了一条幸福之路。

最终,每个人都得到了幸福。至此,作者完成了爱情与亲情,生命与责任的探讨。《呼唤》一如考琳·麦卡洛以往的创作,以人物刻画细腻、叙述生动感人见长。将浪漫的爱情传奇穿插在家族的恩怨之中,“淘金模式”和“情感记忆”的结合也达及峰顶。引人入胜的还有人物内心丰富细腻的感受。感人至深的是那种时空隔不断的爱,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情,有时引而不发,有时火山爆发。李与伊丽莎白的绝世之恋,亚历山大的英雄之举,都会久久激荡读者的心灵。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充分运用这一早已存在的文学样式并将其演绎的跌宕起伏,多采多姿,使作品获得了极高声誉。同时,不可隐匿的是,这也是这部作品没有创新和新意,落入老生常谈诟病的所在。不过,毕竟瑕不掩玉,作为一部家世小说,《呼唤》仍然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学美餐!

王晶晶,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淘金亚历山大伊丽莎白
亚历山大的消暑之物
孩子与海豚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淘金梦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The Fish
慷慨的恶作剧
淘金酒馆
淘金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