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玲
摘要网络等新媒体在中国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功能。由于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多渠道等特点,传统的新闻传播事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网络新媒体环境要求新闻从业者成为媒体融合下的“超级记者”和“超级编辑”,树立全天候写作的观念,成为全程式写作的记者,并适应网络技术的特点,转变工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报道挑战
一、网络新闻发展态势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正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新闻传播事业来说,互联网刷新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格局与状况,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此带来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变化也令人目不暇接。
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中国网民对互联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不同。在西方国家,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是个人通信和电子商务,而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势。中国的网站充分介入新闻传播领域,而且网民充分使用网络来表达个人观点,同时,中国的网民更喜欢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在新闻传播方面,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猛增,目前网络新闻用户已经超过网民的八成,使用率达到81.5%。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民中81.5%的网络新闻阅读率,是远远高于美国(71%)和韩国(67.1%)的。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互联网介入了普通人的信息获取渠道并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习惯,网络新闻传播已经对传统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新闻的特点是及时快捷和全面海量,网民不但可以最广范围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参与网络新闻的互动。2008年上半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渠道之一,不仅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地位。
但是,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也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挑战,给新闻传播的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网络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快速相比,新闻从业人员相关素质的提高则显得相对缓慢和滞后。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以互联网为核心、数字化为基本方式的新媒体为现实社会构筑了一个新的新闻传播环境。这个新媒体环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传统大众媒介所构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关系被打破。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技术使“在线”的每个受众都同时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吸收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网络的技术特性使传统的创作主体地位弱化,并模糊了新闻报道者与受众的界限,使人人都可以随处随时报道新闻,人人都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也可以说网络实现了赋予每个人以主体地位的可能。在伦敦地铁爆炸案中,正是在现场的普通目击者发回了第一张图片和第一条新闻。而国内的“最牛钉子户”事件也是由普通的网民发布了消息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说,网络使人们不仅拥有了分享信息的快乐,还拥有了选择信息的自由。更拥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利。而且这个对信息的选择几乎是“随心所欲”的,对新闻的发布是几乎不受限制的。如今的网络信息传播不再需要任何阅读权限和发布权限,以致于有人提出了“全民记者”和“公民新闻”的观点,这就对传统意义上作为一种行业的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多渠道。这里的多渠道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人们在获取信息和新闻时,除了使用传统的大众媒体以外,还可以选择互联网。而且由于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性。使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变得相对困难。因此不时会看到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当人们对从传统的大众媒体获取的信息不够满意时,往往会转向网络。第二重含义是指在互联网上,数字多媒体技术为信息与新闻资源的交互与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文本、声音、图片、视频等可以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人们在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只阅读文字和图片或者只观看影像等较单一的方式,而是寻求多种形式的信息享受。而且互联网本身容量的无限性也拓宽了新闻来源的渠道。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大众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是以“一对多”的组织结构为主要的传播模式的。而互联网则提供了新闻传播“多对多”的组织范式和传播模式。由于上述的多渠道和互动性,从人同媒体的关系来说,人们更不容易被过去传统的大众媒体“守门人”所操纵。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新媒体的上述特点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也给当下的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新环境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成为媒体融合下的“超级记者”和“超级编辑”。“超级记者”是西方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媒体记者群体的一个称谓。在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媒体条件下,记者必须掌握全面的多媒体采编技能,必须能够同时使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种方式采写报道新闻,并对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比较熟悉。当有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除了要一如既往地以第一时间赶往新闻现场,还必须“全副武装”,同时携带并使用采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的设备,并在现场就基本完成新闻的采写工作,以备为多种形式的媒体提供新闻作品。例如在美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lnc,)有一个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电视记者,曾用四周的时间在安东尼奥采访一个重要的联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六点给网站写一篇专栏文章,介绍案件的情况,然后到法院去采访案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上午十点通过电话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两点半到三点编制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去,然后再回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通常到晚上七点才结束采访,最后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这样技能全面的记者在今天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人才。
其次,网络的全天候发布平台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全天候写作的观念,成为全程式写作的记者。网络媒体对时效的要求与传统媒体是截然不同的。网络媒体对新闻时效的满足是其他媒体无法相比的,即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网络上。而传统媒体的时效性是相对滞后的,因为传统媒体
的新闻发布是有截稿日期的。比如报纸每天的截稿、审稿和付印的时间是确定的,一张报纸的出版时间既无法提前也不能推后,这样,一条新闻的发布是受到报纸的出版周期的影响的,一条新闻的发布既不可能早于出版时间到达读者,也不可能晚于预定时间面世。而电视的局限一方面表现在栏目的固定时间播出会对所发布的新闻的内容有所限制,这样就过滤了一部分内容在第一时间到达受众:另一方面,电视的声像结合要求新闻的发布最好同时有声音和图像的发布形式,这同样限制了一些新闻采访内容的发布。因此,传统媒体的上述特点限制了新闻发表在时效上的追求,而这些限制在网络上是荡然无存的,因为网络既没有截稿时间,也没有具体表达形式的限制,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声音甚至是图像,如果这几方面兼而有之则是锦上添花,强化了传播效果。
网络对时间上的开放性使其新闻的内容可以时时更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产出”新闻,事件的每一步发展都可以在最早的时间呈现在网络上,并替换原有的相对滞后的内容。因此,网络媒体环境下记者的采访与写作就要牢固树立全天候写作的概念,所谓的“截稿时间”就是最早的时间。
不仅如此,网络还要求记者不断地追踪跟随事态的发展,而且这种追踪是真正的不间断的,事态的每一步发展与变化都必须随时呈现于网络的平台上。记者必须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全程式写作,对新闻事件的后续进程保持持续的恒久的兴趣,不遗漏后续环节的报道。
另外,网络新闻写作要求记者适应网络技术的特点,转变新闻工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记者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的转变可以体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建立分层写作的概念,善于使用超链接加深深度和扩展广度,并吸引网络使用者点击新闻标题展开阅读等等。从事网络新闻写作需要建立起分层表述的概念,在网络媒体上,由于页而的限制、读者阅读习惯的特性等因素的制约,你可能需要把同样的信息拆分为独立的个体,制作成多重的超链接页面,因为读者不可能把一个很长的页面尽收眼底。在进行“立体分层表述”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对新闻的重点因素进行精确分解,以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在第一页面呈现,哪些内容需要通过链接在第二、第三页面呈现。二是要保证让每个页面的内容具有相对是独立的完整性,并且从一个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新闻。
互联网的超链接与超文本的特性非常适合做新闻的全方位的深度报道,网络的超链接不仅使新闻有了空前的深度,还具有了传统媒体往往无法同时实现的广度。在网络上实行新闻深度报道时,可以围绕新闻主题,通过超链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整体信息体系,而且这个信息体系是无限开放的。做这种新闻超链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做成专栏、专题报道,也可以聘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更大规模的跨平台的新闻战役,也可以形成对新闻作深度的分析性或调查性的报道。
然而运用超文本方式进行深度报道写作时应注意,链接在文中不可过多,因为过多的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无法在浩如娴海的信息中做出正确、有效、省时的选择,就像阿尔夫-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所说:“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