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苏
提要中国人的声音必须得到合理的放大。不能设想没有麦克风可以正常地开大会。同样,没有强大的媒体工具,一个强盛的国家也不能够立于世界之林。目前,国家的主张与人民的意愿处于高度契合状态,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舆论内场。但是,这种内场状态,必须与外场取得平衡,这才是一个常态的互通场。
当今最时髦的词之一是“软实力”。科学是软实力,文化是软实力,传统是软实力,民众素质是软实力。等等。按照这个逻辑推导,新闻理当列入软实力之列。
在这个世界上,人和国家都要生存在舆论环境中。一个国家有理无理,不是靠愿望就能说清楚的。必须要有手段,这个手段就是新闻。世界上的媒体很多,但一般说来,一国之媒体,对于他国的受众来讲,即使不是敌人,也谈不上是朋友,因为,国家利益总是至上的。
过去国人在舆论方面的传统作法是“后发制人”,管你说什么,有实力的最后才贵人开口,一锤定音。在信息稀缺的年代里。人们总会由于稀缺而对下一个信息产生期待心理,不像现在的信息爆炸年代,瞬间充斥的信息使得人在短时间内就会作出选择和判断,不再有期待期和犹豫期。
短时间充斥的信息,又呈现出信息先发性效应,也就是传播速度最快的信息产生的信任效果最明显。这完全符合心理接收的顺序原则。根据实验,在连续不断的信息流发送中,接收者总是对先接收到的信息产生更大的信任。而且实验还表明,如果第一次的传播的顺序发布后,再改变顺序发布,那么试验者并不会立刻对第二次的顺序产生认同,一般需要经过二次甚至三次的强化发布才能更改认同。生活中不缺乏这样的例子,例如,人们普遍自幼接受了“蛇是可怕的鸡是可爱的”这样一个顺序发布的信息,虽然多数蛇是无毒的。可是当禽流感发生后,鸡的威胁大大增加时,不管你如何努力发布“鸡比蛇可怕”的信息。人们普遍还是对蛇的惧怕超过对鸡的恐惧。而且在对鸡的接触时,很难产生戒备心理。
新闻软实力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它总有表现形式。以往非常不当的一个作法是,出了重大新闻,不主动予以发布,拖到万不得已才给予补偿性救正。这不是力量的表现,而是迟钝和愚昧的反映。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充分占有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公信力是信息接收的伴随条件。在这个逻辑公式中,透明是公信力的前提。
新闻软实力的载体必须具有多向化和广覆盖的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这是一个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道理。在实力的比拼中,重视新闻的观念建设,是与新闻的能力建设同等重要的事情。
经过北京奥运会的空前开放考验,中国的新闻观念有了一个大的升级。奥运的巨大聚焦作用,使得中国在获得声誉的同时,也主动提供了对世界的公开透明承诺。中国对外国记者实施的“只要采访对象同意就可进行采访”原则,符合国际的通例。事实上,奥运期间的新闻开放并没有惹出什么乱子,相反增添了中国的美誉度。奥运这扇大门打开以后,再想关上是不可能了。任何在新闻开放方面实施权宜之计的想法,都是与我们的开放国策相抵触的,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敢于说话是信心的表现,善于沟通是文明的能力。通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的经济能力已经发展到了世人瞩目的地位。但是,非常反常的是,经济上肯定政治上否定,成了国际传媒对待中国的基本取向。这是与中国发展的因果关系背道而驰的。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的国际沟通成本大幅上升,因为占据伦理的上游是平顺沟通的前提条件。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国际主张方面,强势的西方媒体总是给予负面的解读,并冠以不合道理的原因解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声音必须得到合理的放大。不能设想没有麦克风可以正常地开大会。同样,没有强大的媒体工具,一个强盛的国家也不能够立于世界之林。
孤立主义与闭关锁国是一双孪生兄弟。随着中国的开放,增加国家的交往与国际的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目前,国家的主张与人民的意愿处于高度契合状态。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舆论内场。但是,这种内场状态,必须与外场取得平衡,这才是一个常态的互通场。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算不得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也不算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