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钢
[摘 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改革开放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纵观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特别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与时俱进、加速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新路子,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十堰市;解放思想;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1-0008-07
[收稿日期] 2009-01-02
[作者简介] 王 钢(1960-),男,中共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改革开放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历史经验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力度、开放的广度、深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纵观十堰市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时期包括: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阶段。历经30年的奋斗,全市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解放思想,形成与时俱进、加速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新路子,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42亿元,同比增长16.4%。其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是1993年以来十堰经济最高增幅。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2 490元,增长13.6%,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 647元,增长12%,其中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 779元,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分别增长22.5%、17.6%、18.9%、53%。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卫生创建城市”、“全国宜居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生活质量百强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桂冠。这些都表明,十堰市经济社会已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一、树立观念更新意识,在解放思想中廓清发展思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脱离现实情况讲解放思想,只能是坐而论道,停留在口头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准确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达到廓清发展思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十堰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城市。其产业优势雄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全市已形成年产40万辆汽车能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年产能达65万辆(套)。矿产资源储量大,绿色食品开发潜力大;水能资源丰富,宜于梯级开发;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发展机遇良好。东风日产合资重组,将在十堰基地打造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将促进十堰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银沪高速公路建设,将彻底打破十堰交通“瓶颈”制约,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将把十堰打造成生态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十堰是新阶段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这五大发展机遇将拉动十堰区域经济增长100多亿元,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差大等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实际,确立了“工业兴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的发展定位,努力推进汽车、水电、旅游、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一主四大”产业快速发展,把十堰建成国际化汽车产业基地,湖北西部生态经济的核心区,连接西北、西南的中西部黄金旅游圈,形成汉江——堵河流域水电产业带,以“五城(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水电城、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把十堰打造成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在服务“东风”中实现“双赢”。十堰是以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80%来自汽车。东风与日产合资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给十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在思想方面,需要全市上下致力于改变“一大二公”的思想意识,努力破解长期郁结的山地意识,淡化重“官”轻“商”的传统意识,牢固树立以企业为本的思想。市委、市政府以“至真至诚合作,尽善尽美服务”与“高姿态、实服务”的服务理念服务于新东风,制定《十堰市•东风公司“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建合作纲要》,剥离东风公司教育、卫生、公安、消防、地震台等辅体,帮助东风公司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地、用水、用电、房产登记等困难和问题,接收改造了与东风公司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22条道路,深入开展“政企共建优化环境”活动,拓展了政企共建服务新领域。2007年,东风汽车公司高质量跨上百万辆产销台阶,创造了公司盈利的历史新高。东风商用车公司十堰基地历经艰苦调整,新产品开发和商品化取得重大突破,全年销售中重型商用车18.8万辆,继续保持国内中重卡销量第一的行业地位,其商品平台在行业率先实现升级换代,并荣获“2007中国最具价值汽车企业”、“最佳商用车企业奖”、“最佳资本市场表现奖”。2008年上半年,东风商用车公司采取灵活务实的商务、管理和技术策略,有效化解了原材料涨价、冰雪灾害、地震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保持了稳健经营,累计销售汽车近13万辆,同比增长约40%。其中,东风天龙系列累计销量超过2.8万辆,超过上年全年总量。
面对东风公司“两个总部”南移武汉对十堰经济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支持服务东风公司发展的同时,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着力发展地方工业经济,提出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双亿”工程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坚持汽车工业与地方特色工业两手抓,城区与县域工业两手抓,整车生产与汽配生产两手抓,“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两手抓;坚持生产、流通两手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奖励“双亿工程”企业的办法,其奖励方式为:对实现当年净增销售收入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当年超过1 000万元,实现税金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予以奖励。随着万向通达、普林、温州、东风等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东风渝安形成8万辆微型车生产能力,东风中客形成5 000辆生产能力,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和神河万辆低速汽车项目建设,双星东风轮胎实现300万套生产能力,郧县、房县等四个百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开工建设,福润公司3 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投产运营,构筑了以汽车为主导的十堰工业发展新平台。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增长35%,实现利润24亿元,增长44%。其中,汽车、电子信息、化工等重点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5%、33%和30%;33家“双亿”工程企业产值比同期增长38%,8个重点工业园区增加值比同期增长37%,新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7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个,“通达牌”消声器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8年初,市政府1 000万元重奖了东风渝安等20家2007年度实现目标的“双亿工程”优秀企业。新纳入全市“双亿工程”进行重点扶持的企业达50家。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3亿元,同比增长29.8%;新开工项目211个,增长22.7%;新建项目投资达47.4亿元,增长54.9%;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4.42亿元,增长57.3%。全市汽车工业实现增加值78.01亿元,增长26.3%。全市50家“双亿工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32亿元,同比增长46.7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2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51%。与去年同期相比,万向通达等9家企业增长在一倍以上;增长在50%以上、一倍以内的企业有14家;增长在20%至50%的企业有12家。城区8家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50%。十堰经济开发区实现增加值6.2亿元,增长43.1%。茅箭东城开发区和丹江口六里坪工业园汽车产业集群均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同时,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我市成立了集商品规划、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客车新公司。一期产能为3 000辆,二期将达到8 000辆。
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19.2亿元,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0.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4.2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367.77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增加值106.98亿元,增长24.7 %;地方财政总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32%;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 524万美元,同比增长31.7%;利用市外境内资金项目共计217个,同比增长66.9%,到位资金23.63亿元,同比增长25.33%;实现出口企业达30家,较去年同期新增17家;外贸出口1.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出口产品由过去单一的载重车、零部件发展到现在的载重车、专用车、客车、轮胎、零部件等多种产品,出口市场由非洲、中东逐步向东南亚、欧洲等72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外派劳务317人,同比增长120%。“十五”以来,十堰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市发明专利和职务发明专利数量、专利增长速度名列全省第一,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2008年6月,十堰汽车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8月13日,莅临我市调研的省委书记罗清泉连用3个“好”来充分肯定十堰的发展形势:“十堰的发展好于去年同期,好于年初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提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后劲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文体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同级市州前列。”
在“破与立”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为一个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十堰,如何筹资?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解放思想中,市委、市政府推行“四破、四立”,即:彻底破除“坐井观天”的小农意识,树立全球化、市场化的新观念;彻底破除依靠自我投资求发展的观念,树立在广阔的市场中寻求投资伙伴、实现发展的新观念;彻底破除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新观念;彻底破除在合资合作中怕“肥水外流”的狭隘意识,树立在合作、竞争中实现“双赢”的新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破与立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各级干部的陈旧思想观念,全市累计引进企业620多家,带动旅游、水电、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新发展。
着力发展旅游产业。省委、省政府“6•17”武当山现场办公会之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支持武当山发展现场办公会,确立了举全市之力舞活“龙头”武当山的指导思想和“创世界知名风景区,建中国山水园林城”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武当山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按照“着力培植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支柱产业,打造三级国际旅游城市”的构想,调整理顺了武当山体制,配齐配强了武当山特区的领导班子,抢抓湖北省“两山一江”旅游开发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以武当山为龙头的黄金旅游圈。市政府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旅游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300万元,并以年均20%的幅度递增。采取以资源换资金、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内部挖潜等多种方式融资5亿多元,全面提升武当山旅游核心竞争力。武当山特区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16字方针,主要抓了6项工作:
在科学规划方面,先后邀请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苏州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西安古建筑设计院等国内知名设计院校及单位,完成了《武当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武当山城区总体规划》、《武当山城区详细规划》、《武当山文物抢救保护规划》、《武当山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太极湖新区、武当文化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暨民俗文化村、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体育馆)、武当国际大酒店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为指导武当山景区保护、城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古建筑修缮方面,先后完成了玄岳门、南岩宫玄帝殿、龙虎殿、紫霄宫朝拜殿、三清殿、太和宫朝拜殿、琼台中观大殿、复真观龙虎殿、冲虚庵大殿和配殿、磨针井、乌鸦岭至金顶古神道等20余处古建筑的修缮和复原。2006年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之首”的净乐宫,举行道教开光仪式,正式复建完毕对海内外开放。同年,武当山62处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武术、武当宫观道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道教医药、武当山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推介武当文化品牌方面,全方位包装金顶、南岩宫、紫霄宫、朝天宫、逍遥谷等景点,推出了武当武术表演、民歌演唱、道教法事、周易预测、信物开光、讲经布坛、道医问诊、甘露茶道、道家斋饭、武当山珍等旅游产品,丰富了武当山旅游内容。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在交通设施上,从构建“内部畅通,外部开放”的交通格局出发,改造完成了武当山景区、琼台路、武当路等9条道路,提升了游客通行能力。在景区旅游设施上,新建和改造了琼台、乌鸦岭等5处停车场,在琼台、乌鸦岭、山门口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和电子屏幕,景区16座公厕全部达到星级标准。在城区基础设施上,完成了武当山火车站、武当山游客服务中心、武当山文化中心、武当博物馆、武当国术馆、武当演艺厅、武当大剧院、武当文化广场、武当山宾馆、商业步行街、桥头公园、城区剑河河道、环保观光车队等大型文化设施和项目。
在景区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为目标,大力开展以游得放心、娱得开心、购得安心为主要内容的“平安武当”工程,以“六心”、“四免费”为主要内容的温馨工程,以“景区不罚款”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服务工程等,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在宣传和营销方面,市委、市政府还组织专门力量,在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大手笔宣传和营销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业,收效明显。武当山特区累计投资5 000余万元,先后在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和《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湖北日报》等强势媒体,北京、浙江、湖南、香港、台湾等30余家电视台开展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强力推介武当山“灵”字主题形象。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河南、重庆等重要客源地的电视、报刊、旅行社网站、酒店、社区、车站做形象广告和旅游线路推介。开通了武当山、武汉、十堰手机欢迎短信系统,建成并开通了“中国武当网”、“武当山特区网”,利用门户网站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配合影视部门拍摄了60集电视剧《武当山Ⅰ》、《武当山Ⅱ》,已在部分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上热播。聘请了香港、台湾地区著名影视明星李若彤、焦恩俊担纲武当山形象大使。组建了中国武当功夫艺术团,并先后赴美国、德国、荷兰、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广东、深圳、郑州、重庆等地区开展促销活动。开通了深圳至襄樊旅游航班、西安至十堰客运列车、武汉至武当山高速旅游客运线路。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设立了旅游促销联络处或聘请总代理商,与重点客源市场的3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让利促销合同,其中湖北海外国旅、湖北中旅、东星国旅、重庆新亚国旅等旅行社已成为武当山旅游代理商;加入了中南七省旅游联盟,先后与中旅集团、北京康辉、首都国旅、省中旅、武汉东星国旅、重庆新亚国旅等旅行社签订了联合促销协议。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启动旅游市场,出台了“一票管全年”、旅游团队、学生、银发老人、记者、军人等门票优惠政策。
2007年,武当山接待游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被人事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今年上半年,武当山接待海内外游客69.5万人次,同比增长12%,门票收入达3 459万元。武当山旅游业实现了由事业接待型向产业经济型的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开始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娱乐相结合转变,旅游市场格局开始由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武当山相继荣获“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首届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目的地十佳”、“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
2007年,十堰市旅行社发展到78家,国导证持证人数达729人,旅游涉外星级饭店达63家,在全市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中,已开发开放A级旅游景区20家,旅游商品企业达26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6万人,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旅游业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由1995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接待海内外游客由62万人次上升到76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由0.24万人次上升到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0.87亿元增加到31.6亿元,旅游创汇由20万美元增加到1 727万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1倍、24倍、35倍和85倍,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1亿元。10月29日至11月2日,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十堰市隆重举行,参赛队百余支,涉及世界五大洲,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南非、日本等60多个国家(地区)的800多人;国内各省(市)区及大型行业体育协会的30多支代表队600多人参赛。作为东道主,湖北省组建了4支代表队参赛,其中十堰两支。
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十堰市举办,是十堰市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武术盛会。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教练员、运动员、中外行政官员和知名企业、旅行商社和新闻媒体等5000多名来宾齐聚十堰。大力弘扬了中华武术,传承了中华文化,全面彰显了武当独特魅力;宣传推介和展示了十堰形象;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促进了社会事业进步,推动了十堰经济发展。
着力发展水电产业。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00万千瓦,可供开发350万千瓦。“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湖北省“一主两翼”水电开发的战略机遇,掀起汉江——堵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高潮。总投资44亿元的潘口电站即将围堰截流;丹江大坝加高工程实现工期过半、总工程量过半;三里坪电站成功截流,50万伏十堰输变电工程完成线路铺设;黄龙滩扩机,松树岭、陡岭子、孙家滩等22处水电工程建成投产,新增水电装机48万千瓦。丹江口、柏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目前,全市共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191处、189.18万千瓦,占市域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55.6%,十堰正步入水电产业开发的黄金时代。到2010年,全市总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96亿千瓦时。
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医药产业。“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确立了发展柑桔、茶叶、蔬菜(含山野菜)、魔芋、黄姜、中药材、食用菌、草食畜牧业等八大特色产业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十堰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新路子。
2007年,全市各种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70万亩,比2002年增加130万亩,新建基地每年以20至30万亩的速度递增;建成18个国家及省级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研发制定省级标准11项,建设标准化基地60多万亩。其中,郧县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郧西马头山羊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武当有机黑木耳标准、武当有机香菇达省标准,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基地格局。全市医药产业植物基地扩大到110多万亩,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72家。继清大药业被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十堰跨入了“国家中药材基地”行列,成为拉动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007年,全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56%,特色产业综合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11%。经营企业发展到224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家。有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被纳入市“双亿工程”。一大批境外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十堰特色产业开发,加工领域覆盖柑桔、茶叶、食用菌、畜禽水产、中药材、魔芋、黄姜、粮棉油及林产品等重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果茶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棉纺加工、山野菜及蔬菜加工、畜禽水产加工、林木加工、皮革加工、造纸及纸品加工、医药化工等10大类农产品加工业。全市获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累计达120个,其中有机品牌42个,占全省三分之一;获“三品”认证基地面积58万多亩,示范幅射特色基地250多万亩。竹溪“龙峰茶”、房县香菇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有6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15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1个产品被评为十堰市知名品牌。全市农产品直接出口创汇近三年连续突破1 000万美元。丹澳医药化工公司和竹山天新公司技术中心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湖北省星火富民工程示范基地”。有近10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共同研发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竹山天新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食用单宁酸的制备”等两项新技术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技术水平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企业开发中增加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21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1.2%,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7%,其中达标村136个。农民从特色产业开发中人均获得纯收入75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3%。
通过大力实施省农业科技信息化体系试点市建设项目,探索农业专家公益服务和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新机制,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市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发展到14个,农技110、农信通、农业新时空注册用户发展到20余万个,实现了全市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多赢。十堰市荣获“全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试点市”荣誉称号。
二、树立大开放观念,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对外开放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内涵。针对十堰地处内陆山区,受计划经济长期影响,封闭保守的内陆意识浓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大开放的工作思路,树立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新观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和外向型经济大突破,促进结构大调整和扶贫大开发,促进工业兴市,生态立市。
继十堰被国家批准为开放城市以来,相继成立了武当山特区、十堰经济开发区、东城和西城经济开发区。在解放思想中, 十堰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号工程”。坚持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和优良资产招商,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环境,为客商提供优惠政策、优越条件、优质服务,构筑了十堰对外开放新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形式,采取以亲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先后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与贸易推介会,促成雨润集团、三力公司、农夫山泉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十堰。“十五”以来,全市引进企业620多家,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8家。2007年,成功举办深圳投资推介会,参加香港湖北周、中部投资博览会、西洽会、华创会等招商活动,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 112万美元,累计利用外资25 818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1%、161.2%;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1.7亿元,增长20%;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5倍。全市进出口企业发展到220家,比2002年增长663%;完成外贸出口6 452.4万美元,2003年至2007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6136.3万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5.6%、651.7%;先锋模具、汉江集团在境外投资810万美元,黄龙电厂承接海外电站管理,外派劳务比2002年增长1 662%。新发展的万向通达、普林、温州工业园区达18个。东风日产的合资合作,十堰海关的正式开关,拓展了十堰发展新领域和空间。继汽车之后,全市特色产品、绿色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等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步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房县耳菇、竹山县肚倍、郧县蚕丝等25个国家名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开始形成品牌。印刷用PS版、预涂感光版、电子铜带等五类产品,被列入《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目录》,出口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去年,十堰跨入“全国结构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
三、树立改革也是生产力的思想意识,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革既要消除旧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又要不断地探索、培育和建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新组织和新形式,形成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改革的前提必须要解放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
“十五”以来,十堰市从突破保守思想、陈旧观念入手,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政府组成部门由 46个精简到 31个;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受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182 560件,办结率达99%;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市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7 870份,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78项。农村税费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规范,乡财县管、以钱养事机制初步建立,共化解村级债务5 146万元;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财政改革步伐加快,市级部门预算全部推进到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向乡镇一级延伸,非税收入直接征收面达90%以上。
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强化协调服务,推行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的企业改革收到明显效果。2000年9月,全市开始了新一轮企业改革。到年底,全市910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改制,通达等28家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跨地区资产重组,十通公司并入三环集团,实现了我市首家企业股票上市。优化资本结构取得成效。金融机构盘活信贷资产19亿元,剥离不良资产31亿元,完成债转股21亿元。2001年2月,全市基本完成了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或大部分退出竞争性行业,国有中小企业转变为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职工改变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身份,成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到2001年底,全市429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通达、鑫银、华阳、金鼎等3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达集团进入上市申报程序,鑫银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2002年,全市基本完成了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目前,全市已改制企业1 023家,占96%。据对1 023家已改制企业调查显示,经营状况好的企业652家,占65%;较好的256家,占25.5%;较差的95家,占9.5%。这充分说明,在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寻求和谐发展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在节约能源中求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求效益,在保护环境中求共赢,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确保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在解放思想中,市委、市政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确保永远一库清水,实现十堰和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目标。“十五”以来,全市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118个,治理面积1 299.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4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19万平方公里。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近3 0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95万亩,完成造林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34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4平方公里。全市累计兴建农村沼气池14.16万口,改厕13.2万座,改建省柴灶56万个;现有沼气池和省柴灶每年可节约薪柴140.32万吨,相当于245.56万亩薪炭林年生长量。全市先后关停158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否决20多个“十五小”项目,治理86家重点污染企业,63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停;环保一票否决72家拟建项目;投资34.2亿元,引进了37项世界高新制造与信息技术,对电解铝、皂素、汽车铸造等25个骨干老工业项目进行改造,更新生产线43条,安装排放标识、实施远程监控的重点排污企业达52家,每年减少工业废水排放、库区污染物2亿多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8.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23%。为此,市财政每年减收增支近3亿元。与此同时,全市53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24家重点企业实现达标排放,37家企业被授予省级“清洁无害化工厂”。 水源区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启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审查批准,神定河、泗河、丹江口市、郧县、竹山县等11个污水处理厂相继开工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及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镇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占全年的96.4%。十堰城区居民绿色空间达2 39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 47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0.1平方米。十堰市连续四年在全省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并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受十堰市环保行动所感染,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调水受益区及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武警等先后在丹江库区建起近万亩“生态纪念林”。十堰市被国家命名为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交通作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来抓。“十五”以来,汉十高速和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襄渝铁路二线建设顺利推进;柳树垭隧道已经贯通,五条岭隧道开工建设,郧庙路、十巫路、316国道十白段和鲍竹路改造顺利完成,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580公里,丹江口二桥顺利通车。全市100%的乡镇、98%的行政村通水泥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 800多公里。基本构成了以十堰城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道“三纵三横”为骨架,以县、乡道为连接的公路交通网,十堰被列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 随着神武高速、郧十高速、十天高速的相继立项建设,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的扎实推进,十堰承接武汉、西安、重庆辐射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立体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将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为了实现和谐发展,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把维护好、实践好、落实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了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完善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农户等系列创建活动,涌现出市太和医院等全国文明单位,市交通局、审计局、供电公司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91个省级文明单位;建设文明新村试点121个,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的称号。通过推广竹山县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先进经验,涌现出一大批“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引来了全国200多个县(市)代表观摩学习。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了“平安十堰”创建活动。去年,十堰市跨入“中国最安全城市”行列。
解放思想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大与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只有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用解放的思想来指导工作、推进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Newly Developing Shiyan City by Emancipating the Mind
WANG Gang
(The Partys History Office of Shiyan Party Committee ,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In China, the histor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history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In Shiyan City, the whole process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in the past 30 years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the process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renewing ideas, making bold explorations and advancing with times. Above all, since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the new policies and requirements, made by Shiyan municipal government based on emancipating ideas,have further facilitated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Shiyan City; emancipating the mind;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