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以念,主要从事幼儿语言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家庭教育和农村女童教育的研究,曾经参与主持教育部基教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研究项目“幼儿教育发展与师资培训”“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及“甘肃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对策”等课题研究工作,目前还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有效准备”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儿童文学教程》《小学与幼儿园衔接教育研究报告》《入学前读写准备》《西北回族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大山里的女孩子——东乡族女童教育研究》等。她特别关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实践的结合,为推动西部幼教事业发展,她积极主动与OMEP(世界学前教育组织)香港委员会合作,为中国西部义务培训幼儿园教师,同时配合香港幼教界开展国情教育。自2000年以来,已先后培训了四批来自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共九个省和自治区的幼儿园教师。她参与组织了四届“中国西部幼儿教育学术研讨会”,参与OMEP香港委员会组织的“薪火相传始于幼儿”的国情教育活动,为促进两地幼儿教育的共同进步,促进西部幼儿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许万里,195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1956年自愿支边到甘肃。他率先在甘肃幼师开设手风琴课,又将幼儿律动、舞蹈融入幼师音乐教育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主持制定了甘肃省幼师招生术科测试的项目与评分标准以及幼儿园教师业务考核评估的内容与办法。50多年来,他不断创新、不懈探索,创编的幼儿木偶剧在全国获奖,创作的幼儿歌曲多次被选入幼儿园教材,多篇文章在全国性期刊上发表并获奖,参与编写的大、中专教材有《幼儿园实用手工》《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他还参与编写了《幼儿教育辞典》中的“幼儿音乐教育”全部辞条。在半个多世纪的支边生涯中,他扎根甘肃的幼教事业,严谨治学,任劳任怨,为甘肃培育了大批幼教人才,对推动甘肃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1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教师,获园丁奖。1995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二等奖。
孙德荣,在幼教岗位工作了30多年,为幼教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从1998年至今担任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以来的十年中,努力探索办园思路,幼儿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开办了两所分园,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幼儿园由原来的14个教学班发展到今天的40个教学班,在园幼儿人数达到1200余名,为解决当地幼儿入园难问题作出了贡献。她曾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先进个人、长春市“三八”红旗手、长春市第十三、十四次妇女代表等荣誉。
孙桂英,1981年毕业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师范学校,她在通榆这座边远小城一干就是28年。在她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她所在幼儿园得到快速发展,于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示范园,多次被列为国家、省、市课题实验基地或实验园,连年被评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获得“教育科研示范校”“幼儿素质教育示范校”“白城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被选为白城市党代表、通榆县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市“十佳”业务标兵、省优秀教师、省总工会最佳文明女职工、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县劳动模范等。她撰写的20余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论文奖。
钱继芳,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分配至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筹建学前教育专业。1984年调回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筹建学前教育专业。曾主持学前教研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除承担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之外,还主持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贫困山区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的课题研究工作,培训指导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退休后任安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小组副组长,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主持的“家庭教育现代化”课题研究,编写了“家庭教育现代化”丛书幼儿卷,参与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蒙台梭利教育融入我国幼儿园及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研究”工作,努力推进蒙台梭利教育的本土化,并主编了丛书《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中国》分册《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一书。
陆敏,1956年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享受“有特殊贡献的省劳模”待遇),同年,在合肥师范学校创设幼师班。1981年任合肥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副校长。退休后,出任合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获“市老有所为精英”荣誉称号。1991年联合多位省、厅级文教领导组建“安徽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2003年改任顾问。陆敏同志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安徽省中师音乐教育研究会会长、安徽省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他组织开展了两届“幼儿文学、幼儿歌曲创作评奖活动”,在弘扬、实践陈鹤琴教育思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幼教之路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周玉兰,1960年从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毕业后即投身幼教事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内蒙古的幼教事业。她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具有丰富的幼教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在担任自治区教育厅特幼教处处长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坚持依法治教,强化管理,经常深入乡村调研,积极争取各级领导支持,结合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实际,开创性地推进了农村学前班、草原流动幼儿园和城镇示范园建设;为提高全自治区幼教质量,在教育厅的支持下她积极组织各类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活动,组织编写幼儿园教材,积极开展自治区幼儿教育研究会工作,推进幼教科研工作;主动与区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发挥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多方争取资源,使内蒙古农村牧区幼教工作以高入园率和创新特色步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她刻苦钻研业务,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十余万字,并协助教育部编辑了多部幼教文献。
毛新巧,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幼儿园课程改革学科组成员,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她担任园长的福州市儿童学园是国家十五个课程改革试点园之一,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课程改革试点的任务。曾多次在全国、省、市交流课程改革经验,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她作为省0~3岁早教指导专家组成员,在园内开始了0~3岁早教研究试点工作。多次应邀在省里和各地市幼教课改培训班、园长培训班、教师园本教研培训班等开设专题讲座,参与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省示范园的评估标准》的编制工作,担任《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实践主持,担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聚焦——师幼互动》一书的主编,并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或公开发表。她还积极组织开展与新疆的伊宁、福建的宁德、福州的闽候城乡结对工作,以多种形式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手牵手”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俞妮亚,广西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为了促进广西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她积极探索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教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4~1996年周期贫困地区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学前一年儿童发展”项目。随着广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推进,她提出充分利用小学闲置的校舍举办幼儿园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正是由于她的执著和追求,广西幼教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她还努力为幼儿园的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构建交流的平台,如根据广西科研教研起点低的实际情况,她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研讨会与培训班,开阔幼儿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视野。在她的努力下,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研、科研在幼儿园蔚然成风。
张春炬,河北省特级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学前儿童心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曾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北省五四青年奖章”称号;被评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人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骨干校长”等,并荣记省政府一等功。她曾带领全园教师率先试行聘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迅速提升了幼儿园的质量。所在的青年路幼儿园在2006、2007年分别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她主编的《幼儿园管理决策与实践》一书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保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教育管理与科研》一书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参与编写了《河北省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研究的课题曾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幼儿社会化”课题组评为“全国优秀课题奖”;承担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课题“幼儿园制度建设与执行力研究”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将收录在专著《幼儿园管理创新与执行力》中。2008年,她被国家教育部聘为“西部教育顾问”,深入西藏幼教第一线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为西部幼教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