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琳
【摘 要】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却有很多的类似之处。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对有关语言现象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师的翻译教学实践,进而提高学生对有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两种语言的互译能力。
【关键词】对比分析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分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解释对比理论最有影响的著作算是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写的《跨越文化的语言》(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根据拉多的观点,学外语的学生虽然学会了不少目的语的词,但他还有母语的语音系统、语法、词汇用法等。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试图以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倾向于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将母语和母语文化迁移到外语和外语文化中。这一论点反映了语际迁移论的观点:学习者所习得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即正转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负面的,负转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mother-tongue interference)。这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找到了理论依据。因此,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者所习得语言中的错误是母语干扰造成的。所以,要预示学生会发生的错误,得先把母语与目的语比较一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是容易掌握的,不同点是学生的困难所在。教师如果将学生的本民族语言与他们所学的外语加以比较,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困难所在,更好地组织教学。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人学外语》中也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英汉对比分析是在长期英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条经验,它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切实可行的实际用处。
以下,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来谈谈采取英汉对比分析这一措施的一些具体做法,兼述其与翻译教学的关系。
一、词义差异
因为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自然存在差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任何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都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学生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等方面的对比,看它们的对应情况如何,并根据特定的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如汉语的“有”与英语的“to have”相同之处,在表示所属关系时,是一致的,“有房子(钱、兄弟、姐妹)”等。英语用“to have”,但并非汉语表示“有”的其他意思也都用“to have”这个动词。请看下列例句:
1.这台机器有毛病。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
2.他有点失去理智。
He is a bit out of senses.
3.今天有雨。
Its going to rain today.
4.虎妞说:“我有了!”
Huniu said:“Im pregnant now!”
可见,源语与译语之间,往往没有相对固定的词义相对应。英汉词字层面上有多种对应情况:完全对等;多词同义;一词多义;词义交织;无对等词语。词义辩析则为判断词义准确意义的前提。教学重点应放于此处,也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找出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在词义辨析基础上,可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来翻译词语,运用增词法与减词法、词类转译、词序调整,也可采用引伸法、替代法、合并法、音译法等。
二、叙事与表态的顺序差异
在对比了原文和译文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一个汉语句子有叙事部分,有表达部分,往往先把事情讲清楚,最后是简短的表态或评论。英语则相反,先表态然后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英文中常用it作先行主语,以便把较短的表达部分放在前面。由此可见,学习英语重要的是学会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特殊的交流习惯。经过对比分析,显现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表达方式不同,学习者对英语中先行主语的运用更具有自觉性。之后,可结合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提出英语中先行宾语的用法,举出诸如We think it most important that 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例句,说明英语之所以用it作先行宾语,也是为了把宾语中较短的表态部分提前,把较长的叙事部分置后。实践证明,这一分析对比会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大多数学生能较为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下述汉语的句子:
6.史密斯太太对我抱怨说,她经常发现与自己十六岁的女儿简直无法沟通。
Mrs. Smith complained to me that she often found it simply im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16-year-old daughter.
三、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哲学强调悟性,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客观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张人对自然、社会的参与,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语言上体现为:句子多以人或隐含以人开头,汉语中处所、地点也常常作为主体看待出现在句子的开头。而英语民族由于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理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物我二分,主客分明,强调客观性,客体意识突出。在语言上则体现为主语的客观性,句子常以物体、抽象概念、抽象名词作主语。如例5中甚至用没有实际意义的代词it作形式主语,以体现英语客体意识突出的特点。英语中被动句的频繁使用也是英语客体意识的体现。从这一点出发,学生在英汉互译时,必须从符合译入语表达方面的主体意识或客体意识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汉译英语以物体、抽象名词、抽象概念以及非人称用代词it作主语的句子时,应转换成以人或隐含以人开头的句子,以符合汉民族强调主体的思维方式,突出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例如,
7.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大学英语》精读,董亚芬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册)
托马斯•杰弗逊为美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样,英译汉语句子时,也要作相应的转换,选择符合英语强调客体意识的主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
8.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
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9.热烈欢迎世界各地的客商来此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Custom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warmly welcom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对于上述两个句子,学生多译为:
He was absent minded when he drove his car and he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
We warmly welcome customers around the world to come here to establish and develop business contacts.
学生的这两个译句明显体现出汉民族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对翻译的影响,第一句译文突出的是“他”的一切行动,是他闯祸。第二句译文增添了汉语中隐藏的主语“我们”,强调的是“我们”的态度。虽然也能达意,却不符合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因此,只有不断地向学生输入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差异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知识系统里形成有关的知识体系,内化成先在的知识,从而给翻译以宏观的指导,提供方法论的帮助。
四、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对语法形式极其重视,在句子行文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多用结构词或虚词)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汉语则是语义型语言,重意合(parataxis),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不用或很少用结构词或虚词,行文具有隐含性。
请看下列一组分别从英文和中文作品中选择的具有对应性的话语:
10.“Dear dear,think of me,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What should I do when you die?”(O.Henry,The Last Leaf )
11.“爹,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也得想到……俺娘。”(刘思成:《两代艄公》,《小说月报》1988年第4期)
学生懂得形合与意合是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后,便不难将例句10译为比较地道的汉语:
“哎呀!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你死了我怎么办呀?”(译文中省略连词when,if.)
将例句11译为比较地道的英语:
“Dad,think of me …and my mammy,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译文中增补了连接词if.)
总之,在教学中,应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建立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基础上,着力探讨两种语言在翻译中的异同之处,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翻译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翻译教学中应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进行翻译技艺的学习与应用,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拉多.跨文化语言学[M].密西根大学出版社,1957,12.
[2]张震久,袁宪军.《英汉互译基础》•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北京:中国翻译,1999,(1).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但汉源.意合与形合:英汉翻译中的逻辑关联映现[J].外国语,1996,(1).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