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芳 王建平
【摘 要】内地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它们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模式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本身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但对两个专业发展的影响却值得注意与反思。在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应该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从而共同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社会学 社会工作 专业关系
就内地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基本上都是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在社会学恢复和重建的契机中得以发展的。1979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1988年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高校社会系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社会学专业率先参与改革开放之中,并对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党和政府决策部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治理的重视程度。同时,社会学在教学、社会调查与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的成绩和贡献,社会学的声望骤然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在1988~1998年期间发展速度缓慢、专业声音微弱,虽然在1998年以后的大学扩招热中不断增加,至目前已有200多个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社会工作专业在专业教材、专业教师、专业实践等环节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一度热闹但比较混乱的状况,加之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不多,教学与专业化、职业化相脱节,因此,与社会学相比,社会工作基本上比较沉寂。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逐步进行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推进,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工作逐渐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减压阀”而得到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明确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庞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真正进入整个社会关注与需要的视野。另外,随着社会工作专业与国外、港台交流的增多,其专业建设也有了较大的起色,在专业课程、专业实践环节等方面都突显了其特色。
回顾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历史,想要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初的师资、课程、教材及模式最初都基本上脱胎于社会学,两专业在更多的层面上是相生相荣的:社会学的发展直接孕育了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身是社会学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延伸;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社会契合认同度的发展也使社会学的社会支持度与应用性大为增强。但在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中,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模式的差别却使得这两个原本更为接近的专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但对两个专业发展的影响却值得注意与反思。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但值得耐人寻味的现象。细细打量了一下身边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发现这两个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表现出了一种如果加以观察便能够分辨的特质。正如业内人士经常所说的:社会学重理论,社会工作重应用;社会学重思考,社会工作重实务操作。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但却反映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一些差别。而多年来的专业学习与教育实践,也使得这种分化越来越明显。
一般来说,社会学虽然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长期以来的模式大多强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求发现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存在与变化的原因。这种研究的思路与模式本身是重理论、分析与抽象能力的。社会学的研究者本身并不是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身体力行者,他们更倾向于做冷静的观察分析者。社会学的教师虽然有时也会进行一些所谓的“田野考察”,但旨在建立解释与说明问题的理论模式,田野本身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与追求。社会学的从业人员也会在实证主义精神的要求下深入社会以获得经验材料,但他们一般不介入具体的社区转变与发展中,更不用说从事具体而微的社会事务。近代中国社会学发展中真正具体深入社会,试图促成社会变迁的最有影响的社会学行动当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近年来投身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新乡村建设”行动,但这些行动实际上是一些思想与理想的实践与展开,它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如社会工作那样细致、具体的实务操作模式与技术。这样,社会学的研究者以及目前按既定模式培养出的社会学专业学生,都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传统的“男性气质”:理性、冷静、简明、抽象、分析、宏观、自我中心等。他们重理论胜于实务,重思想胜过技术,重思考胜过行动。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不足,他们无意在理论本身做过多的纠缠而更喜欢具体的社会实务。在长期的奔走与实践中,他们养成了社会工作需要的一些品质:平实、亲和、热情、大方、耐心、细致入微、共情、理解、为他人着想、对工作认真敬业等等,这样的一些品质看起来更象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气质”。这种特质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女性工作者身上,实际上,社会工作领域中为数不多的男性,也表现出这种适合或者说是由于社会工作实践磨练出的品质。有意思的是,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中不仅女教师越来越多,而且实务做得好的也大多都是女性。社会工作专业女学生远远多于男生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学生们大多很喜欢做事,在与人相处的社会工作事务中丝毫不落下风,她们中很多人不喜欢甚至讨厌理论课也是事实。以现实中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女多男少的这种“阴盛阳衰”现象可能会起来越严重。
从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中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在传统的社会学专业与研究力量较强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都比较缓慢,而社会工作专业正是在一些社会学力量与专业相对薄弱的学校率先得到突破与进展。这或许是社会学力量较强的地方表现出的社会学气质无意于具体的社会工作,也可能这种气质本身就并不适合开展社会工作,而恰恰在社会学力量薄弱的地方才有开辟新的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点的热情与动力。虽然目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在很多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还牵连在一起,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不断分化与分开是很可能的发展趋势。或许,由于气质的差异,这两个专业的分化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真正分开,则可能导致另外一种情况:社会学离开了深入社会的具体行动,而社会工作也会远离社会学远强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思想支持。如果社会学变成了没有介入社会变迁的社会行动的学科,它就会失去社会学想象力的来源;如果社会工作脱离了社会学而变成了缺少理论支持与思想导向的灵魂,它就会成为纯粹的操作技术而失去内在的灵魂。然而,在目前的专业发展中,我们的确发现了一种最不可取的倾向:社会学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轻视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将其称之为粗糙的“技术员”;而社会工作则看不起抽象的社会学理论,将其称之为“懒惰的空想者”。
由于传统的学科设置,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学学科。但是,社会学本身不是社会工作的唯一理论来源,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等其它学科也有颇多渊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两种专业的气质差异,社会工作的发展有赖于在学科、学位等诸多方面与社会学理顺关系。但这不是两个专业的学生、研究者互相拒绝的借口。也许目前我们最急迫的工作,不是尽快地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迅速分开,而是应该认真反思社会学如何能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如何能够为社会学赢得更多的社会空间与理论回应。不回避具体实务与社会实践的社会学与不脱离理论、思想支持的社会工作应该是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理论阐释与分析才能为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提供导向服务,而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与操作过程也能够成为社会学联结实践形成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在两种气质的感知与体认中,不自大、不自恋,认真反思,形成一种“美已之美,美人之美”的心态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同样都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在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应该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从而共同发展与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一心向“道”,即努力发展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追求更高远的理想与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两条腿走路,即不管未来怎么样,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是目前两个关联度最高的专业(目前很多学校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还在一个系与专业之内,这就更不用说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学生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以求共同提高,都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社会调查与工作实务、价值理念与具体技术、理性思考与身体力行的协调、平衡与统一。ケ疚奈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0807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