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9-04-07 07:33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史观回忆录传记

新书推荐

《赫鲁晓夫传:未被修改的档案》

[俄]的·B·叶梅利亚诺夫

译林出版社

定价:58元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于1964年失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后开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忆录。

《海子诗全集》

西川编

作家出版社

定价:88元

除了海子的文字,本书还第一次披露了海子文字以外的作品,读者当能从这些插图更深入地认识海子和他的诗歌,甚至体验出海子与他的大太阳的那种搭上性命的关系。

《毁灭的种子》

[美]易劳逸

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20元

作者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享誉国际的中国现代问题专家,尤其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的研究,本书是对国民党1937~1949年这一时期的研究。

《高尚的经济学》

[英]黛安娜·科伊尔

中信出版社

定价:36元

近年来,大量的数据、不断提高的计算能力以及诸如博弈论这样的方法,改变了经济理论和实践,并使经济学家在理解人类真实行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国风·水乡》

叶兆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9.8元

细看遗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江南的富庶从来并没有改写中国的历史,她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更加令人惊叹繁华。

回忆录的学术标准

徐庆全

在评介《李新回忆录》时,我曾就国家威权史观下回忆录的写作,提出过一点看法,认为作者如果要秉笔直书所亲历的历史,须在国家威权史观被彻底解构后才能实现。现在,读到《谷牧回忆录》,忽然想到了读者的问题,即在回忆录写作较为风行的当下,读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标有“回忆录·传记”的书架上,很快选到自己想读而且读后感到非常值得的回忆录。

在学术研究界,当学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研究时,基本上要靠这样几种史料:回忆录、传记、年谱及日记。而对于这些史料的遴选,大致也有基本的共识;即回忆录不如传记,传记不如年谱,而年谱不如日记。也就是说,尽管回忆录是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但可靠或者说可信程度却排在最后。何以如此?盖因当事人写作回忆录的目的,大致都是历史中的“个人表白”,就不免存在“无意放大法”和“有意放大法”的问题。“放大法”这个概念是我的朋友韩钢提出的,“无意”者,是作者记忆有误;而“有意”者,则是作者为拔高自己而主观为之也。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再加上国家威权史观束缚的因素,真实的历史在回忆录中走样的不在少数。既然如此,哪一种回忆录值得一读?就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笔者愚见,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当下判断一本回忆录是否值得买值得读,大致可以有这样两条标准:一是直观选择法。以1949年建国为界线,看书中此前和此后的内容分布。若1949年前内容很重,1949年后内容却轻——这种“头重脚轻”现象是大多数回忆录所共有的,那么,该书价值不大;反之,则价值较大。原因无他,即以现在90高龄的作者而言,其大半生的经历是在1949年以后而不是此前。经历多者少写,而经历少者反而多写,其价值自然削弱。一是微观选择法。简单地翻看,看作者有无“走麦城”的记录;有无对在历史裹挟下作恶行为的反思与忏悔。若有,则至少可以表明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表白”。

这里,不妨借《谷牧回忆录》作为上述标准的参照。

像其他进入高级领导行列的人一样,谷牧早在1931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一个基层干部起步,在1949年后成为党的高级干部,“文革”后期至1982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至1985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至199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谷牧回忆录》全书约40万字,共分8个章节。以1949年为界线,1949年前,作者的革命经历为18年,1949年后至1993年离职,为44年。1949年前的18年,仅仅占三章的篇幅,而1949年后的44年,占了五章的篇幅。可以说,书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建国后的经历。这就与“头重脚轻”似的多数回忆录不同。就内容而言,举凡建国后的运动,谷牧经历过的,诸如“大跃进”运动,“文革”10年浩劫等等,书中都没有避讳,而且把自己摆进去对这些曲折和失误进行反思。从这个角度说,该书“无论作为党的历史中的一些侧面的剪影,还是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革命和人生历程的记述,都是很珍贵的。过来人、当代人、未来人读一读它,都会从中获益的”。

猜你喜欢
史观回忆录传记
别把八卦当传记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读失败者的传记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求‘材’若渴”等8则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