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动画的传统审美精神

2009-04-07 03:24
文艺评论 2009年1期
关键词:动画精神传统

李 婷

20世纪20年代。从中国动画诞生那天起,它已走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其中经历了起步,发展,辉煌,也面临了如今的尴尬。时至今日,老一辈的动画家们所打造的“中国学派”早已年华逝去,它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似乎已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让人望而兴叹!然而,一代代的中国动画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它的探索。如今新一代的中国动画人正在全球化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艰难地摸索着:究竟中国动画的出路在何方?也许回过头去重新研究审视“中国学派”的经典动画。研究其民族审美之所在,对于我们的探索能够起到启迪性的意义。

本文以几部经典的民族动画为例,着重从审美精神层面而非形式层面进行探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审美的内在特征。

一、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所体现的整体意识

《国语·郑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就是传统审美中的整体意识。它处处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取向。

以整体为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也是艺术创造原则,这一点和强调“主客二分”的西方美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人欣赏的重点是“个体”,是“局部”,而不是“整体”和“全部”,因此我们看到他们的艺术总是为某一“个体”所创作的,总是致力于塑造一个个“典型”形象。与此不同,我国传统审美历来很少“就事论事”,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对象,而总是要仰观俯察。由局部到全体。这种视宇宙为整体,视生命为整体,视艺术为整体的“整体观”同样深深根植于动画家的动画创作中。

1、人物设定上,整体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对于整体群像和谐统一的艺术追求。

《小鲤鱼跳龙门》中,主角不是单一的某个“典型”,而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鲤鱼。那些小鲤鱼不仅形象生动有趣,而且个个性格鲜明,饱满真实。动画家们将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赋予给它们。它们每一个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这就是“和而不同”,是包容兼蓄的,因而是丰富多彩的。

同样,《小蝌蚪找妈妈》和《葫芦兄弟》、《三个和尚》等影片也是通过整体的群像塑造追求一种全局的和谐之美,用力相当却又各有侧重,从而达到丰富、多样,异常广阔的境界。

2、景别上,全景式的构图更利于表现整体和谐的效果。

西方审美中“主客二分”的理念使他们更致力于表现个体差异,更加关注于对象的细节和细部表情动作,因而拍摄手法上也多采用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镜头运动的速度和方式也力求快速多变,从而达到突出个体差异的效果。

我国经典民族动画在景别设置上则多采用全景、大全景和远景,形成一种开阔的整体效果。同时镜头的调动不求多变和出奇制胜,而更多的是求平求稳。在这样的构图和镜头调动中,人与景,主体和客体相互融合,不凸不显,达到了一种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

3、情节上,借鉴传统戏曲程式化风格营造天人合一的整体效果。

在《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等影片中,故事结构由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环环紧扣,完整饱满。西方常有的那种开放式的故事结构在传统审美看来是不完整的,不平衡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同传统戏剧戏曲一样,民族动画在情节设置上没有西方悲剧中那种终究不能解决的矛盾和冲突,转而追求主体和客体和谐相处的境界。故事无须客观地、逼真地再现事实。而是按照动画家理想的审美方式去演绎。因此为动画安排一个团圆结局成了他们追求“和”的圆满,避免“分”的痛苦的表现。《大闹天宫》中,动画家在结局的处理上推翻了原著中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的“悲剧式”的安排,而大胆地改为“让孙悟空踢翻八卦炉,拿起金箍棒,打上灵霄宝殿,几乎使玉帝坐不成宝座”的大快人心的结局。

情节上的整体意识的发展导致了动画片意境的生成。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具有更大的整体性。意境正是民族动画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艺术作品具有独特审美魅力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理想境界。情与景会,意与像通——这就是意境。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水墨动画经典之作《牧笛》和《山水情》即是一曲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乐章,将“天人合一”的幽远意境挥洒得淋漓尽致。它们力求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事物之中,化景物为情思,用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来诠释“中和”思想,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

二、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所体现的自然意识

西方和东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是两者文明的显著差异之一。西方从“主客二分”出发,历来信奉“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人与自然始终处于相互外在、相互对立的状态。这种认识反映在艺术和审美文化方面,则是对自然美的轻视、低估。自然之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这种文化所遮蔽。

中华传统审美文化,从“天人合一”出发,一开始就是走的一条天人亲和的道路,二者相互统一、交融。不论在美学家的思想中,还是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都洋溢着浓郁的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舞动的生命力,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使艺术家充满创造的活力,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1、自然历来是民族动画家们所热衷表现的对象。《小蝌蚪找妈妈》是动画家对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的形象化、趣味化;《牧笛》、《山水情》是自然景物对人性情、品格的陶冶,是动画家触景生情的有感而发;《九色鹿》、《鹿铃》则更加直白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主题;《三十六个字》则直接从孕育万物的自然中找寻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在这些影片中,民族动画家们更愿意表现朴素的生活情趣,正如自然是最朴素无修饰的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了他们的审美原则之一。

2、对自然的欣赏生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评价。“气韵”,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就是“自然之气”,有了这种气,万物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作品也才能生动有致。所以动画家们不仅仅关注于动画的形象雕琢,更是着重于探寻如何更准确地传达对象的灵性,更生动地刻画对象内在的“气”。民族动画往往从人物设置,场景设置,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呈现一种写意的风格。《小蝌蚪找妈妈》以齐白石的国画为基础,不写形而画气,画自然的生气、活力。《三个和尚》人物造型寥寥几笔,却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三个和尚的内在之气——那种为一己私利斤斤计较的狭隘心理特征。

3、自然美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万物一体的平等意

识。

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始终包含一种博大的胸怀,仁厚之心。传统美学的儒、道、佛家,无处不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平等意识。儒家的“仁爱”之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佛家的“终生平等”的思想,都是来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审美欣赏。这一审美思想体现在动画片中,最突出之处便在于动画片中人与动物、与非人类的生物的平等关系上。《大闹天宫》中猴子形象的孙悟空与所谓的权利的代表玉帝是平等的,并且获得了极大的高扬,而对于人类形象所代表的等级、权力则是处处丑化和贬低。《九色鹿》更直接地褒扬了自然生命的智慧和伟大,以及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感化作用。《葫芦兄弟》诞生于葫芦中,是自然孕育的产物,他们的生命来源于自然,力量来源于自然,处处彰显了对自然万物的歌颂。

三、传统美学中的“文以载道”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审美原则,美之于美,不在于美本身,而在于它所依附的“道”。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它并不偏重对外在世界的追求,而是偏重对人的自身内在价值的探求。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同样的,以传统哲学为导向的传统美学也就包含着一种明显的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是立足于人,它所关注的始终是人的精神发展。它充分意识到审美和艺术对人生和社会所具有的独特而必不可少的作用。审美价值始终是依附于其社会价值的,决不只是单纯怡情养性的东西。

1、强烈的人文关怀引导审美走向“世俗化”。

明代以来启蒙思想家倡导审美的世俗化,艺术不再只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这种进步的民主意识经过近代思想解放的进一步发展,已深深根植于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心中,并且鲜明地体现在他们的动画创作上,即从动画片取材到手法到形式到内涵的世俗化。故事取材多来自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阿凡提》、《过猴山》、《三个和尚》、《小鲤鱼跳龙门》等。表现手法上,京剧脸谱(《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木版年画(《过猴山》)、传统壁画(《九色鹿》),近代在市民中兴起的漫画(《三个和尚》)……形式上也都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正如徐渭所说:“越不扭捏动人越自动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他们关注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新装的门铃》、《猫咪小贝》、《超级肥皂》),以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来启迪民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正是在这种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引导下。动画才能摈弃表面的民族样式的堆积,深入表现民族精神的内部。

2、“世俗化”不等于“低俗化”。

传统审美的世俗化倾向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它绝对不同于大众娱乐时代的一切为了娱乐的艺术低俗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道德,这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理想状态和真实状态。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这些优秀的民族动画家的作品能够摆脱单纯的娱乐大众的肤浅,而上升到一种发人深省的高度。

谁能说《三个和尚》是“只教不乐”的枯燥?大寓意蕴含于小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丝毫没有掩盖其亘古不变的真理。《小蝌蚪找妈妈》不正是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吗?也许我们不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背景,不曾探究明末思想解放的潮流,却都能从《大闹天宫》中深深体会到对人性、人格尊严的捍卫,对权势的藐视,一种众生平等的浩然正气激荡胸怀。还有哪部动画片能像《三十六个字》那样把复杂的中国文字以那么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孩子面前。《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创作目的就是“说教”,但一旦以这种儿童漫画风格。以人物的性格缺点制造的戏剧情节支撑起来后,说教也变得愉快轻松,变得让人欣然接受了。

正是传统审美的这一特色使它保持了正确的方向,使它不至于在无休止的标新立异中步入形式主义的歧途。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动画片民族化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今天西方物质文化、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只有回归到民族传统审美的精神层面,回归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的本质,才能寻求到真正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体现的创新意识

中国人,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创造力。这是对于动辄把中国动画发展滞后归罪于国人创造力缺失的那些说法需要认清的。

长期以来,在一些外国学者甚至中国人自己的眼中,中国一直被看作是一个缺少创新意识的国家。其实,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看法。所谓的“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只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安民政策,然而在这种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禁锢下,中华民族却难能可贵地发展出了“带着镣铐跳舞”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思想中抽取出来的一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这种创新意识使得中华民族无论面对什么战乱困苦,多么强大的束缚压制,都能以一种变通的姿态来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最终得以在战乱频繁的历史长河中延续和发展。

可以说,正是创新意识创造了动画的“中国学派”。动画片本是舶来之物,初来乍到难免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作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就是对于动画中国化的全新的彻底的尝试。民族化的故事取材自不必说,情节表现上对于传统戏剧的借鉴,视觉形式上对于京剧、古代壁画、工笔重彩的借鉴,音乐音效上对于民族乐器的借鉴,都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精神的反映。这种创新精神在《大闹天宫》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得动画这个舶来品最终为我所用,化为脱胎换骨的全新的民族艺术形式。

创新的结果就是多样化和多元化。自古就有“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诗无一格”、“诗无达志”的说法,就是强调美的存在形式是多而不是一。正是这种美的多样性思想和宽容的精神造就了“中国学派”琳琅满目的世界,造就了中国动画的繁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最本质最核心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无论是“中和之美”、“生态意识”,还是“人文关怀”、“创新精神”,说到底其实都是“天人合一”这一基本内核的延伸和体现。这一审美核心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体现于中国民族艺术表现之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审美身份识别。这一审美精神流淌于“中国学派”的动画家们的血液中,供给他们动画创作以不竭的养料,最终树立了“中国学派”并为世人所认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动画创作和研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今天的动画创作和研究。既不是模仿过去的内容和形式,也决不意味着抛弃和全盘否决,而是寻找到一种由内在精神所生发出来的外在活力。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外来文化冲击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只有把握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审美精神内涵,并且将自己对生活的最真实最深刻的理解灌注其中,才能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之路。

猜你喜欢
动画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少年力斗传统
动画迷,变身
动画总动员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