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峰 李 柯
摘要: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供应链整合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文章从供应链整合的概念入手,构建了供应链整合的目标模型,着重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供应链整合中的难点,同时提出了供应链整合在观念、管理、技术、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ed with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for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building the targeted model, and analyzes deeply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meanwhile raising som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aspect of concept,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ecurity mechanism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0引言
自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被推入了全球市场环境。制造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在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更多地是面临着国外跨国制造集团的挑战。总体而言,控制总体成本、提升供应链柔性与全球供应链运作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当前所面对的三大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是适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变化的需要,就迫使中国制造商在运营上突破企业的边界,采取“供应链整合”的策略,展开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广泛协作,从供应链的整合中寻找竞争优势。然而,纵观中国制造业实施供应链整合的实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过程还面临着诸多的难点,那么如何识别出这些难点,进而探讨出相关对策,对获取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目标模型
Flynn et al(1999)等认为制造商面临的如零部件短缺、送货和质量、成本增长等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整合。本文认为供应链整合是在战略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功能重组、组织整合、过程重组、文化整合及战略资源重组等过程,努力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各环节运作、管理协同,从而达到纵向专业化、横向一体化的效果,最终在保证获得高的消费者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双赢。
要进行供应链整合,首要的就是要明确供应链整合的目标模型,以有效地指导供应链整合的实施。供应链整合的目标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整合的目标就是在纵向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工作,使得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以及各节点企业与信息流平台、物流平台的衔接无缝化,从而实现横向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最终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在构建其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物流平台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主要包括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标准等内容;信息平台是供应链整合的关键,主要包括信息标准、基础设施及信息平台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当前,中国制造业要着力构建其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同时加强供应链整合的标准化工作,从而为供应链的有效整合创造条件。
2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难点分析
尽管从理论上讲,只有通过供应链整合,企业才能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业来说,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经营模式、固有观念等的束缚,在供应链整合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难点。
2.1观念层面
主要表现在: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之间普遍缺乏“协同与双赢”的观念。
一方面,供应链整合要求各节点企业在整个链条中实现协同经营,而协同经营的基础就是要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但对于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协同与双赢”的观念,长期以来一直把企业的经营信息视为企业的内部机密,不愿把它真实地公布出来,从而造成了信息共享受阻,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整合。
另一方面,供应链整合追求的是各合作企业的双赢,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一直把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各自为政,为了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去打压竞争对手,并盲目的把企业之间的关系定位为“敌对”的竞争关系,缺乏“协同与双赢”的观念。
2.2管理层面
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管理水平低,尤其是缺乏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它是一个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联成一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并参与完成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为最终用户提供所需产品与服务全过程的管理,它为供应链整合提供管理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缺乏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当前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制造商—分销商等单一层面,而缺少考虑整个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忽视了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从而造成以下问题:(1)产成品存货比例偏高,造成较高的供应链成本;(2)供应链反应能力良莠不齐,整体水平较低;(3)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4)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偏长等。
2.3技术层面
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水平低,供应链缺乏柔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就逐渐呈现动态的趋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与市场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环境的动态性也越来越强。环境的动态性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方式,而且使任何企业的成功都变得短暂。研究表明,有效的供应链整合总是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还未得到广泛采用,使得供应链整体缺乏柔性,从而在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方面显得困难重重。因此,在供应链整合中,如何借助于信息技术塑造其动态竞争力就成了中国制造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4保障机制层面
主要体现在:缺乏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保障。
供应链是由多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复杂的经济系统。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希望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但这与供应链整合所追求的整个链条上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各节点企业的协同工作,就必须建立起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来维护各节点企业的利益,保障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然而,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企业之间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之间不一定会为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而进行合作,从而存在着较大的机会主义倾向,不利于供应链整合的有效实施。
3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策略分析
3.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协同与双赢”的新观念
博弈论有一个观点:非合作的博弈均衡。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制造企业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当中,就是一个非合作的博弈均衡:供需双方在互不合作的前提下打价格战,打到最后,出现一个均衡的结局——无利润。这个“非合作的博弈均衡”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最后达到的结果却是损人不利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协同与双赢”的新观念,走出怪圈。“协同与双赢”既是供应链整合的出发点,又供应链整合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各节点企业建立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观念保障。
首先,双赢是协同的前提。双赢理念以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获得应得利益为行动指南,互惠互利是其最终目标,它不仅要求对利润取之有道,还要求取之有度,要充分考虑其它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供应链上,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体现了供需关系的节点,都有其上下游供应链,因此目标企业不仅要与上游的供应商企业实现双赢,同时还要与下游的客户企业实现双赢。只有实现了双赢,各自的利益得到了满足,各节点企业才会消除顾虑,更愿意进行协同作战。
其次,协同是双赢的保障。正如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所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可以说,协同是供应链的生命,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它要求节点企业树立双赢的意识,各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协作,进而获得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3.2采用“平台外包+协同管理”的模式,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供应链整合要求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一般而言,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建供应链管理系统;二是采用供应链“平台”外包服务,即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业务发展,而将自己不擅长的IT专业技术、管理软件、服务器网络、维护升级等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平台”服务供应商去做。
相比较而言,随着供应链管理“平台”服务供应商的日益成熟,采用外包供应链管理“平台”服务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供应链运营的成本,还能够站在供应链的战略角度去管理整条供应链,防止管理的片面性,更为重要的是各节点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为了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进行协调努力,这样按照业务关系就实现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从而极大地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具体的模式如图2所示。
而要实现协同管理,一方面,有赖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利益分配机制的保障。
3.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供应链柔性
“供应链柔性”这一概念是由Slack N于1987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供应链柔性,即灵活性,是指供应链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映的能力。当今市场正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只有充满柔性的供应链,才能对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作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对于制造业来说,供应链柔性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供应链柔性的架构如图3所示。
从供应链柔性的架构我们可以看到,要保证供应链的柔性,必须建立在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平台之上,同时需要有EDI、ERP和CRMS等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有力保障,这也正是中国制造业缺乏动态竞争力的症结所在。
首先,供应链系统柔性是供应链柔性的基础,它要求整条供应链在制造、物流、信息和供应四个方面来提升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增强供应链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它与制造系统柔性、物流系统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及供应系统柔性紧密相关。这就需要引入面向上游合作伙伴的EDI系统和面向内部员工的ERP/MIS系统,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从而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供应链的柔性管理。
其次,供应链柔性也离不开下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S)的有力支持。CRMS是供应链柔性的前提,CRMS构筑了SCM与外部客户沟通的平台,它在企业系统与外部客户之间树立一个智能过滤网,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CRMS通过电话、互联网、传真等手段与客户建立联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获取及时、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提升供应链适应外部变化的柔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快速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赢得高的客户满意度,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3.4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
供应链整合不仅要分享信息,还要分享利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是确保节点企业围绕供应链整体利益运行的制度保障。
在供应链整体利益重于个体利益的前提下,必有一部分节点企业为保障整体利益的获得而增加自身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这部分受损的节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而补偿的比例应当有一个量化的取值范围,可以采用Shapely 值法、核心法、MCRS 和Nash协商模型等方法来确定补偿的量化标准,本文以Nash协商模型为例,简要介绍利益分配机制的应用思路。
上式可用动态规划求解。除此之外,建议各方还要充分考虑合作伙伴所承担的风险,企业努力水平和对供应链的贡献等诸多因素,逐步磨合,最后找到一个利益的均衡点,这种补偿机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只有通过建立精确的可以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使各节点企业协调一致,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4结论
供应链整合是今后制造业决胜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在整个行业内实施供应链整合已迫在眉睫。为了适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化以及增强供应链柔性的需要,中国制造业必须能够识别出在供应链整合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如观念、管理、技术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并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对策加以解决。只有这样,中国制造业才能够感受到供应链整合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Flynn, B, Flynn, J. Information-processing alternatives for coping with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complexity[J]. Decision Sciences, 1999,17(3):249-269.
[2]马丁·克里斯托弗.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3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陈立功. 供应链整合-当代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J]. 嘉兴学院学报, 2001(2):53-56.
[4]叶飞. 基于合作对策的供应链协作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4(12):1523-1529.
[5]翟昊凌.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整合研究[D]. 湖北: 武汉大学, 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