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 杨印山
编者按:沈阳农业大学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与沈阳市科技局联合实施“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力求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科技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而,进一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简称“研修工程”)是由沈阳农业大学与沈阳市科技局联合创办,旨在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蓝领农民”,采取集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为一体的培训新模式。
一、“研修工程”基本形式与运行机制
“研修工程”运行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步是选拔学员。根据沈阳市政府的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空间布局;从当地布局主体产业中选拔优秀青年农民,推荐他们到校学习。第二步是学校学习与人才培养。分产业设置班级,教学以专业技术为主,学制1年。第三步是人才使用。学生回到原地后,市科技局下达产业化项目,由学校选派科技特派员,对学员进行重点支持,对企业开展大力扶持。
“研修工程”主要由政府出资,通过从沈阳农村区域内挑选出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两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实践经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进修学习愿望,身体健康,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农民,经由本人提出申请,县(市)区科技局初审推荐、市科技局核准审定、沈阳农业大学录取,到该校成人教育学院接受一年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使他们成为初步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新型人才。自2004年起,“研修工程”已在校内实施5期。来自沈阳8个农村区、县(市)、61个乡(镇)、117个行政村的1036名青年农民(绝大多数学员都是种植和养殖大户)参加了学习培训。目前已有556名毕业并获得了结业证书,528名学员取得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396人取得由省科技厅和省工商局联合颁发的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几年来,毕业的农民学员不仅全都回到了农村,也把科技致富的新气象带回了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带动村民致富的科技“火种”。由于“研修工程”影响力不断扩大,招生范围扩大到了本溪、抚顺、铁岭、辽阳、鞍山、营口、阜新等8个城市。实践表明,学员们通过在高校一年的系统学习,已经成为建设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科技骨干力量。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研修工程”的办学目标与办学要求,沈阳农业大学根据青年农民特点,始终将农民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突显生源地农业产业特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根据生源地的农业条件及农业经济现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本着实用性、通用性原则,单独组织教学班,开设畜禽、果树、蔬菜、经营与管理四个专业。其次,在教学计划制定上,根据专业实际将课时安排在1100至1200学时内,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总体上由四部分组成,即: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使专业课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2.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实用性。课程由专业通识基础课和专业技能模块构成。根据学员自身条件和所从事产业项目的需要,在通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主选择专业技能课程。例如,蔬菜专业学员主要学习蔬菜生产与设施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细胞组织培养、食用菌技术、土壤配方施肥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员具备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与方法强调实用技术培养。学校紧紧围绕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教学规律与农村经济规律的结合点,保证学生回到农村后能够学有所用。首先,教学中主要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努力压缩理论学时,实现“教、学、做”合一,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其次,学校构建了两个平台:专业基础知识理论课平台和实践教学课平台。除在校内安排一些实验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5个县(区)35个乡(镇)建立的科技示范、推广网络等科教兴农基地,安排进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再次,在春种和秋收农忙季节,还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返家从事生产实践,或继续做好自己经营的产业项目,努力保证学员在校学习与生产两不误。
4.制定鼓励学员完成学业与创业的政策。首先,学校和沈阳市科技局设立专项资金,负责青年农民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宿费、书费等支出。对来自远郊县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给予助学金资助。其次,设立“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培训班学员研修项目”,主要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所从事的产业项目有发展前途的学员,包括在校学习优秀的学员和创业成绩突出的已结业学员。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对110名学员的产业开发项目给予了资金资助。
5.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组建专、兼职专业课教师队伍,其主要由长期工作在校基地或生产一线上的专家教授组成。他们能言传身教、形象讲授、亲手示范,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在精通某一专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对农村急需的其他实用技术也有所掌握,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得有所获。
6.发挥优势跟踪服务。学校利用多年来坚持科教兴农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多学科、多专业专家教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明确由成人教育学院牵头,有关学院参加,积极配合“研修工程”,对毕业的学员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学校——学员的联系网络,使学员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员的创业情况。
三、“研修工程”实施作用
1.创新作用。科教兴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紧围绕和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研修工程”将地方政府和农业大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二者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探索出“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创新型的培训模式将政、教、物有机结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激励了青年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和创业致富的追求,有利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示范作用。在农村,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依然存在,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 通过“研修工程”培训,许多学员已经成为本地区的科技致富示范户,并且通过他们建立了许多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这些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着向农民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作用,有力带动周围农民科技致富。
3.解难作用。按产业化组织生产,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沈阳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又是农村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因此,通过“研修工程”培训,使更多农民掌握了经营知识、经营意识、经营本领,对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完善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4.推动作用。实施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推动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广大农民将从被动吸收科学技术转为主动寻求科学知识,认识到只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传播作用。农业院校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队、播种机。农业院校科研成果众多,通过“研修工程”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与推广活动,将大大提高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力度。
6.反馈作用。从农业院校角度看,“研修工程”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科技推广活动,对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立足校情,科研工作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同时结合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努力在优质专用农产品、畜牧业、园艺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把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做大做强。(2)鼓励教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教兴农道路,把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地方农业实际紧密联系,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3)不断调整办学层次与结构,扩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空间。(4)继续做好科教兴农工作,构建适应需求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农民致富本领。
这种集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为一体的“研修工程”,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辽宁电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对“研修工程”的实施进行了相关报道。同时,“研修工程”还得到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6年7月19日,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沈阳市政府汇报的《关于“青年农民上大学”培训工作的情况报告》上批示:“请周济、冠华参阅。沈阳市选送优秀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到沈阳农大接受非学历成人教育培训,成效显著,是一举多得的好做法。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并要求和鼓励各地教育、科技部门和农业院校积极探索,为培养留得住的农村新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