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联合国发展观的嬗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2009-04-05 13:37曾天雄李小辉
关键词:联合国目标发展

曾天雄, 李小辉

(1.湘南学院 马列部,湖南 郴州 423000; 2.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在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其中,联合国发展观作为统领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思想,其影响和作用远比一般学者的思想更直接、更广泛和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过:“发展的主要责任固然在于各国政府,但联合国肩负着协助这项任务的重要使命。”[1](P47)因此研究联合国发展观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它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联合国发展思想和发展动向,有助于我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开展有效的多边外交、国际交流及合作,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国家有效地开展内部的各项工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联合国发展观的五个发展阶段

联合国发展观的历史嬗变大体以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目前联合国已经完成四个发展阶段,而第五个阶段还尚未完成。

(一) 第一个阶段(1961~1970年):数量型增长观

“发展”是联合国成立之初就提出来的,但联合国成立之初的发展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2](P475)把发展工作的中心放在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方面,认为高速的经济增长,可以使穷国变富,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工业化,从而达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增进全人类福利的目的[3](P11),也就是说只要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提高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便解决了,那么发展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期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就指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就是说社会变革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实现则标志着发展。[4](P2)为此,1961年12月19日,第1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问题的第一个决议,即“联合国发展十年”,该决议把缩小不平等状况、增进贫国与富国间的合作、改善所有人的生活作为国际社会的责任,[5](P35)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当时那种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念,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无限崇拜之中,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但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失业人数和贫困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 第二个阶段(1971~1980年):内源发展观

为了扬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同时也为了承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1970年10 月24日,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二个联合国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该战略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指标,如发展中国家在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至少要达到6%,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年增长率为3.5%,进出口增长率为7%,各发达国家需要增长官方的发展援助,使之至少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6](P56)。而且也规定了其他指标,如要求发展中国家更公平地分配收入和财富,发展科学技术等。同时,国际社会对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和阻碍作用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虽然此时不少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发达国家,为此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战略着重强调要创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经济和社会秩序,寻找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国际合作制度,从而消除世界上贫富悬殊现象,使所有国家获得繁荣。[7](P150)

这一阶段联合国发展观一个重要转向便是推行内源发展战略,探索新的多样化发展道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内源发展的首要含义是尊重文化的同一性和各国人民享有自己文化的权利”,内源发展意味着“人类恢复了自身的中心地位,人类既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内源的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内源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唯一性,否定重物不重人的发展模式。[1](P48)

虽然联合国在第二个发展十年,自身发展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事关发展中国家切身利益的国际经济关系旧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南北谈判进展也不顺利。

(三) 第三个阶段(1981~1990年):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3月15日,联合国大会向全球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同一天,《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发表。至此,联合国开始在公开场所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并积极倡导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文献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在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它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该定义奠定了未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的基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上,“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狭义上“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8](P349)目前,国际社会流传最广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狭义定义。

1986年,联合国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正式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个人的权利”[5](P35),在这里,发展不仅意味着增长,还意味着公正,更意味着人权。这表明,联合国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开始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转变。

联合国的第三个发展十年顺应了发展中国家求自立、求发展的潮流,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大量的帮助,但其工作成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除了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发达国家未能履行其承诺的义务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原因之外,联合国的发展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还有待于完善。

(四) 第四个阶段(1991~2000年):发展文化观

1995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表《发展纲领》,这是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发表的第一部综合阐述联合国发展观的文献,它既是对联合国发展观的概括,也是对联合国发展观的拓展,从而在发展问题上形成了较深层次的共识,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框架。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就《发展纲领》作出评价,他认为《发展纲领》“为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关注的中心问题—发展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工作框架。”[9](P7)

《发展纲领》指出,应承认发展是当代最紧迫、影响最深远的任务;发展的核心必须是增进人类的幸福,消除贫穷、饥饿、疾病和无知,而所用方法必须在今后世世代代仍能持续,[10](P43)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对其他各个方面的成功,都极其重要,成功的发展,不可能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去努力而实现,也不可能将任何一个方面排在进程之外。没有和平,人的精力就不能长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经济增长,就会缺乏解决任何问题的资源;没有健康的环境,生产力就会吞噬掉人类进展的基础;没有社会正义,不平等就会消耗掉积极追求改革的一切努力;没有自由的政治参与,人们就没有发言权,[11](P40)至此联合国基本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以实现发展权利为目标、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原则、以人民参与为前提,由各国政府实施具体操作的发展文化观,这一新型发展观为各国政府推进发展工作提供了基本参照和指导,也为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做好了理论准备。

虽然联合国有着逐步完善的发展构想和目标,但发展问题仍然令人堪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这决定了联合国第五个发展阶段任重而道远。

(五)第五个阶段(2001~2015年):综合发展观

2000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千年峰会”上,世界18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了一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是对联合国发展观的总结,同时体现了更高、更新、更远、更大的发展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一种综合发展观。《千年发展目标》共有8项总目标和18项分目标及48项具体指标。[12]千年发展目标的8项总目标是: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制订促进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12]千年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应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在国家和全球两级创造有利于发展与脱贫的环境”而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从其指标选择及实施来看,是以消除贫困和关注弱势群体为中心,以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为重点,以整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蕴含了全球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具有崭新的全球战略意义,是解决时代主题的一项战略工程,是推动“全球化”科学发展的一种合理模式,是推动“全球治理”的一个重大行动,是发挥联合国积极作用的一个重大成果,是抓住全球发展战略机遇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国家层面实施“善治”的一项重大对策。[13](P4)

目前,世界各国已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上取得很大进展,但进展既不均衡又过于缓慢。所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11月8日在圣地亚哥表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程过半,但世界不同地区推进达到目标的进展并不平衡。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撰写的2003年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如期实现消除贫困这一目标的前景良好,但是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仍面临一些困难:全球仍有约10亿人口的日收入在1美元以下;1/5的儿童无法接受初等教育;全球“艾滋病孤儿”已超过140万,预计到2010年还将增加1倍;全世界每1分钟就有1名孕、产妇死亡等。[14]2008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会议于9月16日下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拉开帷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大会开幕当天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仍认为到2015年有可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只能依靠外部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要充分调动各国政府的财政资助,要求政府再次作出承诺,调整发展优先政策和事项,大力进行能力建设,以及获得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的普遍支持。

发展是一项多方面、多维度、没有止境的事业,联合国成立60多年来,其发展观及其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并重;从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到以人为中心,彰显人文关怀,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完善社会公平和正义,保护弱势群体;从无视自然规律和环境保护到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联合国的发展观将会日益完善,这充分说明了联合国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广博,同时也为联合国发展任务的日益多样化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二、联合国综合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

《千年发展目标》是对联合国综合发展观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人类对一种更高、更新、更远、更大发展目标的期盼和追求,是人类从事理性化发展实践的重要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且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对于全面融入联合国发展实践活动,如期顺利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各项指标和要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本国国情,中国以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为指导,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倡导的8项总目标、18项分目标和48项具体指标为本国发展实践的发展诉求和行为准则,于2003年10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科学判断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阶段、正确分析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借鉴联合国综合发展观的发展理念以及参照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指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化的联合国综合发展观。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统筹发展等五个方面,其实质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它体现了为民性、辩证性、与时俱进性和时代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它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

(二)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关联

2003年,我国政府将国家的发展远景规划重新表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力争在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理论总结,而联合国综合发展观则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具体实施方案。中国的小康社会目标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有许多相似之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1)都强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重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倡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维护世界物种的多样性,确保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永序利用;(2)都以和谐发展为核心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重视代际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确保和谐共处、和谐双赢、和谐发展;(3)都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政府内外的合作,既要注意发展过程中政府间的协调,又要注意发展过程中政府内的协调与引导—政策与机制保障;(4)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的终极目标,提倡发展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在于“人”,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一切为了人,要为了一切人,要为了人的一切。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强烈的趋同性为资源与知识共享提供了契机,两者的发展目标的实质都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代表了“人民的议程”,它们所关注的发展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直观且可量化的变化。这无疑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同时对全面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联合国综合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成果

在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引导和联合国综合发展观的间接指导下,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 148万,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30.7%下降到2.3%;在普及初等教育领域,小学净入学率已从1990年的96.3%上升到了2005年的99.15%;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8%。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刘福合2007年9月28日表示,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消除贫困、普及基础教育等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已提前实现,[15]因此可以说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现有的资料也表明,实现其余的目标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就是指遏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的蔓延和肺结核、痢疾发病率的增长,促进两性平等,为农村人口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等方面。[16]另外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全国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贫富差距和地区间差距在加大。此外,相对富裕的沿海地区与相对贫困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并且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其次性别差距也在加剧,女性在某些指标方面明显落后于男性。其它问题还包括政府部门对于城乡之间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性问题,以前这种政策有效地防止了贫民窟在城市中的出现,但伴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政策的松动,更多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因此必须对于可能形成的贫民窟予以密切注视。对于艾滋病问题,目前我国的情况是这种病毒已经开始在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地区迅速蔓延,虽然政府部门目前已经采取措施应对这种疾病,但必须加大力度,采取更加积极和稳妥的措施,我国才能有望在2015年以前遏止并开始逐步扭转艾滋病的蔓延趋势。[16]

三、结语

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如经济自由化、权利下放和人口更自由的流动,已经对环境、公平性和两性平等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目前的任务就是进行政策调整,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确保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由于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脚印”越来越清晰,这就使中国对于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挑战,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让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私营企业、民间团体、普通民众及新闻媒体都参与进来方能成功克服那些困难和挑战,然后顺利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以及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宋玉玲.从“增长优先”到“发展文化”—联合国发展思想的演进历程[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2).

[2]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手册(第10版)[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3]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刘仕清主编.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抉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5]王文.联合国四个发展十年战略评析[J].国际论坛,2001,(3).

[6]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7]孙洁琬.论联合国发展观念的更新与丰富[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4).

[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9]Kofia.Annan.Foreword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 Agenda for Development, Pu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New York,1997.

[10]布.布罗斯特—加利著.面对新挑战[M].纽约:联合国新闻部出版,1995.

[11]颜宪源,东波.90年代联合国发展观的新进展[J].未来与发展,1998,(3).

[12]联合国主页.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EB/OL].联合国官方网站(中文版) ,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

[13]曾端祥.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全球战略意义—纪念MDGS实施五周年[J].长江论坛,2005,(6).

[14]赵凯,赵焱.潘基文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不平衡[EB/OL].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71109/003545.htm.2007-11-09.

[15]郝亚琳.我国已成为全球唯一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7-09-29.

[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EB/OL].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方网站(中文版),http://ch.undp.org.cn,2007-05-13.

猜你喜欢
联合国目标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朝韩“打到”联合国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