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卷中国学赏析初探

2009-04-03 04:19刘书霞
关键词:矛盾解析规律

刘书霞

(宜兴市铜峰中学 江苏 宜兴 214200)お

国学,又称国故,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当前复兴的国学主要指儒学。近两年掀起了一股媒体上称为“国学热”的浪潮,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常有以国学为背景的问题,如:

1.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解析】 选B。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为例,说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人相处。

庸者聚合,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融和,以求大家和和气气。在这样的群体中,伤和气是大忌,但会离心离德,这样的群体是短命的。

2.“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 按客观规律办事B. 透过现象看本质

C. 准备走曲折的路D. 坚持从实际出发

【解析】 选B。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给敌人以小利,去引诱它;迫使敌人混乱,然后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免决战。用挑衅的方法去激怒敌人,使其失去理智;用谦卑的言辞表示自己的弱小,使敌人骄傲。敌人休整得好,要搅得他不得安生,使其疲劳;敌人内部和睦,要设法离间他。攻击敌人无备的地方,出乎敌人意外的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微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

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解析】 选B。它的原意是商品的价格贵到一定程度就会贱,贱到一定程度就会贵.从经济学上看,它反映了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反映了价格和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哲学上看反映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 选A。《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这句古话体现的是中庸和适中的意思,我们常说“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就是上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对立双方里面,不能走极端,而要找到中庸之道,这就是找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5.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禀实(仓禀:仓庫)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的道理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粹产品生产

B. 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解析】 答案:C。

“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物质资料的富裕才会提高精神生活,没有物质生活的发展,也就没有精神生活的丰富的提高。

6.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些规范,如“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仁中取利”已蕴涵了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

A.竞争原则 B.诚信原则 C.互利原则 D.逐利原则

【解析】 答案:B。

古语: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厘。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本题重在读懂引文,“义”“仁”内涵是体现诚实守信思想。

7.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答案:D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的是作为正直的君子,应当奋发图强,不可停息,还要有深厚的品德来承担世间万物。该题以部分名牌大学的校训为切入点,考察优秀文化的作用,解答时应抓住关键点“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因此②③④应当入选。①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应当排除。

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答案:D

“率皆有法”的字面意思是“都有其规律”,结合题干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解释规律的含义,与题干无关。B观点错误应排除,C虽然观点正确却与题干无联系。

9.《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解析】答案:B。“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意思是成于忧患而败于安乐,增强忧患意识,民族才能生存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历史一再证明了的规律。

10.《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答案:B。《孙子兵法》中这一段话的大意是: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

这段话蕴含的哲学观点有:①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把握规律

1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我国古代“和”的思想

A.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否认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C.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想象

D.承认了矛盾的统一性,否认了矛盾的对立性

【解析】答案:A。儒家思想主张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庸》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荀子说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2.“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一说法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答案:A。气为实体,有其质,理依赖于气。又说:“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无二者也。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学生对国学知识知道的并不多,做好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个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和谐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但是,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是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是中国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矛盾解析规律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找规律
“Fe2+与Fe3+”相关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