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萍 陈牛则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定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虚假定位和定位不清等问题,导致这种定位既有政策、制度、区域经济和文化等外部因素,也有学校办学类型、规模扩张和特色追求等内部因素。必须认清问题,准确定位,内外综合、科学定位,整体把握、多角度定位,落实措施、完善定位,才能有效地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30-02
1民办高校定位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不顾实际,盲目升格
很多民办高校不顾我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照搬国外或国内早期民办高校发展模式,求大、求全,发展研究型和工程型高等教育,盲目追求升格,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单科型学校想办成多科型学校,多科型学校想办成综合性大学,大家都想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里挤。好多高校完全没有科学地按照一定标准来准确定位,只是在盲目扩招扩大。
1.2名不副实,虚假定位
为了争得政府某些优惠政策,也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是在以发展高职教育的“幌子”下,却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短期培训、高等教育自学助考等非学历高等教育和学历文凭考试上,完全是一种考试学校,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严重损害了民办高校的整体声誉。
1.3定位只是一时,造成资源浪费
很多高校本来有明确的定位,但没有坚持,由于趋于短期利益,如便于招到生源,就转变定位或不坚持自己的定位,导致各高校都是在盲目地寻求前进目标,甚至是互相攀比,恶性竞争,导致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不断浪费。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指出:“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翦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时,民办高等学校的定位不明更是一个大问题。
2影响民办高校定位的因素分析
2.1影响民办高校定位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教育规划及引导。
民办高校的定位,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政府发展政策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指导民办高校的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发展,按照分类管理的指导原则,区别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分类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正确定位民办高等学校的同时,引导民办高校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当下,要解决民办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给予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关键,而这种空间的拓展就需要政府作全局的规划,需要作“预留”。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地位的认定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以认证者身份订立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
(2)教育管理制度与政策。
从理论上讲,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都可以办出高水平的大学,像美国、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在层次、类型和质量方面的成就世界瞩目,已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象征。美、日之所以能够形成层级多样化、管理体制多元化的私立教育体系,得益于建立在法律基础上清晰的教育制度。韩国也是私立教育繁荣的国家,其私立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完善、层次分明。毫无疑问,美日韩三国私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多样化是教育制度层面清晰规范的结果。如果我国教育制度政策对民办高校的规范明晰,而且有一套适合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的话,是有益于民办高校做出正确定位且有利于它的坚持发展,不然就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比如制度上要改变单一评价指标,这样在制度环境方面才利于民办高校按照自己的定位来发展,而不至于使评估与发展相悖。
(3)区域经济产业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差很远,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和门类结构都有极大的不同。首先,区域性因素会影响到民办高校的专业结构和层次定位,比如北京社会经济发达,各种产业多元,相应民办高校定位的类型层次也多样化,就实现了北京民办高校的突出发展,而作为民办高校发展同样突出的江西,在定位上就选择了适合自己省份的职业教育为特色,依托广东,福建这样需求技术人才的区域优势,发展了自己的高等民办教育i其次,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也受到区域性因素制约,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后发地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不一致,因而处于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也不会相同,像东部就需要更多机械化工业化人才,而西部就更需要农林牧兽这样的专业人才。
(4)社会文化背景。
不同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也影响着学校的定位。像东部沿海珠三角地带,由于接触外来思想较多,且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最早接收市场经济洗礼,同时在教育文化事业上也看重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实用价值,认为读一个高校也是为就业,因此一个家庭在做出高等教育选择时,就不会太在意学校是职业技术学院,但相同的情况放在一个中部偏僻省份,那么可能就会选择一个民办本科大学,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带有一定的传统观念。还有每个家庭,每个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求学的积极性是不同的,比如山西作为一个能源大省,可以提供相关的很多就业机会,那么人们就有这样的观念:不上大学,我也有工作,有经济收入。对于招生对象是这样社会文化背景的,民办高校在定位时就需要考虑偏向于高层次的大学,而不是职业技术院校。
2.2影响民办高校定位内部因素分析
(1)办学类型。
根据《教育大辞典》上的划分,高等教育按教育方向可分为学术性高等教育、专业性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种类型。而民办高等学校在层次上又可分为民办普通大学、民办专业学院和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普通大学必须同时具备教学、科研、服务三大社会功能,它是综合性的、包罗万象的;而学院只要求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而职业技术学院则侧重于培养各种职业技能。三者只是发展模式的不同,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1861年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它坚持不把学院改为大学,这种理念的坚持,定位的正确性使得它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看学校是学术性强还是职业性强,来选择发展学术性的普通大学,还是专业化学院,还是偏向职业技术型学院。
(2)办学规模。
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模大小,来定位自身。切忌盲目求大,因为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还是属于“小巧型”,而且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如投入不足、生源的特殊性等,短期内不可能走规模发展之路,只有“安于现状”,逐步积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因此一般的民办高校最好不要定位走大规模的万人大学之路。当然对于一些有实力的老牌民办大学,又有一定的规模基础,还是可以发挥其规模优势,可以定位为走规模化路线,来发展自己。
(3)专业设置。
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对于职业型人才需求量最大,研究型人才需求量最小,设计型人才需求量居中,民办
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专业,形成一种认识:今天的“冷门”有可能是明天的“热门”,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在专业设置上只能开设一些技术性的实践课程,那么学校就不应定位为学术型研究大学,如果一高校只是依托本省大学建立起来的独立民办学院,它也不应把自身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高校。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之所在,更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定位。如果一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关于师范类的,却定位为工程大学,这样就难以发展。
(4)特色品牌。
特色品牌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标志,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一个学校特色定位的准确是其长期优质教育的生命力。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提出了“民办教育是第二希望工程”的教育理念,创造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外语+技能”的双专业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和准军事化全封闭管理模式,把学校定位于专业翻译,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生机勃勃,正是特色与品牌定位准确才使得其鹤立鸡群。每个民办高校都应该在分析自身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基础上,看准自己的特色进行定位。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伟所说:“各大学应多样化,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去克隆其他学校,宁可在自己所属的类型里做状元,也不要去抄袭别人,屈做凤尾。”
3民办高校的科学定位策略
3.1认清问题,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对民办高校校发展十分重要,如果办学定位准确,就能充分调动社会和学校自身的资源,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定位不准确,就可能陷入错误的泥潭无法发展。各民办高等学校要重视定位工作,首先要认清自身定位存在的问题,不要盲目地,不知症结地就去行动定位,否则后果一定积重难返,一定要在对自身定位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再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3.2内外综合考虑,科学定位
一个学校不可能是单一的孤立体,它是处于外部大环境下的个体,因此在进行科学定位时,首先要考虑到它所处的大背景,要考虑到影响科学定位的外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其次再针对其学校类型,办学规模,特色等内部因素进行逐个分析,在综合考虑这些内外因素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定位。
3.3整体把握,多角度定位
一个学校进行定位不可能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定位,必须是多元化,多角度的定位,否则可能会出现定位偏废的问题。我们看一个人也是要从多个角度去看,不可能只看到外貌就认为这个人是好人,这样确定一个人肯定是不全面的,是偏离事实的。同样一个学校进行定位,只从一个角度去定位也是偏离全面定位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多因素组成的系统,学校同样也是,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从全面的角度去考虑定位。
3.4落实措施,完善定位
其实定位是否对这个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作用,很大程度上在于后面的坚持实施过程,即在做好准确全面的定位之后,要注重定位的贯彻和落实,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许多民办高校成功经验的精髓,学校定位要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否则再好的决策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同时要抱有定位是一个过程的态度,高校也需要发展,安于其位也是阶段性的,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不能做到安于其位,也就不能为质变进行量的积累,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去落实,而不能指望定位一年就要看到成绩,急于求成是错误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定位既不是学校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摸索完善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