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之思考

2009-04-03 01:18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9年1期
关键词:态度素质教育价值观

窦 婧

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高中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某些学生思想混乱、情感荒漠,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心存疑惑,面对国家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无所适从,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素质教育的实践。

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推动实践的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使理论之树常青”、“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在教学”。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素质教育目标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全面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本文从探讨新课程目标出发,分析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深层次精神状态加以关注,以提升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亟待加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国际化、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就业情况的急剧变化,个人的职业变换将更加频繁,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已经一去不返。学生在学校学到知识数量已不是最重要,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反而会令学生一生受用不尽。如终身学习需要的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如语言、科学、数学)、扩展知识的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甚至包括将来在工作中应有的态度等等。

然而,日渐强化的技术理性支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过于偏重智力教育,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出现偏失,学生个性和自我意识受到压抑,学生的审美和敏感性日益萎缩。

另一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人本主义过度使用,虽然对学生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人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学生将个人价值、个人潜能的开发放在首位,甚至将其与社会价值相对立,使学生的发展出现了不和谐的现状。迫使教育工作者以后现代主义为视野,转变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将生态意识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态平衡。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旨在改变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支离的现象,实现三者和谐统一和动态发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基础知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自主自立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形成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破坏性,增强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通过探究学习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问題意识,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理解和感受探究的过程、本质、特征;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

它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教学深层次目标,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重新审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它们似乎直接指向学生对自己、他人、事件、事物的认识,进而影响学生个人行为选择,是将学生的个人生命与外部世界和意义有机联系的精神领域。因此,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宜从学生的自我意识、团体精神、社会意识方面人手,从而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人的情感体验中自重感最为重要。而自重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完成难度适宜的作业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

对于一些惧怕学习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为他们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展示他们的个性,使他们逐步的到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各种信息,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能批判性地思考,体验通过不同的选择途径获得结果。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悦纳,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并引导学生逐步承担将来步入社会时个人生活责任。

在当今国际化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必要。

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学习活动,运用合作和探究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会交流、协商、共享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成员分工合作与承担角色,形成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态度或能力。要合理运用小组学习,以促进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要通过合作激励学生求实求真,不宜在学生中间过分强调高分数的竞争,以防学生偏离学习的主要动机——寻找事物真谛!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劳动者,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性价值取向。

借鉴法国在《为了21世纪的高中》中强调的“共同文化”,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将公民身份的具体要素具体化,培养学生维持社会公共利益的能力和意识,遵守道德规范。结合形式多样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良好的尊重而谦慎的品格,养成适度的寻求帮助的能力,不断感受生命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虽然人的情感可能出现突变,但在整体上是较为稳定的,且往往表现一定的隐蔽性。要想通过短暂的教育或某一学科教学就能够推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但它们一旦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心理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教育目标迈进。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教学评价及时抓住这样的契机,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打破与重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分析达成目标程度并归因,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而不是对学生划分等级。

教学评价的技术形态很多,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独特、细致的心理来体现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因而评价它们手段主要是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问题。“通过观察、深度访谈、档案研究、音像资料获得研究信息”,用文字加以描述,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方式。它重视教师主观价值对研究进程和结果的影响。从操作层面和哲学前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赋人文内涵于学科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共鸣,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质的研究中的观察往往是一种参与观察,它是灵活的、连续的、综合的具有自然主义特征的收集资料方法,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双主体的交互作用。

教师不宜用特权参与观察,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相关活动中,让学生在感情上忘却教师的身份,形成一种积极参与观察的形式。但为了避免观察信息的丢失,要注意及时记录。同时教师在观察和记录方面,要力戒研究介入的污染,确保资料收集的准确性。

与观察法配合使用的是访谈法,为有效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意状态,教师要保持温暖、积极倾听的态度,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在访谈前还要准备大量、清晰、简要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常用方式有一对一访谈、群体访谈、偶尔的闲谈或公开讨论。一对一访谈常用于个案研究,针对性较好,便于挖掘问题的深层,澄清问题细节,易于记录访谈。群体访谈可以让学生就一个焦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便于在浓烈的访谈中产生创造性见解,便于教师集思广益。同时群体访谈也有一定的威慑力。为减少收集资料的模糊性,还可进一步采用前后访谈。

访谈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姿势、表情、声调,可以追问,要求学生澄清或具体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以便更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形成性评价。

进行档案研究首先要建立相关档案,如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简短自传、班级民意调查、崇拜人物调查、学科自信心调查、日常两难伦理问题、兴趣知识技能列表、双条目解释录、目标分配与匹配等。

然后通过档案研究了解学生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的现状和预测发展方向,要用发展的眼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其资料往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的现状和变化,便于反复研究,教育的实效性往往较好。

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将学生的认识转化为健康、高尚的情感,把理性认识提高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中磨练意志,培养拼搏、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促进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融合。

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加深学生对评价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改善和自我控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生学习的整体机能。但要注意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评价的全过程,使教学评价更好的反映学生完整而真实的表现,重新回归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态度素质教育价值观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