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

2009-04-03 01:18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9年1期
关键词:南北极磁铁预设

王 斐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精心的预设活动和处理好学生生成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

1精心的预设是促进生成的重要前提

“高效的科学课堂,离不开精彩的预设”,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那么怎样才能通过预设促进生成呢?

在襄樊市组织的一次科学观摩课上,一位教师教学《碗的科学》时,先设计了这样的谈话来导人新课:“同学们平时在家用什么来盛饭呀?”“金属碗、陶瓷碗、木碗、塑料碗”,学生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讲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碗的图片,学生质疑:1、碗是怎么做成的?2、碗是怎么发明的?3、为什么碗是圆的?4、为什么要用塑料碗?……学生质疑的问题达到了八个,教师用粉笔在其中的四个问题上画了勾并告诉学生:“大家真爱动脑筋,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但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四个问题,好吗?”学生自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对于这四个问题的探究,如碗的发明、制作等,教师先让学生集体交流答案再播放多媒体资料解说,很快的就使问题迎刃而解了。但对于“碗为什么是圆的?”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探究,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过家家”游戏中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得出了问题的全部准确答案。

通过这个成功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在备课时作了精心周密的预设。首先是预设如何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来激趣,然后随着课堂的进展由预设来促进生成——让学生质疑。在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后,教师又迅速的对这些问题做出取舍,把预设的生成点落在了文本的重难点上。其次就是该教师善于“研究学情,预测可能”,她在课前掌握了学生的现有起点,了解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生活中有过什么经验,从而联系文本,设想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要怎样应对,怎样鼓励引导,进而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考虑周全些,让预设更具预测性和应变性。

2及时整顿预设创设生成空间

在科学探究中预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是有弹性的,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有独特思维的学生,课前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及时对科学教学中的探究目标、主题、流程等各方面的设计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进行合理高效的生成性设计,尤其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突发产生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更应及时呵护学生可贵的思维状态,加以积极引导,创造生成空间。

有这样一个课例:在《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已认识到磁铁有南北两极和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后,老师正准备让学生为一块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来分磁极时,突然一不小心,磁铁掉在地上,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这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两块磁铁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对于突如其来的意外,该教师灵机一动,何不用实验来证明呢?通过实验学生兴奋地发现: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若将断开的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改变,该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整顿预设,为学生创设了新的生成空间。

再如另一件类似事例,老师却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固体放入水中》一课的实验探究中,当蜡烛放入水中后,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蜡烛头放入水中会变小,我看见水上漂起一层油,可能它在水中溶解了吧!”(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发现)教师听后从容的笑道:“真的吗?让我们一起试试吧!”这个学生来到讲台,教师让他亲手将一个蜡烛放入杯中然后说:“短时间内不一定看出结果,轻易下结论也太草率,如果蜡烛会溶解,那么下课时会怎样?”“会变得很小。”“那好,我们就下课后见分晓,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观察到下一个环节的探究之中……这位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生成的处理不急不躁,顺理成章,既尊重了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结论,又尊重了课堂,不浪费时间,同时还巧妙地保护了学生坚持真理的热情,捉住了不期而遇的“生成”环节。

猜你喜欢
南北极磁铁预设
勇敢与小心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出行南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