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从政的历史演变

2009-04-02 05:00周丽萍
决策与信息 2009年3期
关键词:从政干部

周丽萍 毅 夫

在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中,涌现了许多非凡杰出的女革命家、女政治家:有国人景仰的宋庆龄,有民众爱戴的邓颖超,有叱咤风云的蔡畅,有脍炙人口的鉴湖女侠秋瑾……她们是潮流中最美的浪花。

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空间,被封建礼教和制度压缩到了极限。

在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中,涌现了许多非凡杰出的女革命家、女政治家:有国人景仰的宋庆龄,有民众爱戴的邓颖超,有叱咤风云的蔡畅,有脍炙人口的鉴湖女侠秋瑾……她们是潮流中最美的浪花。

新中国的成立,清除了性别歧视的制度性篱笆,带来了中国女性整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历经60年的磨练成长,中国巾帼正在拨开迷雾闪耀星空。

女性解放迈向政坛

毛泽东有句名言:“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中国的女性,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与中国人民一起站起来了。男女平等成为国家立法的一项基本的原则,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了女性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

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机构中,1名女性国家副主席(宋庆龄),3名女部长(司法部部长史良、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和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副部长以上的女性领导干部有20名,从而开启了新中国女性参与高层政权的先河。

重视女性干部的人选,提高女性干部参政比例,从开国之日起就成为我国干部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帮助和鼓励她们不断前进,因为他们是党的干部的最大的来源之一。”向女性干部倾斜的政策甚至在文革中也未间断。史料显示,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占22.63%。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参政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就是制度化。2001年4月,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的意见》,被认为是现行的中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制度规范。现实中,各级党政班子和人大代表选举中,女性名额也有硬性指标。虽然这种具体做法有所争议,但它无疑为女性参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实,立法保障女性参政是一项世界经验。2004年时,有14个国家和地区在宪法中规定了国家议会中的女性比例。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办法》规定:“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对女性参政也有相关规定。

精心栽培的制度之花,在现实中芬芳绽放。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有女干部1500多万人,占全部干部的40%;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女干部皆占该级别干部的10%以上。

从政之路日益多元

选拔什么样的领导人,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气候关系密切。

改革开放之前,家喻户晓的知名女性领导有郝建秀、郭凤莲,以及邢燕子、侯隽等,她们身上,无不带着时代的深刻烙印。

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模范代表吴桂贤被着意栽培;毛泽东号召上山下乡,邢燕子与侯隽就作为个中典型来进行政策宣传;郭凤莲则是因举世闻名的农业学大寨而成名……

一路下来,由此确定了文革前女性领导产生的基本模式:出身根正苗红、基层生产劳动第一线吃苦耐劳的楷模。她们多由于政治需要被拔擢,本身未必有从政的自觉意愿和从政的秉质和才华,以致往往被当作点缀和陪衬的政治花瓶。

这种局面在改革开放后被彻底扭转,知识女性逐渐成为女性从政的主力。放眼当今活跃在政坛的中高层女性,都经历过知识的淬火,基本上具备大学以上学历;即使因那段特殊时期中断了正常的学校教育,也会在工作以后通过种种途径进行“补课”。现在很多高层女性领导都拥有党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文凭,就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令人瞩目的是,在目前的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中,有3位是民主党派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是前民革中央主席、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和张榕明分别是民盟中央主席和民建中央副主席。这是在新形势下执政党致力于构建和谐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

如今,女性领导干部选拔的行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由党政系统内提拔和从企业选拔,过去一直是女性从政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专家治国理念的出现,文卫科研领域女性从政渐成潮流,但这又往往与她们党外人士的身份重合有关。这在新一届省级换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出身北京物资学院,又是中国民盟成员;湖南省副省长甘霖是湖南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湖南省委主委;时年40岁的中国最年轻副省长谢茹,既是经济学博士、农村经济研究的专家,本身又是无党派人士。

此外,还有一个新渠道,就是参加领导干部公选。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就是在2005年通过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展开仕途之旅的。随着公选成为常态,女性又多了一个与男性同台竞技、展示风采的舞台。

进入核心决策领域

长期以来,在我国女性参政的结构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主干线少。

“副职升迁”是女性从政的一个突出现象。大多数女性领导提升的路径是从一个副职升任更高的副职,在从政期间几乎未担任过一把手。

河北省的一位女政协副主席的从政历程非常典型,她从该省某市的教育局副局长、副市长到河北省副省长,直到退居二线,出任政协副主席。即便是位列国家领导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1984年从政任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4年后升任北京市副市长,1996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有专家评论,“副”重前进的现象与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和民主党派人士的配备规定有关,也与女性官员担任正职过少的现实不可分。在2001年,全国省、地、县、乡四级领导班子中,正职女干部分别占1.7%,6.15%,7.05%,3.4%。即便在今天,这一局面也没有得到大的改观。

中国妇联研究所研究员杜洁说,造成女性一把手短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大学生分配上,国家机关更倾向于男性;而在30岁左右面临竞争提拔时,女性又处于生育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吴江则认为:女干部们相对单一的从业经历,是她们难以成为一把手的原因。

的确,女性从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集中在文教、卫生、科学及妇女领域,在2001年全国妇联对317名女市长的调查中,发现分管文教卫生的占50%以上,而分管经济的只有15%。

令人欣喜的是,情况正在悄然中发生变化。2004年到2005年的女性升迁浪潮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几位女性高官的显赫新职更多涉入到政治经济决策的核心领域。如宋秀岩出任青海省长主政一方,吴爱英出任司法部长,胡晓炼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宋爱荣从吐鲁番地委书记升任自治区副主席后,分管交通、安全生产、信息产业等的工作。2006年至今出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黄彦蓉,也有多岗位担任正职的资历,其分管的也是工业、信息产业、国有资产和安全生产等经济领域的工作。

2007年,中央纪委副书记马接任监察部长,并在随后出任国家预防腐败局首任局长。她成为继司法部长吴爱英、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之后的又一女性现任正部长。反腐败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马担任要职,显然已经超越了对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

其实近年来,“穆桂英”挂帅反腐的现象,已是寻常。在新一届省级纪委中,有甘肃省蒋文兰和黑龙江的李延芝两名女书记;在市县两级,女纪委书记更是比比皆是。在2007年中央纪委表彰的10名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中,有3名是女性;而2007年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中,有一半都是女性。可以说,在当前中国反腐大业中,女性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刚柔并济的时代气质

女性领导的形象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出一个时代的特征。

一首“中华女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反映出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取向。在曾经的年代,存在通过忽视抹杀性别差异来达到性别平等的荒谬。一切体现女性特质的东西都被斥为资产阶级低级趣味被大加批判,比如王光美那件著名的旗袍。齐耳短发、蓝黑制服、一脸肃穆一度成为女干部的标准形象。

直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样的形象依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1984年,纺织工业部女部长吴文英一次到淄博出差,身穿金黄色紧身花褂和线条流畅的裙子,竟成为一条轰动性的新闻。

随着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开放,从政女性的爱美天性才被释放出来,公开场所的装束开始展示女性化的特质。1991年,100位正副女市长聚集杭州,成立中国女市长联谊会,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仪在晚宴中穿了一袭旗袍,一下子好几个市长马上回房换上旗袍出场。

媒体这样描述吴仪的仪表衣着:“她出现在任何公众场合,总是衣着典雅,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而吴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国内我不是很讲究,但有外事活动和出国,就得参加一个活动换一套衣服。这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不单是个人的问题。”

无独有偶,2004年5月,刘延东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的身份赴港访问。香港媒体注意到,她曾根据不同场合,一日更换四套服饰。香港的形象专家专门分析评论,认为刘此举三层意义:一是体现出对香港人的尊重;二是反映出她开放、亲民的形象;三是表现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与国际社交惯例接轨。

2004年7月,全国妇联特别邀请艺术形象顾问于西蔓为国务院和中直机关的80余位女部长作指导——如何将自己打扮得美丽得体。如今,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女性领导人,多是烫花发式、服饰考究、笑容亲和的形象。

的确,与男性领导人终年的一领深色西装相比,女性领导人丰富多彩的打扮衣着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可以传递出更多的讯息。

新时期的女性领导在风格取向上也不像从前那样一味刚强,时不时表现出女性的温柔特质。

宋秀岩表示最欣赏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类型,“她既有一位政治领袖的魄力,又特别有女人味,特别重情。”

一西方政治家曾经说:“女性,使政治世界人性化了。”而今,品格独立、细腻平和、刚柔相济、仪表端庄的现代女性领导,正好契合和谐社会的时代气质,必将在现实政治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女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0.2%;而在2008年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女性代表的比例提高到22%以上。这是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就女性代表名额比例作出的明确规定。

从过去的指导性语调,到首次提出硬性的比例指标,既体现了我国对女性参政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因为认识到了这方面我国与世界总体趋势存在的差距。1995年,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倡议,“妇女在立法机构中至少要占到30%的席位”。

显然,我国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政治因“她”更精彩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广大妇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现在中国女干部的人数不断增加,参政的程度也逐渐得到提高,到2005年底有240多位女性任省部级领导、公务员中女干部占40%以上。2007年3月,中国首次对全国人大女代表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地证明和体现了中国的党和政府对女性特别是高层女性参政的重视。我国对妇女参政议政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妇女进入高层参政议政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女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以突出的业绩赢得赞誉。广大城乡妇女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热心基层公共事务,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国女性参政议政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省、市、县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以上,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比例上看,女性参政议政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真正成了参政议政的“半边天”!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女干部培养,甚至在地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领导班子换届时,明确女性干部所占比例、人数。还有一些女性因自己性别优势和党的特殊干部政策,跨台阶被“提”进领导班子。

中国女性从政、参政比例越来越高,不仅说明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也说明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正在加快。

女性改变了政治,从专制到开放,从僵硬到柔和,从单调灰暗变得多姿多彩;政治也改变了女性,从依附到独立,从柔弱到坚强,从只知油盐柴米酱醋茶到心怀天下苍生……

高层女性领导不断脱颖而出,显示当今女性参与国家政务活动和管理程度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深。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认为,这是女性地位提升、社会进步的有力说明,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细化的具体标志。

女性自身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建功立业。目前,全国就业人口中女性已超过45.4%,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者中占到65%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城镇女职工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妇女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就业层次不断提高。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奋发有为。现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代表和女委员分别占21.33%和17.7%,比第十届提高了1.09和1个百分点。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施展才华。广大妇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男女平均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一些妇女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在一些领域还未得到完全实现,这既制约了妇女发展,也势必影响到社会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男女平等创造的机遇和条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及教育、宣传等各种手段,切实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参与发展、平等享有发展成果。

(来源:《人民网》、《中国妇联网》等网站)

猜你喜欢
从政干部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从政敬业
好干部之歌
宋祁生平考
谈禅论诗之诗国娇子
酒桌文化
轻易不从政
干部任免
俄从政年龄降至18岁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