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及其超越思想研究综述

2009-04-02 05:00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超越

杨 雪

[摘 要]本文梳理了前人对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及其超越思想的研究状况,并探讨了他们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的。学者们对庄子哲学是否为相对主义认识论存在分歧,并从庄子相对主义的不彻底性上来考察其超越性。前人在对庄子相对主义及其超越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评判时观点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相对主义认识论 超越 研究状况

作者简介:杨雪(1975-),女,山东临沂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一、关于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部分的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1.不是相对主义认识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庄子认识论虽然具有相对性因素和倾向,但最终却予以否定其目标不是追求这些相对观念,不是相对主义。杨国荣认为庄子的相对主义更多的呈现为他力图超越的对象,而并非其所肯定或认同的原则;他认识论的着重点在于超越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相对主义;其虽表现出某种相对主义及怀疑论倾向,但这只是其思辨过程的一个环节,最终只能扬弃这种认识论,更接近于观念上追求一统的独断论。杜志强明确提出庄子认识论并非相对主义,其认为庄子认识论只是具有相对性却不是相对主义,也不是不可知论,其思想并不是完全的唯心主义。另外,施畸、刘志勇等也明确认为庄子没有相对主义认识论。

2.是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庄子是相对主义者,并且认为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从根本上取消了一切是非与差别,否定了人认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这种相对主义怀疑论既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又否定了作为客观精神实体的道的存在。任继愈认为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从事物的绝对运动和事物的矛盾性上来揭露其相对性与不稳定性的。冯达文认为庄子从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及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等方面论证了相对主义认识论;

(二)国外研究状况:

1.既不是相对主义又不是非相对主义。这种主张具有模糊性,认为庄子的认识论既不是相对主义又不是绝对主义,这样虽然避免了将庄子认识论不是归于相对主义就是归于非相对主义的绝对化倾向,但却使人无法明晰地把握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这种解释的代表是早期的葛瑞汉(A.C.Graham)和格兰哈密·帕科斯(Graham Parkes)。葛瑞汉认为庄子似乎没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因为他不断的修正和批判自己的观点,既不能称其为相对主义者又不能视其为非相对主义者。

2.是彻底的相对主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陈汉生(Chad Hansen)、顾立雅(H,G,Creel)、里瓦·科诺尔(Livia Knaul)、拉思·汉生(Lars Hansen),他们把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极端化,认为其为怀疑主义认识论没有是非上的区分、没有对立物相区别的评判标准,所有对立面都归结为根本齐同的一,所有方法都是等效的,相对主义思想彻底的贯穿于《庄子》文本的始终。顾立雅认为庄子哲学具有彻底一致的相对主义逻辑含义,认为他不主张任何一种价值高于其它价值,所有事物的价值彼此是等同的。

二、关于庄子对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超越方面的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庄子相对主义的不彻底性上来考察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道的绝对性、真知的超越性、认识论中的直觉主义及最终把对道的认识归结为神秘主义。刘笑敢认为道与万物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冯友兰也认为庄子哲学有超出相对之上的绝对的道;陈鼓应认为庄子的真知能够透过一切相对的局限,超脱一切相对的束缚,了解物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而超出事物的对立性的状态以体味和谐之美。张恒寿认为庄子不是彻头彻尾的相对主义,他在宣扬相对主义的同时也宣扬了直觉主义,直觉论是他相对主义认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直觉性使他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不可知论区别开来。张岱年认为庄子有相对主义思想,但最后则归结为以“体道”为最高境界的神秘主义。崔大华把庄子认识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具体事物,它具有相对性;第二层面上认识对象为“理”(“固然”、“常然”),它超出了相对主义而具有确定性与恒定性;第三个层次是对道的认识必须在精神修养领域而非认识论领域才能把握,表现出某种神秘主义。陈绍燕则将庄子的认识论分为两个层次,也就是对物的认识的“小知”即“俗知”和对道的认识的“大知”即“真知”,前者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后者则为神秘主义。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不对称相对主义。爱莲心(Robert E.Allinson)认为庄子相对主义与非相对主义论述在价值方面是非均等的,相对主义的观点仅适用于不醒或做梦的状态,此时所有的价值均相等;非相对主义的思想指醒的状态或处于这样状态的人,即圣人,价值层面较高;其相对主义只适用于无知的领域和状态,在这个领域可以说庄子是相对主义者,而在知的状态下则为非相对主义者。他虽然完全肯定《庄子》中具有相对主义思想但否定其为庄子的最终结论,它只是暂时的,其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在醒着的心灵状态中既无相对主义又无绝对主义。

三、对庄子相对主义及其超越思想进行分析和评判的研究

(一)批判和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存在于20世纪60年代,是为了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以关锋为代表采取了几乎全盘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虚无主义的、悲观主义的, 反映了残余的奴隶主势力同封建地主阶极及农民的对立,否定了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积极成果;是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统治的工具,并且使人颓废不振,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社会作用基本上是反动的、倒退的。冯友兰、吴则虞在总体上也认同关锋的思想,冯友兰还认为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精致的混世主义并且在过去封建社会中有着很大的迷惑作用。

(二)肯定其积极意义。主要从其反对儒墨独断论、容纳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人的解放和科技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崔大华认为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为魏晋玄学提供了理性思辨和理性直观的思维方法;而且对异己思想具有理解、消化能力和宽容态度,为佛学和近代思潮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客观理性地评判,既肯定其积极作用,又批判其消极影响,这也成了评价庄子相对主义及其超越思想的主流。一方面肯定其对社会进步、个人发展和辩证法发展的积极作用,肯定其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也批判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消极影响。冯契强调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庄子的相对主义:一方面打破了独断论,把人们从“独断的迷梦”中唤醒,是哲学辩证法发展的重要一环,对逻辑思维进行了诘难, 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否定了人们具有把握客观真理的能力,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参考文献

[1]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杜志强,庄子认识论新探兼论庄子认识论并非相对主义[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少岩。庄子哲学思想研究略述[J],文史哲,1985年第6期

[5]尚永亮,庄子研究三十年(续)[J],哲学动态,1983年第12期

[6] [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本文所有“国外研究状况”内容均参阅此书

猜你喜欢
超越
从高等教育哲学视角看完全意义下的大学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材料作文“超越”导写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超越”作文导写及例文
浅谈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