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邓艳艳
[摘 要]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企业的关系网络则有助于企业应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本文试图从关系网络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国际化拓展中如何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如何构建管理支持体系,强化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为我国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 风险控制 关系网络
作者简介:刘涛(1984-),男,安徽合肥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治理和组织行为研究;邓艳艳(1982-),女,贵州遵义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司治理研究。
企业想要成功的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方面要求具有极高的资本移动能力,以实现由下至上的资源输送;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幅度提高信息网络的沟通能力,以实现由上至下的控制。而这两方面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国际关系网络这一特殊的资源。可以说,企业国际化过程就是企业建构、发展和利用国际社会网络的过程。
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会面临着目标国在政治及法律环境、文化及商业习俗、产业发展及市场实践等方面与本国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增加企业所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及风险。企业的关系网络成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的有效工具(任兵,2007)。企业要增强国际化进程中预测、管控风险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将战略的重心置于科学构建企业间关系网络并提高企业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
换言之,要降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强化企业国际化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国际化进程的速度,首先要认清企业网络关系的实质,利用网络关系理性的选择目标市场,构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由人力资本体系、管理决策体系、企业资源保障体系共同构成的管理支持体系。这就要求企业将视野由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相关部分。加强如技术合作、技术联盟、网络组织和虚拟企业等形式的跨领域合作的同时,企业自身对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管理能力高低将决定企业社会资本的多寡,进而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败。
一、目标市场选择
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公司愿意进入一个满是新的竞争对手的新市场。当企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企业所需的人力、金融资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有效率的获得,那么,企业间的网络机制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组织框架来完成信息和资源流动及获取。这就提醒我们,企业的国际化是自主行为,更是一项社会过程。因此,企业在选择国际市场时,应当充分衡量差距,选择那些差异较小且自己已经建立社会网络的市场,以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所提供的信息便利和资源优势,并通过社会网络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Uzzi ,1997 ; Arenius , 2002),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具体地说,这种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的社会网络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1)创造新的国际化经营机会,例如通过客户关系进入新的市场;(2)获得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在企业国际化的初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的市场信息能够加快企业国际扩张的速度。(Meyer &Skak, 2002)
二、管理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人力资本体系
以支撑企业国际化战略为导向,以构建企业关系网络的视角来配置企业人力资本体系。企业国际化过程可以看成是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这一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知识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对国际化知识的欠缺可能引致经营知识和制度知识的双重缺乏,从而最终妨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的深入(Eriksson et al,1997)。企业国际化知识既包括外部市场知识 ,也包括内部技术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活动来获得这些知识,但它们也可以来源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社会网络(Oviatt&McDougall,1994;Johanson & Vahlne ,2003 ; Reuber & Fischer ,1997) 。可以说,在国际化进程中,知识资源也以一种网络化的方式在加以利用。关系资源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种则是不同企业的管理者或员工个人的关系。这种个人层次上的关系网络资源对进行国际化的企业也非常实用。这就要求企业适当提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员工比例,一方面,增加具有国际商务经验的人士,使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中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具备国际化经验,来促进企业创造、积累和利用国际运营经验和知识,改善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学习能力,从而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这些原本服务于跨国企业和外国组织的员工还可以帮助企业搭建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关系网络,从而有效地创造企业的国际社会资本。(Reuber&Fischer ,1997; Crick&Jones, 2000)。
(二)构建管理决策体系
从“关系租金”视角出发,“企业间的联系”本身就是资源。企业出于追求超额租金的动机,主动寻求与其他组织的连结,使双方的专用资源相结合,由此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获得单个经济体独立运作所无法产生的收益(罗珉和徐宏玲,2007)。这时,关系就是资源,且该资源能跨越企业边界,嵌入企业间的常规管理和程序,从而产生关系租金,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将这种关系网络转换成自己的组织能力。相应地,组织能力也会影响到企业对自身关系网络资源的使用效果。在国际化进程中,体现企业国际化组织能力、决定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管理决策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通过学习和内化,将关系网络中蕴含的知识和管理程序转换成自己的组织能力。在国际化进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存在总部和一线的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总部关于人员和项目的决策常常打断当地经验的必要积累,干扰和影响了海外战略制定中的必要学习过程。企业通过外部连接的组织那里学习构建决策支持体系,从而清晰界定总公司与海外公司在国际化经营决策中的责任与权利,获取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经验,提高总部对海外业务的有效控制,同时增强决策的有效性。
(三)建立合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企业通过直接关系获取的他人资源,代表着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的一个相对小的部分。为了某种资源,自我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激活多个行动者的链条,去寻找并不拥有这些信息但知道谁有的人(Burt,1980)。企业的国际关系网络使得很多拥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不同成长发展背景的企业具有合作伙伴和竞争伙伴的双重身份,因此,无论是员工之间的合作,还是管理经验的合作,或者是某种技术的合作,这些资源的流动也就具有了直接流动和间接流动两种方式,从企业获得某种稀缺资源这一流入过程来看,这种流动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拓展。无论是通过直接关系获得还是通过激活多个行动者链条去获得。相反,从企业流失这种稀缺资源的流出过程来看,这种流动妨碍了企业的国际化拓展,由于企业间的网络关系,这种稀缺资源有可能直接流失,或者经过多个行动者链条而流失,有经验表明,由于跨国公司给与的升迁机会要明显少于东道主国公司,在对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发生人才流向竞争对手的情况屡屡发生。如何留住人才以及其他重要资源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避免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同时,建立其他资源的引入和流出保障机制也显得尤其必要。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是企业搭建关系网络的过程。无论是目标市场选择、还是管理支持体系的构建,都应该从关系网络的构建需求出发。中国企业要提高对 “走出去”机会和风险的辩识能力,增强我国企业对“走出去”战略的风险管控能力,使国际化博弈获得更多胜算,就必须有效地消化与容纳其他国家市场的本地元素,缩小差异和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社会资本。相信,在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后,已经或者将要进行国际化的企业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给出自己的答案,为今后更多企业“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Eriksson,K,J,Johanson,A,Majkg r,&D.D,Sharma,(1997),Experiential Knowledge and Cos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8(2),337-360
[2]Johanson,J and Mattsson,L-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 a network approach [A] In: Hood, N and Vahlne, J-E (eds)Strategies in global competition[C]London : Croom Helm,1988 : 287 314
[3]McDougall,P P,Shane,S,and Oviatt,B M,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 the limits of theories fro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 ,9 : 469 487
[4]Ronald S B,corporative Corporate Actor Network: A Reconsideration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Involv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0, 25(4):557-582
[5]段志蓉,谢真臻,从软件企业外包业务分析网络关系对国际化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10:89-92
[6]任兵,区玉辉,彭维刚.连锁董事与公司绩效:针对中国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7,10(1)
[7]罗珉,徐宏玲,组织间关系:价值界面与关系租金的获取[J],中国工业经济,2007,(1):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