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艺
〔关键词〕 感恩教育;感激;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13—01
某职校选10名优秀在校生,在假期的“干部培训班”上当辅助工作人员,目的是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还有一定的报酬,可大多数学生不愿做。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困惑很久的问题。近年来应聘工作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面试也口齿伶俐、落落大方。可一到工作岗位,不但没有实际能力,就连办公室内务这样的活也看不见或不愿做。能走上自己如意的工作岗位,这是多少人经过怎样的艰苦创业才能得到的!他们却不这样想,更不懂得珍惜。这是教育的缺憾!具体点讲,是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那么,什么是感恩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其中“感”是“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古汉语词典》中“恩”有“恩惠、情谊和施恩”等意。感恩教育中的“感恩”就是教人学会感谢别人的付出,并自觉去回报他人,进而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也叫感激教育,它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是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的感恩教育会影响其一生,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关爱亲人、尊重别人、懂得劳动的艰辛、理解付出的意义、养成自觉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习惯,才能给他们的精神世界涂上亮丽的底色,为其一生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翻开教育史我们会发现,德育教育永远占据着重要位置,《尚书·舜典》中记载,虞时以契为司徒,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理道德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积淀了丰富灿烂的东方德行文化。这些宝贵遗产中的感恩内容,在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中缺失了。被我们喻为“金钱关系”的西方人,其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父母的关爱说声“谢谢”,他们的观念是成年以后还花父母的钱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中国父母为子女操碎了心,无怨无悔地付出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有的子女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为了甩掉“包袱”或早日占有父母的财产,将老人赶出家门的也大有人在。
今天,由于“以试选优”,人们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对教育的评价过于看重学业成绩,忘却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家长为了子女学好功课,上名牌大学,常常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只要孩子考试分数高,他们就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殊不知父母这样做剥夺了孩子多少学习做人、做事的机会,使他们养成了眼高手低的坏习惯,更不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心安理得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理所应当做的。于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苦付出,缺乏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长辈视为“皇帝、公主”,得到百般呵护,物质条件优越,精神生活空虚。他们在家没有玩伴,缺少交流,内心寂寞孤独。家长的要求除了学习功课还是功课学习,他们久而生厌,逆反心理渐强;沉溺于电视、MP3、小人书或网络游戏中,远离了自然。家长的“好意”成为他们的负担和压力。
说到此,我想讲一件养花的事。朋友喜欢养花却不浇花,土干了才浇水,偶尔松土修剪,个把月才将花盆转个方向,然而花不但长得茂盛,也开得鲜艳。我也喜欢养花,每天按时给花“淋浴”,时时松土,精心管理,特别是光线太强或太弱的时候,及时将花盆搬到光线适合的地方,可它不但不开花,反而常常整株枯死。我向朋友取经,朋友顺口说:“你把花爱死了吧?”我听后顿有所悟。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充满了哲理,花草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其中一条就是“株株植物向太阳”的天性。经常移动花盆,花草就不能建立起稳定的光照关系,扰乱了正常的光合作用,这时如果再过量地浇水施肥,只能加速花草的枯萎。今天,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否也犯了类似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父母需要清醒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冒险实验,永远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古希腊教育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说:“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变人,创造第二天性。灵魂之善,身体之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人们比留意身体更多的是留意他们的灵魂,是适宜的。因为完善的灵魂可以改善坏的身体。人应该多发展理智,而不是多积累知识……很多博学的人是并不智慧的。”我想这些观点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好好思考。
面对独生子女的思想现状,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感恩教育,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建设丰富的德行文化,并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学生学会了感恩,他们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善美,才会多一份宽容、自律和热情,才能体会到别人的付出,并愿意作出回报。只要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常怀一份感激之情,就会“感激生命,学会珍爱;感激他人,学会关心;感激未来,学会憧憬;感激挫折,学会坚强;感激环境,学会爱护;感激机遇,学会把握……”,从而形成成长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