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平
摘要:青年教师的成才需要经历一个培养过程。一方面靠自我磨砺、自我完善,通过完善师德、提高职业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而实现;另一方面靠学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等外力推动而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才;师德;职业技能
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拥有一批精干的教师。精干的教师作为大学的宝贵财富,需要长期的积累,尤其是要从青年教师入手来逐年逐代培养。这种培养一方面靠青年教师个体人格意志的磨砺,靠自我完善;另一方面靠学校提供激励与约束的外部环境,促进青年教师早日成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青年教师的成才要素
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表现为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敬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不断升华的过程;表现为学科知识、专业知识逐渐丰富,专业能力、职业能力逐步提高,心理品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表现为学术品格、学术操守形成与学术能力不断正向累积的过程。只有思想境界、知识积累与职业技能、学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方称之为成才。
师德主要包括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个人品德表现为忠(忠于祖国和人民)、孝(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诚(诚实、诚恳、讲信用)、义(羞恶之心、明辨是非)、礼(为人处世合乎法度)、仁(恻隐之心、乐于助人)、勇(勇于担责、锐意进取)、恕(宽恕他人)、严(严格要求自己)、敬(敬老尊贤)、恭(承认真理、服从真理)、谦(谦虚谨慎)、公(处事公正)、廉(公私分明,两袖清风)、勤(勤劳、勤勉)、俭(朴素、节约)等16个方面。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它主要包括坚持真理、讲究科学、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自信自立、教学相长、热爱本职工作、爱护学生、率先垂范、乐观向上等10个方面。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相互依存。
除传道外,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人承担和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授课计划、授课、命题、改卷、评定成绩等,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也是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
学术能力是指掌握知识、运用工具,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特别要申明的是能力不同于水平,水平是能力的表征,它通常表现为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科研成果的新颖与独创、获得同行认可或政府奖励等方面。这些指标对青年教师不合适,只能用“能力”指标而不能用水平指标。年轻人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可能立刻取得成就。但青年教师学习知识的能力强,使用工具与材料的水平高,能领会、分析、综合、评判现有文献、工具、材料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能找到知识、工具、材料应用的新基点,这就表现出了一种性向、一种能力。
二、青年教师的自我成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能担负起并充分地实现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到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这里所说的“传道”,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探索真理;其二,引领道义,也就是“向学”和“做人”两方面。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自古至今,人们都提倡“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君子以厚德载物”。教师应是君子的典型代表,更应该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率先垂范者。
品德垂范必须以职业技能垂范做支撑,具体表现在:(1)制定教学大纲,依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技巧在于以适当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基础,挖掘教育的深层次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编制授课计划,合理组织和搭配各种教学活动,它涵盖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实训等多种手段。(3)授课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好关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使学生能够动脑、动手、动口。加强教学互动,努力做到教与学两方面的和谐统一。(4)抓好布置作业、命题、改卷、评定成绩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以论文形式布置而不注意知识与技能的集中考查,会使论文宽泛而流于形式。现行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对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等能力的综合评价;对技能的考查需要注重实时性、现实性,多次进行。批阅试卷、评定成绩过程中除判断试题的难易外,还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日后改进教学打下基础。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应在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如申请和完成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进展等,以保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指导教学,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教师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困惑和迷茫,反映了理论的缺乏和理解的浅陋,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究,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理解表象背后的内在联系,使以后的实践更有理性特征。提高理论水平的途径很多,如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阅读有关教改前沿信息的专业报刊等。总之,通过开展研究,不断找到职业发展的新基点,找到教学的新乐趣。
学术研究应有学术操守。美国学者佛兰斯纳在1930年就强调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表征,他不认为大学应该跟随世界的风尚;但他也不认为大学应该是象牙塔,他认为大学应当严肃地把持一些长远的价值。学术品格就是遵守科学、人文领域内公认的规则和持有相应的价值观。这种品格是自主、独立的,不依附于他人和某种团体,不附和官场、商场的潜规则,只是服从真理的探寻精神和真理本身。
专心于学术的人未免会有点儿脱俗,遇事儿往往要坚持个人意见,这样形成习惯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如此就会被人们认为太死板、太落伍、不合群。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为了在大众化的环境下更好地生活、工作,有时不得不学会欣赏流行风尚,谈论时髦话题,学会取悦对方,一句话,就是要学会媚俗。但媚俗不能跨进研究的范畴,否则科学就不成为科学,真理就不再是真理,内心的学术操守就会荡然无存。这种生活中的“圆”与研究中的“方”是很难把持的,正因为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坚守职业操守更具重要意义。
三、青年教师成才的外力推动
高校教师压力的确很大,除了来自学生的之外,也来自于学校——一味地向教师索取而不注重创造条件。学校只向教师要科研成果,很少考虑怎样为教师的教学科研、职业发展做点什么。
实际情况是,大学青年教师不管是硕士毕业还是博士毕业,大多数人没有学过教育学,对怎么当好教师心中没底儿。论文该怎么撰写?科研项目该怎么申请?怎么才能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下一步该怎么发展?类似的问题,许多青年教师可能遇到困惑或正在困惑着,却很少有人来给他们排忧解难。理解青年教师的困窘,并乐于扶助,在情感上是帮助了青年教师,在战略上则是帮助了学校。因为帮一个人是小事,帮一批人就是大事;帮教师是善事,帮青年教师则是百年树人的工程,意义更为深远。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但需要教师,更需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人员在内的多方支持。在美国的大学中,有多种多样的项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包括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和更新知识储备等。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模拟教学、课堂录像、教学咨询、讲座和讨论会、小型教学改革、设立教学奖等方式,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新教师或者由学生临时充当的教学助理而言,在上岗之前接受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是必需的。
2008年,首都经贸大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帮助下成立了教师促进办公室。它将逐步推出以下服务:为求助者寻找志愿者教师,通过咨询、听课、录像分析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帮助;提供全校性的教学、科研潜能开发课程;组织和帮助开展教学和科研培训,通过提供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资源、职业生涯发展、各种科研培训等方式直接服务于青年教师;编写涉及教学、科研、奖励、成长、资源、服务等内容的《教师职业导航》;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推出助教和助研培训规划等。这个“舶来品”适应中国大学的“水土”也许尚需时日,但有专门的机构来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无疑是青年教师的一大福音。
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现行的制度设计——考核、评比、薪酬等从某种意义上迫使一部分教师学术上造假,使一些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误入歧途,令人感到惋惜。首先,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宽容青年教师作出更为细分的职业选择。教学与科研在理论上可以统一,即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但事实上,人有不同的特长,能搞好教学的,未必在科研上出类拔萃;科研能手未必是教学高手。以科研为基础还是以教学为基础而兼顾其他,需要尊重青年教师的选择。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不能片面认为只有科研代表学术水平。其次,容忍青年教师的个性和失败。青年教师是否为可塑之才,应放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中去考查。要充分认识到现行科研量化考核的局限性,不能把权宜之计的量化考核作为学术成长的长期评价,不能把科研考核视同学术评价。现实中虽不能取消量化考核但要辅之学术评议,将定量与定性考查结合起来,从而更多地照顾青年教师的成长性、学科的特殊性;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合起来,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理解、信任、自由;建立学术共同体,学者治学,同行评议学术价值。最后,弱化学术评价与职称、薪酬、评奖、奖励的纽带功能。现实学术评价是以行政考核为依据的,行政考核的结果与晋级、酬劳、奖励直接挂钩,这是教师在极大的生存压力下为“五斗米”折腰的根源,有这一根源存在,学术论文的水平、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根除这一纽带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弱化纽带的效能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高校一般都建立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校级、系部、教研室的纵向督导,教务、学生质量信息员、专职督导的评教,同行评议、学生评教、自我检讨等,这些大都属于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也是必要的,但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监督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监督不是为了树正面或反面典型,而是为了实实在在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制定教学大纲、建立试题库、编制授课计划,还是按照授课计划组织课程讲授、安排课程考试、进行教学总结,都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流程。按照程序、流程,引导青年教师完成每一个环节,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方法。对履行职责有不到位的,重在指出问题,个别人的个别问题,个别谈话,个别处理;共性问题,对事不对人,以会议、通报的方式指出,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如果还难奏效,则要有组织地安排老教师开讲座,作辅导报告,以老带新,传授经验,推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熟进程。
提供激励的手段丰富多样,如制订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遴选若干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问进修,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对教学成绩突出但和老教师相比显然还有差距的青年教师,设立“青年教师进步奖”;对热心为学生答疑解难,既教书又育人的青年教师,设立“育才奖”。
参考文献:
[1]丘成桐.论高等教育[N].科学时报,2008-07-01.
[2]向宝云,卢衍鹏.对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两面性的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3]罗丹.教师发展在国外[J].河南教育(中旬),2007,(1).
[4]铁铮.值得期待的OTA[N].中国教育报,2008-01-21.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