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并未得到同步提升。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缺乏公益意识,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增强公益意识,明确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与投资合理回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公益性;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以政府办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体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目标,必须改变依靠政府办学的格局,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开放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由此,各类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不断壮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民办高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2007年,全国民办高校有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然而,我国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并未得到同步提升。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缺乏公益意识,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公益意识普遍淡薄
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这也是各国发展教育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外的私立大学多以财团为法人,是在公益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国内的民办高校投资者办学多为个人行为,且更多的是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来看待民办高教的发展,因而在办学指导思想和运作上将营利性放在首位,公益意识淡薄。
1.学费昂贵,违规收费现象严重
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7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民办高校本科人均学费是:理科约为1.11万元,文科约为1.05万元;专科人均学费是:理科约为7600元,文科约为7500元;艺术类学费最高,人均可达2.6万元。学费高低与民办高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和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民办高校学费较高,本科一般在1.2万元以上,专科一般都在1万元以上。除高昂的学费外,我国民办高校违规收费现象严重:一是擅自调高收费标准;二是自立名目,收取诸如赞助费、转专业费、资料费、补考费、实习费等费用。高额的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讲很难承受,这是目前导致我国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降和社会声誉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诚信缺失,虚假招生宣传普遍
为了抢夺生源,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夸大其词,利用虚假宣传吸引人们眼球,令学生和家长难辨真伪。一是虚假评奖。近些年,为了迎合一些民办高校“包装”的需要,社会上的各类评奖纷纷兴起,学校只要缴纳一定数目的“评审费”便可轻易获得诸如“最大”“十强”之类的头衔。二是虚假数字。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宣称“100%推荐就业”“98%就业率”“专转本率80%”等,欺骗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三是虚假承诺。许多民办高校承诺毕业后包分配就业,自考班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等,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3.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
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的现象。在硬件方面,大部分民办高校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实验实训基地等,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软件方面,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尤显突出。在教师数量上,民办高校生师比远远高于公办院校;在结构上,民办高校教师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即从公办院校退休下来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一些学校甚至出现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的专兼职倒挂现象。
2004年3月,《京华时报》报道了北京工商管理学院100多名学生因不满学校办学条件差,集体办理退学手续的事件。其实,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究其原因,一方面,民办高校无法像公办院校一样,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兴办学校需要的投入较多,特别是在办学初期基础建设投入较大,而许多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以投资企业的方式投资办学,希望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另一方面,经过10多年的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一些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人数甚至翻了几番,但办学条件的改善远远赶不上规模的扩张。
4.重进轻出,就业渠道狭窄
笔者做过一份关于《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最关心的事情是招生。民办高校所有的办学经费都来自学费,类似于“生源就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的话语经常见诸报端。因此,每年的六七月份招生季节,生源大战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商场的商战。
与“重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办高校普遍“轻出”。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都比较短,与企业间在实习、就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远不及公办院校累积数十年的资源丰富,加上一些民办高校缺乏社会责任,不重视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因此有人说,民办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对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哀叹:就业,我们还要走多少艰辛的路?
二、强化公益意识是民办高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国民办高校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办学根底浅,基础条件差,在日趋激烈甚至是无序的市场竞争下,许多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006年,民办南洋学校整体崩盘、江苏金三桥教育集团迅速瓦解给民办教育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如公办和民办政策上的双轨制;也有来自内部的因素,如资金短缺、管理水平较低等。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普遍的公益意识淡薄,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背离教育规律才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强化公益意识是民办高校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1.强化公益意识能够使民办高校明确办学宗旨,回归教育本质
民办高校举办者或投资人在兴办学校伊始,就必须明确自己是在做企业还是在做事业,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还是把营利性放在首位。这将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目前,我国许多民办高校公益意识淡薄,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决策者和领导层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兴办学校是一项育人工程,培养人才决不能等同于制造商品,只有坚持公益性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因此,民办高校的投资人、决策者以及学校领导者应该明确地把公益性列入学校董事会的章程,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并深入贯彻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
2.强化公益意识可以促进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民办高校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之后,正面临重新洗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规模大幅扩张以后必然需要一个调整时期,以保证规模和内涵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经历了连续10多年的扩招以后,也需要有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以消化扩招带来的质量压力,巩固规模发展的成果。因此,提高质量、走内涵建设之路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一所民办高校面前。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民办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时,才能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内涵建设。一是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二是要建立一支以专任教师队伍为主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三是要加强专业建设,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3.强化公益意识有利于民办高校提高社会声誉,树立良好形象
公益意识淡薄已经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这种负面影响不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其社会形象: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举办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建立一套有关运营与权利配置的机制或组织机构。它是民办高校落实公益性原则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助于形成集体决策和权力制衡机制,实现办学的民主化、法制化。二是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招生过程中客观宣传,信守承诺。三是树立服务社会的观念,为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在专业设置、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四是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教育本身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其公益性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教育活动,还更广泛地作用于整个社会。民办高校应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努力提升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民办高校如何处理好公益性与投资合理回报之间的关系
《民办教育促进法》坚持民办教育的公益性,重申了我们的教育隶属于上层建筑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但民办高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投入就应有合理的回报,我们必须以辩证法的观点和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公益性是前提。通过兴办民办高校获得合理回报与投资企业获得回报不一样。投资企业带有明显的资本趋利性,往往追求的是投资少、利润高、收益快,所得的回报可以再投资到其他领域中。而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投资人在获取投资回报时,不得损害这个前提。此外,教育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前期的投入更多,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利润低,收益也较慢。因此,投资教育必须立足长远,所得回报也应返还到教育中。
其次,追求合理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合理回报必须是“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之后才会有回报。如果学校经营得不好,没有把该用于发展教育的各项费用都留够,是不能享有回报的。从政策的目的来看,这么做是为了鼓励投资。但如果没有回报,谁来投资呢?目前国内的民办教育是以投资为主,国外那种以捐赠为主的办学形式在我国不占主流,因此,应在保持办学成本的基础上追求一定的合理回报,以激发投资人的积极性。
最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既有社会性又有经济性。当教育的经济性与社会性发生矛盾时,经济性应服从于社会性。其实,公益性与合理回报并非尖锐对立,前者是价值取向,后者为行为结果。教育的公益性与办学模式无关,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不会因取得合理回报而丧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有较大差距。未来,国家将会在政策上继续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民办高校应抓住有利机遇,端正办学思想,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动摇,认真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准确定位,努力办出特色,以办学的实际效果与水平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
责编: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