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探讨

2009-04-01 04:32周毅榕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财务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

摘要: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理财还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未得到真正的理清,还存在大量的制度和法律漏洞,因此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理财行为,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公司财务治理失控。文章就此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入手,进而分析和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建议与若干思考。

关键词:财务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174-02

一、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一)对财务治理含义的理解

目前,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内涵研究并未真正给出完整、确切的财务治理定义。财务理论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自身对“财务治理”含义的理解,概括出了多种财务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

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在公司制条件下,政府、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在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财务利益分配和财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划分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可称为“权限制衡观”。伍中信(2004)认为:“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强调财权制度安排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忽视财务治理对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远景的谋划。林钟高(2005)则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伍中信(2006)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只要涉及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中。

因此,从上面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含义并无太多分歧,笔者总结一下财务治理的概念应表述为:财务治理是一种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财权的动态安排制度,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同时是对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远景的谋划,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二)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分析

财务治理是内含于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关于公司财权配置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的研究不能割裂公司治理,需要将财务治理融入公司治理之中。同时,财务治理是财务的核心和表现方式,两者是方式与目的的关系。财务治理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融资结构为基础,在以股东为重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财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来达到财务治理的目的,进而完善公司治理。

在财务治理的具体内容中,比较得到公认的是伍中信教授的财务治理结构论,进而他又提出了“财权流”理论,把他的“本金流”理论进一步深化,认为财务治理主要处理“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处理也就是对“财权流”(权力)的配置:财务管理主要处理“财务活动”,财务活动也就是对“本金流”(价值)的处理。按照这种财权理论,归纳起来财务治理就是建立一套各利益主体在财权上合理配置和相互约束制衡的制度安排,它可以协调各利益主体在财权流中所处的地位,达到财权配置最优化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财务治理情况并不理想,由一股独大造成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内部监管乏力、财权过于集中、激励和约束措施软化等等。因此,我国公司财务治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股权结构极为不合理,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

一是股东大会对中小股东形同虚设。股权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国家是最大的控股股东,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绝对持股份额占总股本超过50%以上的有85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80%,其中:89%是国家股东;75%是法人股东。另外,股东大会类似董事会扩大会。截至2005年末,在近1500家上市公司中,由于公司产权过分集中,国家股、法人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社会个人股数量和持股比例相当有限,个人股东一向关心短期股价的涨跌。2007年股市从最高6124.04点到2070.43点,超过66.2%跌幅,A股如同“过山车”让股民惊心动魄。专家预测2008年至2010年是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在这3年中将有超过3000亿股、20余万亿市值的限售股逐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相对目前沪深两市约5万亿的流通市值而言,压力无疑巨大甚至具有毁灭性。因此,使股东大会实际变成了国家股东会议(董事会扩大会议),很难规范、有效地对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监事会及公司经营规范行为进行制衡和约束。

二是产生“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并存。其突出表现在过分的职务消费、信息披露不规范、过度投资和耗费资产、转移国有资产、置小股东利益于不顾、不分红或少分红、大量拖欠上市公司债务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公司法人财产权和已经组建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和董事会之间的制衡关系形同虚设。

(二)董事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及相应的治理功能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因此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无论从机制上还是在力度上都不能满足财务治理的需要。由政府委派的原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成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而且高达60%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极为严重。同时,由于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其对上受上级主管部门制约,决策时只会从上级主管部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下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监督与评价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我国董事会结构单一,董事责任不明确,普遍缺乏责任心,董事长的权力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三)债权人权益时常遭到损害

债权人分享一定的财务治理权源于保障债权人资金安全的需要,特别是当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对某个企业的贷款数额大、期限长、流动性差,或进行连续贷款,以至于该企业的经营非常依赖于该债权人时,债权人就会要求一定的财务治理权。上市公司滥用公司法人资格侵害债权人权益的表现主要有:公司设立上市公司时股东出资不实或不充分;股东抽逃出资或通过其他方式榨取公司财产;“脱壳经营”等。例如:商业银行法禁止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直接投资,银企财务关系就是单一的贷款关系。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本应成为硬约束的银行债务,反而在中国变成软预算约束;本应分享贷款企业部分控制权的银行,实际上被贷款企业所控制,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代理链过长等银行制度因素,银行也缺乏完全的独立性和财务治理动机,这都使银行无法有效地行使财务监督权。

(四)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薪酬是工资加奖金,主要是物质激励,缺乏必要的精神激励,缺少期权激励,以直接激励为主。薪酬构成还是比较单调地不能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对经营者的约束主要是内部约束:公司章程、合同;法律、道德和市场约束较小。我国的法律还不很健全,对经营者的法律约束不够强。我国的经理人市场还很弱小,对经营者的市场约束几乎为零。道德约束是软约束,约束力度不是很强。这样导致了一方面,经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高度热情,没有发挥最大的工作潜力;另一方面,经理人员存在着不少弄虚作假、在职消费的现象,造成公司财产的浪费,而上市公司却无力进行约束。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完善对策

前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其中以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最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创新构想。

(一)优化股权结构,引进多元化投资者

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对于那些处于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应逐步退出,以此来降低国有股权的集中程度和增加非国有股权比重,实现上市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一大股东与其他股东的股权差距缩小,可以形成股东之间互相制约的局面,可以事先预防大股东侵权行为的发生。国有股减持既可以改善股权结构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又可以促使国有资产变现,促进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益性、基础性领域进行战略转移,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二)完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功能

按照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构,由于我国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中小股东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董事会作用不明显。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制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独立董事实际就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他们相当于社会派驻企业的“监事”,如果公司董事会一意孤行,独立董事就有责任将信息公布于众。尤其在我国,鉴于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明确独立董事的这一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过程中,应充分划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为独立董事在有效制止我国上市公司不规范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重视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

在我国,债权人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只能到期收本得息,这就使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约束和限制力较弱,这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债权人在财务治理中的地位。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允许银行向部分企业投入股权资本,这样银行就可以同其他股东具有平等的财权。另外也可采取在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银行等债权人代表的办法,对经营者进行事中监控,防止企业以改组、破产等方式逃离高额债务,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财务资源40%~50%由债权人提供,银行作为主要债权人主导外部财务监督权的行使能有效地降低财务治理成本。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要搞活企业,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必须把经营者放在改革的中心位置,重视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要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促进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方向相一致,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的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2)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3)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结合,声誉约束和准入约束结合。如果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体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理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我们应放弃仅用利润或者利润率的考核指标,采用一些更为合理的指标。比如用现在比较流行的EVA进行考核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总之,市场约束恐怕是未来我们在人力资本约束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人力资本未来的约束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因此,企业财务治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所以,要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效的企业财务治理模式是当前形势所需,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2]伍中信,朱焱,贺正强.论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企业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J].当代财经,2006,(10).

[3]魏章友.浅议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完善[J].科技信息,2008,(19).

[4]李爱华.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几点意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

[5]王颖.公司财务治理分析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26).

作者简介:周毅榕(1973- ),女,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投资管理类。

猜你喜欢
财务治理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
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