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子人格”是儒家孜孜以求和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有着丰富的内涵。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有一颗仁爱之心,高远的志向,重义轻利,与人为善等品质。“君子人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君子人格;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3-0084-02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论语》就是这样一本好书,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仔细体会里面就是一个大智慧,《论语》中,君子这一词频频出现,孔子把君子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见,达到“君子”这一标准并不是件易事,那么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才能称之为君子呢?
一、君子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
其一,“仁”是孔子整个理想的核心,也是人格论的基点。作为整个理论的终极依据,“仁”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道德的源泉,更是一切美德的总称。仁包括忠、勇、信、朴实等品格,孔子曾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仁”不同的解释。但最根本的解释有四种。其一,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南宋陈淳说:“仁含百善,能仁则百善在其中矣”。(《仁义礼智信》)这里的善和爱人不仅指道德品质,还包括社会责任感。其二,忠恕。忠恕简单地说就是做好自己,同时也要想到别人。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即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很难,我们通常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却要求别人做到。其三,“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一旦做到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天下的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他。颜渊又问修行仁德的具体细节。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做。这种人格理想是以仁为内核,按照礼的规定,从而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其四,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能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事事通达,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就会仁厚,能够包容他人。不计较小的得失,才能真正做到“不忧”、“不惧”、“不惑”。仅有博大的胸怀,强烈的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造就真正的君子,还必须把它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即君子要“立志”。
二、君子必须有高远的志向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有崇高的志向,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为仁了,他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子罕篇》)一个人就算身处逆境,备受挫折与打击,也不应该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上天把重大责任落在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内心感到痛苦,生活上受到贫困之苦,以至肌肤消瘦,从而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不具备的才能。
君子贫穷富贵志于道,不易其节。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坏了,没有人能爬起来,子路非常怨愤,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荀子也说:“君子立志如穷,岁天下三公问正,以是非对。”人在贫穷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志向,为别人,为国家着想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知道唐代诗圣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里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自己家里是那样穷困潦倒,但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反之,小人则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么,君子跟小人有哪些区别呢?
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1.在利益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这就是说,君子与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君子每天想的是如何提高自己道德修养,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只知道思恋家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生计,君子关心刑法是否恰当,小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当然孔子并不是否认君子不能追求个人利益,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这就是说君子不能不用正当的途径追求个人的利益,能否用正当的途径追求个人的利益也就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人际关系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是君子尊重别人的观点,认同别人的个性,追求和谐而不是同一,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而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他特别关注自己的利益,必要时忽略任何人的利益,习惯性的投机心态。他想要的朋友是:他对别人“同而不和”,别人对他“和而不同”,他可以跟你索取而不考虑你的个人情况,关键时还拿“朋友”来威胁你。大家是朋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所以小人身边一般都没有真正的好朋友,有的都是相互索取,相互利用的朋友。但是到关键时刻,可能身边就没有人会真正帮他,从某种程度来说,小人也是“可怜”的。
3.在心态上,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心态都很乐观,但不是盲目地乐观,是自然的胸襟开阔,而小人心思常被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论语集注》)
君子除了是一个心中充满仁爱,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有高尚的志向,与人为善的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言谈和举止的标准。
四、君子必须言行一致
如果说志向和心胸属于君子的内在修养,那么言谈和举止则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前者属于君子人格的内容方面,后者属于形式方面。在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中,言谈和举止是心性修养的自然流露。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证》)先实践自己所要说的话,再把话说出来,孔子非常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的仁德不是靠说出来的,话说的好听的人并不代表他一定就具备仁德,相反,他的仁德是很少的。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为什么要有口才呢?靠能言善辩来对付别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厌恶。可见,口才好不好跟一个人的品德是没有多大关联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行”比“言”重要。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总是做不到,久而久之,这个人在别人的心目中就没有了信用,一个人没有了信用就好比“大车无輗,小车无月軏”,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圣经》上说,世上有三件事是最追不回来的,这三件事就是:“射出去的箭,说出去的话和失去的机会。”所以君子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要少说多做,要言行一致。
君子理想虽然在古代社会没有真正实现,但是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理想对于构建道德秩序,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君子理想人格的高尚和完善,它才成为一代代人追慕和学习的目标,并且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成为了中华文化向上提升的精神动力。君子理想人格没有成为现实社会中人的品格,是古代社会的大环境所造成的,其中也不乏中国文化自身的因素。但是在人文素质较高,全球化和地方化复杂互动的当下社会,如果我们能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克服文化弱点,进行文化再造。那么,儒家君子理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将会在道德重构和现代公民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淳.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宋熹.论语集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5.
[5]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刘奕玲(1984- ),女,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