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明
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将几篇知识结构或内容意义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文按照有序性原则编排在一起,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作为教学阶段。简言之,单元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思考空间的教学阶段,单元教学为以单元为教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条件。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第一学段的作文训练定位是“写话”,第二、三学段的定位是“习作”。语文教科书在鼓励小学生“敢写”和“爱写”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新教材体现单元教学思想,发挥单元教学优势,以单元为教学阶段,每一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一个单元都包括写作训练。以江苏版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学段单元内容由课文和练习组成,练习中的“说说写写”栏目体现了写话的要求,包含着“写话”的训练。第二、第三学段新教材单元内容包括课文、习作、练习。语文教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依据新课标要求,站在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度,利用单元教学所提供的思考空间,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首先,研究整套教材,包括课文、习作、练习、插图,高度重视“联系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新教材选文、练习、习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关注和联系生活。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认真思考课文、练习、习作在联系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怎样利用这一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写作文(或写话)。近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的含义被窄化了,部分教师将“联系生活”理解为仅仅是“联系学生熟悉或经历的生活”。其实,这只是“联系生活”的一个角度。“联系生活”还包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或思考的问题”、必须具备的生活经验。否则,《青蛙看海》、《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轮椅上的霍金》、《一个男孩子必读的书》等课文就“与生活无关”了。教材在联系生活方面眼界开阔,不仅包括学生熟知的生活,也包括了大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课文和练习,在习作部分尽量将训练的内容靠近学生生活。教师在研读整套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整体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理解整套教材的习作是从哪些方面联系生活的,以便在整套教材的课文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一些问题。以江苏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本册教材一共有7次习作。第1次习作,要求学生依据从熟知的节日所寄托的人们美好情感与愿望中得到的启发,自己设立一个节日,写出自己设立的节日,与大家分享快乐。第2次习作,写自己的长处和本领。第3次习作,以书信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的家乡。第4次习作,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第5次习作,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你熟悉的事物,要写得具体、生动。第6次习作,选择你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走进你编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交流。第7次习作,提示学生学会用文字或照片及时记录打动自己心灵的真实情境和感受。根据教材提供的图文(也可以自己选择图片),写一篇短文。这7次习作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习作要求学生具体地写出某一事物但不要求想象或虚构;有的习作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熟知的事物,发挥想象;有的习作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在思考和想象的基础上成文。掌握了整册教材的习作要求和基本内容,在整册教材的课文教学及练习阶段,教师都应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点拨学生,课文之所以写得生动,主要是缘于作者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是基于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我们注意到,本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前彩色插图的主题就是“留心观察生活”!整册教材前后联系,我们不难发现,在课文教学中,要突出“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为学生习作打下基础,而不是到写作时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观察生活”的提示和指导。
其次,研究同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与习作的联系,研究课文学习与单元写作训练的关系,打破语文教学“读”“写”分家的格局。处理好作文训练与单元主题的关系,从而考虑在单元教学中怎样围绕主题,利用课文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写作。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由三篇课文、一次习作、一组练习构成。三篇课文分别是:《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习作要求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看谁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三篇课文涉及的内容都是介绍现代科技知识。乍一看,似乎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琢磨就发现,三篇课文在介绍现代科技时,都用了“对话”的方式——《石头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小稻秧脱险记》是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航天飞机》是“飞机”与虚拟的“智慧老人”之间的对话。在写法上,同是对话,对话主体不一样,这就从三个角度启发学生如何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事物。如果教师把握了三篇课文的特点,又把握了习作的要求,就能有意识地在课文教学中突出“对话”的特点和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还能怎样设计对话”。同时,合理整合课外资源,将课外用对话方式介绍事物的文章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对话”写法和角度的理解。有了这样的铺垫和准备,学生在本单元写作时,自然会借鉴课文中对话的方式,或两种文具对话,或文具与学生对话,或文具与老师对话,或文具与童话世界中的形象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学,由于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专门的、枯燥的“写作指导”被“扎实的课文学习”所取代,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学习写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单元的整体把握至关重要,这种“把握”能够使教师在备课时有明确的意识:如何整合单元知识?如何在课文学习中渗透写作指导?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都重视联系学生生活。我们应该看到,只有联系生活,才能真正降低小学生写作的难度。其次,淡化文体要求,也是降低难度的一个有效举措。以上列举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写作练习中均不提出文体要求,追求“文从字顺”。只有联系生活并降低难度,才可能使小学生“敢写”和“爱写”。教师应意识到:“敢写”不等于“乱写”,“敢写”应建立在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之上;“爱写”不是缘于大量的、专门的“写作指导”,而是缘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理解教材、研究教材,将课文学习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自然而然,点点滴滴,汇成涓流,为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现以上目标,“以单元为教学阶段”尤其重要。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围绕单元主题,通过单篇课文学习揣摩同一主题怎样从不同角度思考,学习课文作者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及写作经验。通过练习,巩固和积累写作必须掌握和运用的词汇、句子,并根据单元写作要求,在练习阶段适当拓展,通过相关文章的阅读,从思路、语言、经验等方面进一步启发学生,为学生写作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