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燕敏
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运用多媒体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一个重头戏,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把生字从语言环境中提取出来,让学生反复读、写,这种模式让学生觉得厌倦,教学效果也就大受影响。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老师教学“亭”和“停”两个生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上,老师首先出示“亭子”图,让学生跟“亭”字相比较。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有个学生说:“‘亭上的点像亭子的顶,横像上面的屋檐,口像上面的柱子,秃宝盖像下面的屋檐,丁字像下面的柱子。”(学生边说老师边跟着演示)接着,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亭边走来一个人,然后停下来靠在亭子边,最后出现“停”字。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字也读“tíng”,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一下子就喊了出来:“前面的‘亭样子像凉亭,是凉亭的意思;后面的‘停多了一个单人旁,人停在亭子旁,是停下来的意思。”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口、耳、眼、手多种感觉器官并用,不但形象地记住了这两个字,还分清了它们的意思。
● 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活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
写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许多物体,孩子都没有亲眼见过,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物体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学生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这样,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虚拟假设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悬念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船长》、《青草和小河》等,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虚构后面的故事。
● 拓展空间,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是学生作文的起步。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时机,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今后的作文教学设置一道门槛,使教学陷入被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让他们欣赏录像、欣赏范文,通过模仿修改,互相传阅等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我们还尝试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汉语拼音后就熟悉键盘,学习用拼音输入汉字。一段时间后,我们又让孩子在自己的一些文章中选择最满意的打印出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者相得益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