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国
信息技术课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从而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那么,怎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 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就容易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之积极愉快地参与其中。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情境教学以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途径,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去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而言,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情境,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如在《影音制作》教学中利用网上流行的搞笑视频引入新课,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创作出属于你自己的视频片断。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急不可待地想要开始自己的创作。
在教学模式上,应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师在选择任务时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找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兴奋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由于任务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 指导实际操作,培养优良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适度的严格管理,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引发他们克服困难的自觉性。例如,在《影音制作》教学过程中,视频拍摄是一个难点。学生拍摄的视频达不到预期要求时,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重新拍摄,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 采用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在《影音制作》实践活动中,可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来完成实践操作的活动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视频拍摄,有的学生负责视频的编辑制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积极主动承担各项任务(如视频的采集、片头片尾的创作、字幕的编写、背景音乐的选择等),通过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共同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推举学习活动小组组长,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能力较差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结合生活实践,因为学生的技能是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进行多层次任务驱动教学,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