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分析

2009-03-31 09:29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3期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

张 鸣

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全球金融业最显著的进步标志。衍生金融工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发展迅速,而且目前正处于成长时期。但在此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还是存在许多风险,就风险如何防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驻地;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46-02

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概念和分类

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的定义,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做出的概念性描述。

1.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概念

(1)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SFAS105(财务会计准则第 105 号)和 SFAS107 中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一项金融工具可定义为现金、一个主体的权益证券或是一项合约,该合约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求一个主体承担下列约定的义务:交付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给另一主体,或在潜在不利情况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二是给予另一主体约定权利:从一个主体收取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或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FASB在SFAS119中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下限和固定利率借款义务(承诺)等。

(2)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是在 IAS39(国际会计准则第 39 号)中得以确定的,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它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日期结算。

(3)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它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封闭,衍生金融工具又是新兴产品。因此,在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完全一致。

陈小平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一书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做了如下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工具是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这种相关资产可以是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

1.2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衍生金融工具林林总总,品种繁多,有的在金融现货的基础上产生,结构和形式相对简单;有的则是通过组合再组合、衍生再衍生的方式而形成,集多种特点和功能于一身,十分复杂。不同的划分方法,同一衍生金融工具将归属于不同的种类。

(1)按照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划分。

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金融远期,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在上述四类衍生金融工具中,金融远期是其它三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始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均可以认为是金融远期的延伸或变形。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产品形态和特点划分衍生金融工具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分类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基本形式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四种。

(2)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种类划分。

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股权式衍生金融工具、货币式衍生金融工具和利率式衍生金融工具三种。

(3)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形式的不同划分。

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形式的不同划分,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风险收益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和风险收益不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两种类型:风险收益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对称,在将来某一日期都负有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的义务。风险收益不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风险收益不对称,合约购买方有权选择履行合约与否。

(4)按照衍生金融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

按照衍生金融交易场所的不同,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通过买卖双方竞价成交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外交易是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间商和顾客之间,通过个别磋商而进行的、无形的、组织松散的交易。这种无固定场所的交易主要通过电讯设备的联系来完成。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以及不在期货、期权交易所中规定的数量、日期和品种范围之内的金融资产。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两者的区别:一是场内交易合约是标准化的,交易成本低;场外交易合约由双方协商达成,有较大的灵活性,交易成本较高。二是场内交易有完备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系统,将不履约的风险降低,大、小投资者能平等参与交易;场外交易合约能否履行,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风险较大。三是场内交易有较高的透明度,有利于监管;场外交易由于没有系统的有约束力的交易秩序和章程,监管难度较大。四是场内交易一旦发生风险,将影响场内交易人,影响面大;场外交易的风险损失仅仅涉及交易双方,影响相对较小。

2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被定义为衍生金融工具未来收益的不稳定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交易失败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相继发生,导致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不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一时成为全球经济界、金融界乃至新闻媒介讨论的热门话题。

2.1 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计量

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计量的最简单形式是对应收账款的计量,并逐渐向证券、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以及能源相关的合约领域扩展。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是采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即预测的手段。

预测的理想金额是在未来商品将被售出时的实际价格。它指的是“未来的利益”,这和“历史成本”正好相反,前者是指公司将赚得的,后者是指公司已经获得的,它们形成了衡量公司活动的两种计量方式。如果上述“利益”已经被套期保值或者被其他合约固定了,那么即使是在市场原则下,该利润金额也应随之确定。但是如这样的利益金额没有被固定,那么该未来的利益金额就应当是预测的金额。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采用的公允价格,一般都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只是相对的公允,使用市场价格只是因为未来的利益还没有确定,如果未来的利益已经确定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采用市场价格。很明显,市场价格可能或者是不同于未来实际利益的,有时两者的差异还很大,从而使很多上市公司购入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以预测的方法来计量,进而达到对利润的确认,从而粉饰会计报表,误导投资者。

2.2 次贷危机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让美国人感受到了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利益,却让全世界人(包括美国人)了解到了它的毒害。

从2008 年6 月起,美国正式进入了金融危机。其主要标志是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即将出现全面危机。信用违约掉期有可能在2009年成为像次贷危机一样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垃圾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学生贷款、消费贷款等)、按揭抵押债券、杠杆贷款等债务工具将出现信用违约的连环危机。

信用违约掉期是1995 年由摩根大通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长久以来,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始终面临一种潜在的危险,这就是债务方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利息,如此一来,持有债权的机构就会发现自己所持的金融资产价格贬值。如何“剥离”和“转让”这种违约风险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一大挑战。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而买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险合约。

从表面上看,信用违约掉期这种信用衍生品满足了持有金融资产方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同时也为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事实上,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 年的1 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 年3 月的62 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据统计,仅对冲基金就发行了31%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这也正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魅力所在。

2008 年到2009 年,基于这些债券信用赌博之上的金融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将造成高达1 万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将数倍于2007 年的次贷危机。信用违约危机的到来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金融灾难。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将继续很可能会出现倒闭或被收购。

3 如何进行风险防范

如果说在这次世界性的金融海啸面前,中国暂时幸免于难,只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来说不发达,比较封闭,衍生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只是对金融工具的一次衍生并且仅限于少数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则涉及较少。

3.1 改变现有的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

传统的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采用的是公允价值的方法,当市场出现利好状态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其真实的价值,而在市场出现问题时,其价值将大幅下跌,严重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理性判断。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时,不防继续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公允价值进行披露。

把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数分成事实数和预测数两部分,以提前向投资者作个提醒:告知这两组数据具有不同的可靠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合计数栏仍然与传统财务报表的格式相同,这样不至于给熟悉传统财务报表的投资者带来不便。然后合计数栏被分解为事实数栏和预测数栏。它们就像分支机构会计信息的列报一样,有一个总部数栏和分支机构数栏,每一栏的数字都自求平衡。

3.2 信用风险的管理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市场交易主体首先要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分别确定每一交易对手的信用限额,对同一信用级别的交易对手,尽量减少与每一家的交易量,扩大交易面,使信用风险得以分散,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总额;其次,适当合理地运用担保等各种信用风险缓解措施来减少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进一步增强信用保障,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另外,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则要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低金融工具的衍生次数,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来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论[J].山东农业大学,2005,(4).

[2]@曹艳铭.刍议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风险监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3]@黎志刚.刍议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挑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17).

[5]@吴成.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8).

[6]@宋鸿兵.次贷危机没有过去 警惕美国金融风险进一步升级[J].第一财经日报,2008,(6).

猜你喜欢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压力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研究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