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每到年末岁首,都是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重点高校非常忙碌的时节(其繁忙程度与夏季招生堪有一比)。当然,更忙坏了那些为圆名校梦而南下北上四处赶考的高三学子。
虽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今年已增至68所,但真正玩得开心的也就是清华、北大等几所超一流名校而已。只有他们能真正从这一招生改革中赚得实惠揽得优秀生源。而更多的“准一流名校”只不过是在热热闹闹地充当“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不少学校在自主招生中圈定的生源质量甚至还比不了他们通过正常高考渠道招来的学生。也就是说,自主招生对一流名校来说是一桌美味大餐,而对一般学校而言不过是一块鸡肋。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当前试行的自主招生体制密切相关。
自主招生虽说名曰“招生”,但实际上高校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录取学生,而是由试点高校在对报考该校的学生组织考查测试后,对一定数量的优秀者提供录取上的优惠(多为给予一定量的加分)的一种辅助招生手段。通过了自主招生选拔的学生最终还需要参加高考,只有成绩达到了试点学校规定的分数线才能予以录取。所以说自主招生的最大功用便是给那些有志于报考名校的优秀学生加上一道“双保险”。
对考生来说,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可以为高考冲击名校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数,通过不了,也并不影响日后的考试。自主招生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考生选择自主招生学校与高考确定志愿的策略不同,依据的是“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即不会选择那些与自己成绩“门当户对”的高校投考,因为那样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高考渠道进入;而会选择那些“有希望,没把握”(比自己可能考取的学校稍高一个档次)的高校申报。
以我供职的中学为例,全校第一层次的一二十名学生差不多都选择了参加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南京大学这类国内强校此刻都不在他们眼里。因为清华、北大凭“裸考”谁也不敢说有多大把握,而复旦、科大之类的学校靠“裸考”还有得一拼。至于报名参加中国科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这类高校自主招生的往往都是学校里的二流学生了,而这些学生想在高考中冲击这类学校难度还是很大的。至于那些非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有的只有一些三流、四流的学生愿意一试,有的则干脆无人问津。
所以我敢说,除了清华、北大这两所“举国体制”的高校可以在自主招生中通吃天下(当然他们也受到来自对方、港校、未来的台湾高校以及海外高校的威胁,不过这些学校暂未获得在大陆参与自主招生的权利,所以这一威胁暂可排除)独揽群贤,其他高校恐怕谁也难以在自主招生中获得特别满意的生源。更何况除清华、北大之外的许多学校通过自主招生圈定的生源到了高考时还完全有可能临阵叛逃另攀高枝,让事先签订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自主招生作为一项高考招生改革措施已经试行了将近10年,我觉得在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给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进一步规范高校招生行为等方面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富有新意的东西,相反,倒是越来越成为个别名校欢歌的舞台、某些考生“撞大运”的阶梯。要使它真正成为一个让每一所高校得利、每一位考生获益的平台,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