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良 陈轶嵩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通过制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必备平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第二课堂营造创新环境等途径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课程体系 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
为国家培养人才特别是拔尖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时俱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高校的教学改革是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基本体现。学院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制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了很好的环境。一方面,以政策为导向引导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上讲台,把教学工作作为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建立了“教学名师”、“教学标兵”奖,形成了“教师—标兵—名师”的教师培养体系,鼓励教师投入教学一线。同时,设立了教学专项奖,激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鼓励教学的政策与措施,巩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的薄弱环节,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本科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明确的要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必备平台
高校对人才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能力结构的构成。此外,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理解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搭建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组成的四个课程平台。对人才培养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类,将传统的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扩充通识课,大力发展拓展课程平台。为优化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在搭建课程平台的同时要重新设置课程。其基本原则是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同时,大规模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这一原则在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显性教学”(专门的课程)和“隐性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全新的知识隐含在相关课程中)拓展基础知识并加强基本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其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集中的见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强化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必须要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培养学生基础实验的基本技能的基础教学环节,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再现能力的见习教学环节,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还有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教学环节。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制度形式对实践环节的时间设置进行明确要求: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实习环节不少于45周。其实践教学(课程实践、集中实践)占全学程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55%。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巩固和提高实践场所的教学质量为基础。学校在不断发展附属医疗单位保障长久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要建立高质量的技能培训中心,组建稳定的标准化病人队伍。合理的高水平的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实现学生从知识性向知识技能型的转变,并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陈出新。首先,要构建教学内容创新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课堂教学,体现出时限性、多元性的特点。其次,要倡导研究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比较式和归纳式等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文、图、声、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形象。
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同时,高校内的各类社团、俱乐部的设置与其活动的开展,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与志愿者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制度的出台对促进学生走进第二课堂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具有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在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业素质,转化为“知本形态”,转化为物质财富的能力,是主动型的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在高校要全面推行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同时,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地为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积极参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创业大赛等活动,如“挑战杯”与“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育”等。同时,要将就业指导课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高校把指导创业作为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一个内容,把指导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纳入学校就业指导的课程教育中。在美国大学,创业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拉里•佩奇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大学里要大力宏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形成一种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建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之兴衰,人才为本。创新是一个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63-64.
[2]耿在丹,刘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南科技,2008,(7)上:15-16.
[3]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