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振 倪守建 强 景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今天,诚信是人们所需要和坚守的宝贵品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诚信品质的塑造、诚信习惯的养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当今时代,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的和谐文化建设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本文就诚信考试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诚信考试 大学生 诚信承诺书 博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诚信的训诫,如“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现代社会,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已被归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石。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2003年 南大、南师、南航、南理工、南林、
南农及河海7所高校 5000名大学生67%
《北京青年报》
大学生考试属于教育体系内校园内部考试,这样的性质决定了考试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据一项研究显示如下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考试作弊早已脱离了夹带、偷看、交头接耳等原始的状态,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无线耳机、手机、电子辞典等作弊事件不断出现,做得比较隐蔽。作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1)违背信约。即便考生每次考试前都在《考试诚信承诺书》中签名保证遵守考试纪律,但不按照上面的条款真正履行承诺的考生却大有人在。每次考试还总是会出现大批“勇士”参与违纪作弊,实施效果并不理想。(2)证件作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考分离”的特性与考试课程科目数量之多,使一些没有时间与精力参与备考的考生不得不出此“下策”,雇请替考的“枪手”。从查获的假证件看,制作越来越精良、外表越来越逼真。制证、替考居然是“流水线”作业,更是给考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目前法律上对枪手没有明确的处罚,只能适用“使用伪造身份证件”处以行政处罚。所以这类违纪作弊现象也是屡禁不止。(3)监管不力。有的考生背景太复杂,监考人员会惧怕传言中的“你监考我一次,我就监管你终身”的现象,这样就导致监考人员对这些人考试作弊行为不敢抓也不敢管,放任自流。再者,部分监考老师认为学生考试也不容易,难免会有怜悯之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认为,处在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时期,答案应该是多维的。其中不仅有道德领域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问题不仅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缘故。目前,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上诚信危机的蔓延、用人单位的唯文凭倾向的诱导、考试中利益博弈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法制的滞后等诸多因素造成了高等教育考试中诚信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较之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各种价值观相互依存和冲突,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其结果是,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危机,出现对物质利益追求过度,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是唯利是图的现象。大学生在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就已经受到来自各方面这样思想的灌输,所以他们在校时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就出现迎合这个社会的苗头了,考试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所以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不惜使用作弊的手段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的。博弈论认为,作弊带来的超常收益与作弊被发现而受到惩罚的损失进行对比,作弊的超常收益要远高于受惩罚的损失。并且,考生们常常把无限重复博弈误认为是单局性或局数一定的博弈,认为在一次或数次考试中通过作弊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比如可以获得好的表面分数。好的分数意味着可以在就业、晋升中占有优势。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目前,有一些研究探讨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的方法:
1.道德教化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完善高校学术诚信制度规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学术共同体;
3.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4.发挥学术团体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促进及约束作用;
5.研发新技术应对互联网挑战;
6.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理论研究力度。
研究者建议,高校应尽可能地消除学术诚信制度中的模糊地带,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学术不诚实以及如何处理被抓到的学术不诚实学生。丰富的科研成果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对大学生的作弊、抄袭行为进行的各种形式、规模的实证调查,其调查数据及结论为高校提供了降低大学生学术不诚实行为的可行办法,对高校的学术诚信建设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要使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理论研究力度。目前我国涉及学术诚信问题的研究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上与美国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并且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比例很小,数量更少。其次,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很少,更多的是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大体描述或者对单个事件的评论,针对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大规模实证调查研究更是罕见。另外,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与整治措施的研究上,诸多研究仅在道德谴责层面上予以批判,或是停留在原则层面上,即主要讨论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当做什么,而对预防和整治的具体手段、方式、方法等技术层面则少有系统论述,仍然存在实践性不强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的研究力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管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2]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4]王良.社会诚信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6.
[5]李春秋,张君,高雅珍.公民道德建设通论.青岛出版社,2002,6.
[6]许亚非.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
[7]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汕头实践与中国社会信用建设.人民出版社,2002,10.
[8]屈琳琳.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
[9]温静.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D].西南大学,2008,6.
[10]郑代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诚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