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
大概是从去年奥运火炬传递开始,中国舆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中国越来越敢于向世界表达中国人的情绪。远的如火炬在巴黎传递受扰后,《环球时报》曾刊登“巴黎扇了自己一个耳光”的评论;近的像这几周热销的《中国不高兴》一书,如此等等。对于这些,人们有各式各样的评价。有人将这种情绪贬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有人视之为中国非理性鹰派声音的崛起,在笔者看来,这些声音本意上应当说都是赤诚的。有这种情绪的人似乎也像近一两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或《狼毒花》中的常发,虽然生性粗犷,但有血性、忠诚和仗义,心细但似乎又不拘小节。中国需要真正从国家利益着想而忧国忧民,大声地为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疾呼,为中国的民族利益而呐喊的人。
然而,笔者担心的是,当这种情绪表达越来越得到赞许时,它会不会成为中国舆论的唯一特征,或者是主要特征呢?当前中国有一小股不太乐观的苗头是,每当有人对西方国家表达不满,或者强烈愤慨时,就会得到多数人的赞许;而一旦有人强调西方的重要性,主张中国与西方合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出适当的让步,或者强调重新反思对西方的情绪时,就可能会有许多人喝倒彩,甚至被打入“汉奸”、“卖国”之地狱。先不说各自的表述谁对谁错,这种状态本身就十分令人担忧。
一个成熟的国家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声音,中国也一样。对于任何事情,对当前的中国来说,既需要个性鲜明的“鹰派”,也需要观点及其语言表达的中性化,甚至在特定语境中还可更柔一些。这样的国家可能才最有发展的活力,同样,只有多元化的声音,整个社会才会有更强的承受力。比如,面对无理指责中国或有意干涉中国内政的外国政府或政客,有人可以出来抛开“外圆内方”的传统美德,用直白、血性的口吻进行针锋相对的回击;有人也可以从相互理解的角度,要求国人冷静,试着去探究对方指责的原因,反思自己;还可以有人发表“无须理会”或者“虚心接受”的观点。作为听众、读者,大可不必“逢鹰派就喝彩”、“逢鸽派就喊着缺钙”。
笔者认为,不论鹰派观点还是鸽派主张,只要它们的基本出发点是真正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是忧国忧民,是为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考虑。那么,一切或“强硬”或“软弱”的观点都应该成为中国舆论的一部分。毕竟,任何人都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全部,每一个人的主张也不等同于所有中国人的看法,他们所维护的也不可能是整个国家利益,问题的最终解决更不大可能都按照某一派人的主张。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去释放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声音,才能够为整个民间和决策层更深入、理性的思考提供更广泛的参照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人恢复了过去的自信,也使越来越多人敢于与西方人叫板。但是,要知道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已显露出来的和潜在的问题也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由于不同的看问题角度或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高度,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或认识不全。在这种情况下,鼓励鹰派声音和鼓励敢于向西方表达情绪,同样也包容鸽派言论,允许有人主张与西方达成合作乃至妥协,才能让决策者和外国人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
总之,敢于表达情绪的中国是自信的中国,但表达情绪、鼓励鹰派不等于要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更不能变成好斗的“公鸡”。毕竟,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另外,中国的发展现在处在十字路口,无论是“唱衰”,还是“唱兴”,无论是“大赞”或者“批判”,都可能起到各自的作用。一个声音多元化的中国,远比鹰派、鸽派任何一派霸占舆论的中国,更有利于中国长期的发展。▲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