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产业化比较

2009-03-30 09:46肖杰村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投资比较

肖杰村 陈 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教育产业的投资价值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美教育产业投资渠道、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以及教育层次结构的效益进行比较。针对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和资源配置及投资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认为,应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战略与模式进行改革,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产业 投资 比较

投资渠道比较

尽管各国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不尽相同,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表现在:除美国私立高校外,政府拨款多占渠道之首,比例达55%;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大多占第二位,但各国具体比例相差很大;绝大多数国家教育提供了直接社会服务收入的经费筹措方式,并且开始占有一定地位。

教育财政来源的多样化是当前教育经费筹措的发展趋势。尽管各国筹措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相似的。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筹措办法存在的条件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政府实行宏观管理以及高等院校享有的充分自主权。美国高校经费的筹措模式表明,除政府拨款、学费以外,社会损赠和高校社会服务在教育经费中也占较大比例。因此,我国也应采取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教育进行捐赠,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灵通的信息资源等优势,与企业联合、为地方服务、为社会服务。

尽管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的拨款,但是私立学校同样可以从联邦和州政府获得相当数量的公共经费。日本的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近年来中央政府给私立大学的经费也在不断增加,以促进私立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可以得知,美国政府投资在教育的财政来源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我国现阶段人民生活还不太富裕,人均收入较低,因此教育收费不能太高。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培养出适合国家需要的人才,各级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必须发挥主要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对于私立学校也应给予必要的资助。

投资收益的比较

就人力资本的积累而言,发达国家已在普及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之后,将重心迅速转移到高等教育,即大力培养适应高技术领域和创新型组织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这是因为劳动者接受教育与人力资本有某种密切相关性:一个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所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要多于一个未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同样,一个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劳动者所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要多于一个只受过较低水平教育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教育人才和教育研究与发展机构,受过教育的人才在就业与收入方面的绝对优势必然导致两种趋向:一是投资教育的动力增加,教育发展规模加大;二是受过教育人才的投资回报率的增加不断带来教育投资成本的增加,包括接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和知识创新的风险投入加大。

(一)投资个人收益比较

美国的大量事实表明,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其未来收入高于只受过较低层次教育的人。拥有大学学历的人虽然开始获得收入的年龄最大,但其收入水平也最高;而且一般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就越高。在发展中国家虽然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但个人收益率却最高。而且,只有选择接受教育,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才有较大的机动性,放弃这一受教育的机会而较早参加工作,也就放弃了今后个人进入人才市场相对主动的地位,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东西方教育层次结构效益比较

教育层次结构效益可以分解为两个比例关系:一是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比例,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教育层次结构效益的高低取决于这两个比例的合理程度。

从我国的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来看,尚未有一个稳定的比例。1949年为100:24,1966年为100:6,而到1978年骤增到100:87,之后逐步减少,但到1981年又开始增长,1993年达到100:75。但是,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专科生的比重应在一定范围内有增大的趋势,即应该大力发展初级学院、社区学院或者高等技术学院。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策略和模式改革的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教育投资水平,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两大难题,本文认为应对高等教育投资策略和模式进行改革。

(一)在我国财政预算中,实行教育经费投资单列

我国现行的国家预算中,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中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费属于基本建设类中的社会文教费款级。国家要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的被动局面,以及增强拨款程序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实行各级财政的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改革的思路是:

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投资合并,由教育经费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中的款级升格为类级,将增长率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赋予教育部门编制教育经费预算的权力。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实现教育经费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我国现行财政分中央、省、县、乡四级)。

(二)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制,提高投资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要改变高等教育的财权和事权分离的局面,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资机制,应设立高等教育基金制,进行成本分析,以提高投资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设立教育基金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投资分配和管理制度,使现行的拨款制向基金制度过渡。在中央、省和市三级分别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其人员由政府财政、计划部门官员,校方人员,教育界专家,工商界代表等构成,实行由各级基金会向高校投资的机制。高等教育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拨款。

把教师及其结构、科研人员及其结构、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学生人数以及建筑面积纳入投资机制中,把单一政策参数变成多项政策参数,较好地反映高校的成本行为。

(三)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投资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的筹资渠道应该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要全面实行收费制。市场经济下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应该缴纳一定的学费,进行教育成本补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具有较高价值,获得较高的报酬,支付一定的受教育成本是合理的。但是收取学费一定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收费标准为中等劳动者年薪收入的15%~20%,针对不同科类专业,收取学费应有所不同。高校的收费占教育事业费的20%为宜。

普及学生贷款制。学生贷款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增加高校的资金收入。1986年,国家改革助学金制度,实施奖学金和贷款制相结合的制度。但目前高校学生贷款额度小,实施面窄,借贷期短,借贷法律关系不明确,没有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制度,不能真正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困难。

推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银行。为了鼓励个人教育储蓄行为,国家可推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银行。

组建学校董事会。高校组建董事会,实现社会协作办学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第三功能。通过董事会,高校可吸收社会资金疏通融资、集资、助资渠道;董事会成员可以介入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补充教育经费不足

全国高校科技项目平均转化率为20%,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作出了显著贡献。北大、清华两所高校的校办企业每年给学校创收4000万元,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约占财政拨款的40%。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作、沟通,发挥高校的技术源头作用;建立中试基地和孵化基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国家要加强立法,保护高校和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投资比较
包含对赌协议的投资合同初始成本会计处理刍议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关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的问题探讨
同曲异调共流芳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