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许多时候,我们都喜欢从正面入手去思考问题,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习惯了的,它也确实能比较快速、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结”。但是,面对难题,当我们依靠常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假如能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变换思考的角度,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事物的反面入手,则可取得反弹琵琶的奇效。
反常式——声东击西
有一次,老教育家孙敬修看见几个小孩在摇小树,孙老师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好奇地问:“老爷爷,你在干什么呢?”孙老轻轻地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它说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然后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
感悟:内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教育者只有轻轻拨动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教育才会奏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些小孩摇树纯粹是为了好玩,至于后果,以他们的年龄特点是不可能去考虑这么多的。假如孙老厉声呵斥一声:“不准摇树!”出于畏惧,孩子们肯定会停止行动,但这是被迫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也是短暂、不太有意义的。等孙老离开后或者换个地方,他们依然会继续这种不良行为,因为他们不明白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孙老的“轻轻一贴”,贴出了孩子的好奇心,逗引他们主动来接受教育;孙老的“轻轻一语”,唤醒了孩子们善良的心,充满童真的他们不再把小树仅仅看作是一棵树,而是一个像他们一样会哭会笑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孩。可以推测,今后,不用说他们不会再摇树,看到其他人的这种行为,肯定也会主动去阻止。孙老因势利导,寓教育于幽默、和谐之中,没用一句“说教”的话,声东击西中却拨动了孩子的心弦,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反常情——欲擒故纵
在日本有一个工薪家庭,家里有一个厌学的孩子,专门想着打棒球。为了使孩子好好学习,父母想尽种种办法,也未能奏效。于是父母请来了一名大学生做家庭教师,希望能改变这种情况。前几位家庭教师总是和孩子一起学习,而这位老师却每天拿着皮手套和球出门,与孩子一起练习棒球。每当孩子练得精疲力竭时他就说:“那么明天见!”这样持续了好些天,父母亲都很吃惊:请回来的老师竟然和孩子一起玩!大学生毫不理会他们的不满,继续和孩子玩球。终于有一天在练球时,孩子突然说:“还是回去学习吧。”
感悟:有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不喜欢的事,你硬逼着他去做,再怎么教育,无疑于强按牛头饮水或赶鸭子上轿,很可能空忙一场。这种情况下不如违反常情,投其所好,欲擒故纵的方式也许就达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比如这位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最后竟自觉地讲出了想要学习的话来,着实令人吃惊,是什么魔力促使他有如此大的改变?我想或许是因为他已经和以前紧绷的学习之弦隔了很久,反而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位大学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根据孩子心理特点,进行“逆向思维”,将逆反心理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作用,用看似违反常情的“练球”方法唤起了孩子学习的愿望,使教育取得成功。
反常识——出其不意
陶行知在担任校长时,看见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送了一块糖果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果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学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呀!”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仅有一块糖了,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吧!”
感悟:有的学生并不是故意犯错,也不常常惹是生非,他们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事出有因。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肯定会伤其心,一旦委屈的心结不能缓解,后果不堪设想。陶老 “四块糖”的批评艺术,妙就妙在明明是要批评王友打同学的错误行为,却违反常识,表扬其诸多优点,使原本抱着挨批心理的王友因受到意想不到的表扬,主动的自省自责,与陶老产生和谐共振的心理,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反常态——乱其阵脚(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故事)
一年秋季,我接了一个五年级的班。前班主任告诉我,这个班部队子女多,不好教。“不好教”怎么能和“部队子女”划等号?莫非部队子女带有火药味?
果然,第一节课,我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站在第一排的一位黑脸男孩便“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一声“哈依”!
全班震惊。幸亏我有“不好教”的思想准备,否则,准被吓住。
有位站在后边的大个儿想笑,又急忙掩口,因为他的目光碰到了我的目光。此时,我已经学会用眼睛说话,学生们直勾勾地望着我,统统是等我这位新班主任电闪雷鸣大发作的目光。我忍了一会儿,后退一步天地宽。为什么要让学生牵着走呢?我很快把冲到脑门的话压了下去,毕竟已过了而立之年了。
我送给全班同学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我示意其他同学坐下,微笑着走到这位黑黝黝、个子不高的学生跟前:“你是从哪儿来的?”
他不安起来,感到手足无措。这时,主动权完全在我手里了。
“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德国法西斯的军礼。你到底是从哪国来的?”班里发出一阵笑声。他更不安了,干笑了一下。我郑重地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
……
从此,他再也没有在班里搞恶作剧。因为他有军人的气质,我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放学负责整队。正史上没有班长助理这官儿,正如“弼马温”正史上找不到一样。能找到的,我怎么好封呢?
感悟:可以猜测,这个很有“勇气”的男孩是个“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这样的学生每所学校都会有。他们有着无数次挨批的经历,已经炼就了一身在“狂风暴雨”中继续“飞翔”的硬工夫。犯错后,在你把他“请”到面前时,他们往往作好“要杀要砍随你便”的心理准备,甚至对你将要进行的教育步骤也是一清二楚,对这样的学生,再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狠批一顿”的老方式,除了只会让他又有种“正中下怀”的得意感,别想得到任何教育效果。于老师的教育艺术启示我们面对这样的顽石,不如以一种大家意想不到的宽容态度让捣蛋鬼在摸不着头脑中乱了阵脚,不知不觉钻进老师的“圈套”,再加上老师巧妙地引导,也许就会被慢慢地转化。
魏书生说:“不要怪学生难教,而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教学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将无可避免地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过失,形形色色的错误,如果老师们能在仔细探究学生心理,认真分析犯错原因的基础上,换一种思维方式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说不定我们也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又一个充满睿智的教育故事。反弹琵琶——老师们,不妨试一试。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