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

2009-03-30 09:46李小鲁博士
中小学德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措施成因

李小鲁博士

摘 要: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它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本文从校园暴力的涵义、类型及广东省中小学校园暴力特征入手,分析广东省中小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应对策,可以为我们妥善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可资借鉴的根据。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预防措施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调查还显示,部分学校有10%左右的中小学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达1.6万人。

一、校园暴力行为的涵义、类型及特征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它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按照行为方式和实施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校外人员闯进校园,制造暴力事端。如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或因学生之间矛盾引发的报复行为;校外青年殴打、勒索、抢劫在校学生,收取保护费,要求加入帮会,强行收取会费等;精神病患者闯入校园对师生使用暴力或破坏公共财物等等。二是师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师生之间经常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处事方式的不妥等引起各种纠纷。如老师变相体罚甚至殴打学生;老师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实施的性侵害;学生因不满老师而实施的报复行为等。三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施暴、报复行为。如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不同村、镇、团伙甚至不同姓氏之间的斗殴行为;学生相互之间性格不合、交往受挫等引发的打架斗殴等。近年来,广东省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趋势加重,呈现出施暴主体低龄化、校园暴力团伙化、犯罪手段成人化、暴力行为隐蔽化的特点。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教育体制及政府方面的原因

1.教育膨胀式规模扩张与教育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来,广东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校规模急剧扩张,高中生毛入学率逐年增长,至2008年高中生毛入学率已达72%,但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却并没有得到配套发展,即各项教育资源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类似高等教育膨胀式规模扩张时期的资源匮缺,给学校德育及学校安全工作埋下隐患。

2.义务教育实施导致的对教育责任的曲解

免费义务教育一方面体现了在新形势下义务教育本真的回归,有利于减轻大多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多数辍学的人能重返校园接受教育,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但部分家长曲解了义务教育的精神,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转移到社会、学校上来,使得家庭的教育观念更趋淡薄。这导致“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形成难度更大,学校德育、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更重。

3.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虽然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德育课时相对以前有所减少,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条件的不具备无法落实,机构人员配置跟不上,评价体系改革被全面软化,导致中小学的德育地位被削弱,学校安全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隐患加重。

4.政府和教育部门追求“政绩工程”的心理作祟导致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

由于错误教育政绩观的指导, 各地政府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时,更多地重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规模的扩张,而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内涵的提升缺少研究,它导致教育服务覆盖不全面、优质资源相对集中于重点示范学校,区域教育和校际之间差距拉大。对于广大的非重点农村学校来说,软硬件教育资源的匮乏,增大了学校安全工作和法制教育的难度。

(二)来自学校的原因

1.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和“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弊端

由于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升学率的影响,许多学校不得不把主要教学力量投入到重点班上,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教育方针和目标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中逐渐弱化,“升学率”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教育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智育的提高和培养,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人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体育课、品德课被弱化或淡化。学生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像进了战场,一路冲锋陷阵,学生“为教而学”,教师“为教而教”。这种教育现状带来如下弊端:①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②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一方面少数学生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③引起非重点班的学生和一部分学习差等生通过暴力行为来释放或缓解内心因受到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而产生的强烈被剥夺感和被遗弃感。

2.学校管理不善,对暴力事件的处理方式简单化

通过调查发现,校园暴力的问题在非重点学校、职业高中、中专等学校尤为严重,这与非重点学校对学生管理不严,学生纪律涣散,教学秩序混乱有关。①有不少学校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而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 “以罚代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部分学生对他人也变得粗暴起来,也有的学生用破坏公物或同学的东西来报复学校和老师,从而上演了一幕幕学生暴力事件。②有些学校对于所发生的暴力事件不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而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掩盖,以求息事宁人,这无疑纵容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③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事件简单地求助于行政处分,滥用“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将矛盾推向社会,促使本应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成为社会上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三)来自教育主体的原因

1.学生方面

当代青少年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蛋白摄入量增多,加上图书、期刊、电影、电视等传媒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出现了早熟、生长加速现象,这在女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有时还会有超常的性心理体验,加上好奇心强, 自控力差,反抗权威意识浓烈,缺乏独立评价能力,极易受外界渲染的恐怖、暴力、艳情等“另类”文化的诱使而激发冲动,并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教师方面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不同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冲击造成某些教职工道德防线的崩溃、法律观念的退化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少数教师对学生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传统的师道尊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管教,个别素质低下的教师甚至以打骂讽刺、挖苦或形形色色的体罚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健康的心态。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并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增加引发校园暴力的可能。

(四)来自家庭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

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才。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决。在溺爱型、放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心态,在学校或班集体中不愿意服从别人,喜欢发号施令,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不服输的心理让彼此互不谦让,最终导致矛盾的激化。一般来说,孩子在最初的几年中应学习和培养对人的信任感、依恋感和同情心,学会分辨对与错,并认识到有害行为带来的恶果。可惜,许多孩子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学得这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且当孩子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家长还往往错误地暗示和引导孩子去攻击或还击他人。

2.家庭关系的异化

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父母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造成孩子厌贫心理和仇富心态,导致他们从小心理的畸形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在幼小心灵中便充斥暴力思想,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到了中学或大学阶段,自觉四肢发达,孔武有力,一旦个人欲望膨胀,便对他人施暴以求自我心理的平衡。

(五)来自社会的原因

1.社会对公平的炒作过头,极大误导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参与

因为国家长期实行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导致财政政策中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政府主导型办学模式中存在的教育制度性障碍使得我国教育发展突出地存在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差距及重点校与一般校的差距。与此同时,在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渗透和媒体的大肆炒作下,人们往往离开经济均衡发展水平和社会分配公平等实现程度,去谈全面实现教育公平,这导致人们对教育的评判标准无限度提高,对教育的参与畸形发展,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压抑的紧张氛围里,年少气盛又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容易因冲动引发暴力行为。

2.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虚拟世界的诱惑

当今社会,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形成一种效应场。在暴力文化氛围中,一些青少年会通过与暴力文化经常性的互动感应,严重影响其对信息的选择与加工,强化角色扮演意识,逐步形成暴力犯罪心理倾向。而且与以往不同,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于二重世界之中:由物质构成的真实世界和由大众传媒构造的虚拟世界,尤其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约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道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道德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泛滥,道德情感日渐冷漠,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不断削弱,网络不道德行为日益严重等诱发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只要条件适宜,就必然会把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而且暴力犯罪行为更具隐蔽性、突发性、难控性。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

(一) 校园暴力的社会预防

这里所说的社会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包括非政府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社会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的直接外因、社会对校园暴力的防治应担起应负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力度,会同公安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切实解决青少年帮派问题,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使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功能互补,形成防治校园暴力的合力。

2.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预警监测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督导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快预防青少年犯罪长效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的关心重视,提高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水平。

3.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加速进行。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对教学设备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力求不同素质学生的合理分配,尽量减少因学校设施、教师水平、学生素质较差的“第三世界”学校的数量,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特别是重视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学生的社会保障,从源头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4.坚持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娱乐场所,抑制暴力文化传播,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增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多建一些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使其有释放充沛能量的地方,减少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场所的可能性。

5.社会公益团体如妇联共青团或其他社区团体应帮助破碎家庭孩子,帮助问题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矫正其不良行为,端正其不良心理等。

6.社会还应加强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政府决策和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指导以及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建立因校园暴力而受损害的家庭的法律救济。

(二)校园暴力的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阵地,自然是制约犯罪的重要防线。为了把校园暴力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1.学校必须转变智育为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应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和标准化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将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以生命价值、女生生理心理和防止暴力教育为重点,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还应充分依靠当地党政和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让学生自觉远离暴力。

3.关注教师心理,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合理,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5.加强学校管理,抓好校园安全稳定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建立检讨奖惩制度;关注学生交友情况,开展帮教活动,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健全校园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学校保卫组织,主动保持与警方的联系。

6.学校要通过家长定期联系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加强与社区、与工青妇等组织的联系,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网络。

7.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即使少数行为不端正的学生,也会自惭形秽。

8.通过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分散学生注意力,规范学生行为,宣泄学生压力,疏导学生精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提高思想水平,净化灵魂,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 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

家庭功能的健全发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先导。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应做好以下工作:(1)父母应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做孩子的表率,以免对子女产生消极影响。(2)父母应以科学、文明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塑造子女,既不能一味迁就、过分溺爱,也不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更不能打骂相加,实施家庭暴力。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培养其健康的心性。(3)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其有一个民主、健康、安全、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4)父母要规范子女的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观察、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遏制其继续发展。(5)父母还应该培养子女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使子女培养起高尚的情操,精力得到合理的释放。这些积极的爱好能强化子女的成就感和自尊心,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从而消除暴力隐患。(6)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导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王清平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预防措施成因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