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
2009年,天津市作为新课程实验区将举行“新高考“。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本着“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编制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着力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精神,明确了天津市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也作出了适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考卷结构及形式变化
(一)试卷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
2009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继续采用客观选择和主观简答两种结构形式,设题总量依然保持为25道试题(包括写作题)。从两卷的设题和赋分看,十分明显地压缩了第I卷客观选择题量,增加了第II卷主观简答题量:客观选择题由2008年的14个题缩减为11个题,赋分由原来的42分缩减为33分;主观简答题则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4个,赋分由108分增加到117分(包括写作60分)。试卷结构的调整不仅使赋分比例发生变化,而且第II卷的题型也将变得形式多样、角度多元。除了保留填空、翻译、多选、表述、写作等基本题型外,还会增加单项选择,而古文断句将从古文翻译中分出“一杯羹”,形成了对文言文阅读多角度的考查。
(二)首次将“探究能力”列入天津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范围。
《考试大纲》在“能力要求”中新增了“探究”一项,并解释说:“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在“考试内容”的能力陈述中,“探究能力”集中表现在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两个类别的阅读之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能力”细化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能力”细化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实用类文本还是文学类文本,强调的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突出的是有“我”有“思”的解读。应该说,这种考查,是对语文教学中新课程价值观的重大提升,契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是《考试大纲》在考查要求上最大的亮点。
(三)崭新的文体类别标准重新构筑了文体考查体系。
传统考试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贯通阅读与写作,《考试大纲》坚持以课程标准的文本类别统领阅读和写作,以“议论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别作为阅读和写作的考查范围。这种分类,对应了高中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三种能力目标。
《考试大纲》将实用类文本列为考试内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与生活特征。长期以来,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困扰着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考试大纲》提出的实用类文本考查的要求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考查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切合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工具性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语文的学科属性。
(四)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以及文学鉴赏将会呈现出新的变化。
文言文阅读将以断句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此项考查仿用高考语文北京卷的考法,在能力上突出了综合性:既要有整体把握大意的能力,又需积累一定的文言句式、文言虚词,更检测了平时通过诵读而形成的语感。此外,天津卷在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上,坚持将史传文学作品与先秦诸子作品兼顾。近年来高考语文天津卷所推出的《庄子》、《吕氏春秋》、《墨子》等阅读材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试卷中的亮点。2009年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将很有可能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先秦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以及“前四史”等材料上,特别是那些叙议结合、浅显易懂的先秦诸子散文上。
古诗鉴赏将会出现多角度综合考查的情况。在选材上,仍将选取较为典型且典故相对较少的作品。在命题上,会继续从词句的品读、意象意境的把握、形象思想的理解、表达技巧的鉴赏、诗论的判断与鉴赏等角度进行设计。在题型上,至少有三种样式:一是沿用以往的简答题形式,分别就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设置2~3个题目;二是采取选择题与简答题相结合的方式;三是选择题材相近或相同的两首诗,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与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形式在近五年的天津卷上是一种尚未尝试过的考查形式,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考试大纲》将文学类阅读文本由2007年的散文和小说两种扩大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而且把小说排在第一位。这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诗歌鉴赏在古诗文中已经考过,没有重复出题的必要。而戏剧文本出题的可能性也很小,原因是阅读戏剧文本起码得提供完整的一场,否则,读者很难把握剧情和了解人物性格。可是完整提供戏剧文本,试卷字数是不容许的。因此,与散文的重抒情和重意境创造相比,小说有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主题开放、灵活、立体、多义等特点,更便于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正因为这样,2008年作为新课程实验区的江苏、广东、宁夏、海南等省、自治区的高考均引入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对此,天津考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五)依然高度重视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保持了以往的能力考查点,多数仍保留在客观选择题当中。根据高考试题命制的原则和规律,新课程高考在命题的内容和考查点设置方面会与2008年有许多相似之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病句仍会成为语言知识题的考查重点,文学常识、名篇名句默写作为“保留节目”也将呈现在2009年的试卷中。语言知识考查的总趋势是保持稳定,但一些细微的变化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字音、字形可能会变二为一进行综合性的考查;二是文学常识将会以两种命题形式出现:或单项选择,或填充表述;三是背诵默写明确了31篇(首)的范围,加强日常性的诵读。
语言文字运用的立足点在于“运用”,因此这块“试验田”仍将焕发鲜活的生命力,着意于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特点,在题型上将会出现许多新的样式。《考试大纲》的“修辞方法“一节增加了“反复”,“语言表达“在“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这有可能成为命制语言测试题的热门角度。
(六)对写作文体的要求可能会成为评分严格而明确的限制。
从写作的命题形式上看,标题、话题、材料(包括图表、漫画)三种题型都有可能登台亮相。天津市连续四年采用标题写作的方式很有可能被改写。2008年全国18套试题中有8个写作题采用了“材料”命题方式,《考试说明》的示例收入了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的材料作文题,这提示着考生不能株守一种命题形式。
从命题内容与角度看,新课程高考写作题还会立足于个体的生命与发展,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又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因此,写作命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对自然的感悟,应该成为写作立意的重中之重。从命题的出发点与切入点来看,为了避免学生写大而空的文章,命题者会加强对个体体验和个体生活感受等内容的关注,让学生能从理性认知与感性领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言。
二、备考建议
鉴于上述从六个方面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下面五个角度进行2009年的备考。
(一)语言知识的加热。
从技术上讲,“语言知识六要点”即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标点、文学常识,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全面复习,重点突破。字音、字形、词语的复习,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整理,将平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作为着力点。语病、标点的复习重在归类,音形、词语的复习重在理解,文学常识要立足于课内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的作家作品。
2.立足提升素质,从基础做起。要认真读书,读典范文章,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注意感知、记忆优美的文句,为高考储蓄充足的语言材料。
3.整理笔记,做“病历卡”。学会从试题中寻找规律,学会整理复习提纲。基础题设题点多、考查方法多、疑难点多、题量大,做足量的练习很有必要。当然,不仅要强调练习的数量,更要强调练习的目的和质量。
(二)语言表达的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要培养开放思维,树立四种意识:一是目的意识,就是仔细审题,明确目的和要求。二是话题意识。高考语言表达题是要有一定的中心的,这个中心就是话题。强调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三是语境意识。运用语言总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境更多的是起限制作用。学会在限制中发挥语言表达的思维水平。四是表达意识,也就是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整体效果的把握。
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易于变化与创新。在备考中,要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从不同的命题角度细致地演练。同时还要对题干与要求严格审读,明确命题者考查的侧重点。
(三)探究能力的强化。
“探究”是首次写入《考试大纲》的,是对考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全新的命题样式、多样化的答案、较高的分值是其显著的特点。
探究类题目的解答绝不能抛开文本另起炉灶、盲目发挥,要根据题目要求,沿着文本的思想与精神进行合情合理的生发。《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第41题就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这道题的提示十分重要:“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其实,只要紧扣“提示”、紧扣文本答出“如何”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抉择的充分理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解答,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
要学会从思想的深度与文本创作的角度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这要求考生既要培养新课程要求的专题阅读能力,又要把握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与社会性,学会追根溯源、依果推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事物的发展方向。要在训练中总结、在总结中拓展,使自己的整体阅读能力有更新的突破,从而使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建议考生浏览一下最近两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省、自治区高考试卷中的探究性试题,熟悉并思考这类题的设题角度、解题方式和答案要点,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强化训练,总结提升。
(四)阅读能力的提高。
1.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三个步骤”、“五种方法”。
现代文阅读要树立文体意识、整体阅读意识以及规范答题意识。在训练中,要掌握解答常见题型的一般思路。具体地讲,有“三个步骤”、“五种方法”。
三个步骤:观其大略,即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剔肉存骨,即理清思路,提取主干,把握精髓。定点扫描,即按题读文,搜寻信息,对照筛选,探究答案。
五种方法:紧扣语境。时刻不忘语境依据,答案在文中,思路在文中。紧扣主旨。学会把握文章的主旨,正确的理解源于对主旨的准确把握,绝不能做出有悖于主旨的理解。同义转换。有些试题从转换中拟制答案选项,要注意遵循换词不换义的逻辑规律。分条采分。从纵向角度分清条目,从横向角度分出要点,按条表述,以条获取得分点。关注因果。注意推断的合理性、科学性。
2.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尤其是文言句子翻译,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实虚词语,二是特殊句式。
抓住实虚词语:在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的得分点,这几个得分点多数是句子中的几个关键性的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翻译时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就能做到“信”,就能抓住得分点。复习时要立足于新教科书中的文言实虚词,熟悉其意义和用法,不断积累,反复强化。
抓住特殊句式:要能够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和固定用法,翻译时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标准,做到意通言顺,从而实现“达”的目标。通达顺畅也是得分的关键。
文言翻译包括文言断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考查题,它以对实词、虚词、句式的正确理解为前提,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为保证,因此,准确的语言转换是文言文翻译题解答的关键。
(五)写作训练的提醒。
写作备考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素材的收集。要多接触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2.认真解读《考试说明》中关于基础等级与发展的有关要求,夯实写作基础。首先要熟悉各种基本要求的深刻含义;其次,要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一定要增强文体意识,明确自己最擅长文体的构思技巧、切入技巧等。
3.要注意个性创新与发展等级的灵活运用。作文内容要有新意,要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新鲜见解。复习备考中要做一些多角度立意训练,学会独辟蹊径,反弹琵琶、推陈出新。要根据所选文体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切忌盲目套用“诊断报告”“辩论词”“舞台剧本”等新奇样式。一定要牢记,创新是在确保基础等级合格后的创新,并非盲目的个性张扬。
4.要不断总结积极有效的应考策略。如,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基本功训练,要分项训练、分点突破、提高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倡导好的文风,倡导写真性格真感悟,杜绝以浮夸言词来掩盖思想贫乏的不良之风。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2009年的语文高考,注重的是语文素养,考查的是语文能力,只要依“纲”而训,按“考”而练,就一定能够获得2009年高考的成功。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