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生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关键产业,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意义十分重大。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体现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区域竞争力整体跃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文化产业化是陕西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共陕西省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包含“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三方面的深刻内涵。其中“文化强”建设目标,既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和繁荣陕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也必将为实现“经济强”和“科教强”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要真正把陕西建设成为文化强省,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将文化产业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的一系列活动”。总体看,文化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最通俗地讲,文化产业化就是通过市场运作,用文化资源来赚钱,再用赚得的钱来保护和发展文化,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子行业,具有较明显的道德教化功能乃至意识形态特征,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但是,这并不成为否定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的障碍。只要方向引导正确、机制设计合理、市场运作得当、监督管理有力、配套政策到位,就能够有效配置文化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放眼世界,文化产业化早已成为全球性发展潮流。通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推动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影视产品的出口值已超过航天工业产值,日本娱乐业的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英国创意产业超过了钢铁工业所获取的利润。而回顾总结陕西的文化产业化进程,总体上管理体制仍属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型,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文化产业链较短,大多数文化企业实力弱小、分散经营、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价值转换的创新思维和知名文化产品品牌,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当前,应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文化产业,实施规模经营和品牌战略,不断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实力。
从国际经验和国内一些地区的实践来看,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国有资本之外的其他社会资本出于体现自身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增加企业或个人知名度等目的,也具有对图书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公益性文化行业进行投资的内在动力。陕西应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对中小型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嫁接改造,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市场格局。
(二)陕西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优势。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陕西在这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众所周知,陕西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拥有以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大雁塔、碑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而且有以延安革命圣地、西安事变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以秦腔、农民画、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法门寺、楼观台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黄陵祭典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西部影视、陕西作家群、长安画派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品牌,以及以华山、壶口瀑布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文化品牌等等。其种类之多、层次之高、价值之大、积淀之深,在全国各省区中无以伦比。
同时,陕西还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另一个容易被人忽略但十分巨大的优势。进入21世纪后,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文化产业将越来越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加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主要生产精神性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具有高文化含量和知识密集型的显著特征,人才因素至为关键。陕西作为一个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各类研究机构云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方面人才较为充足,这为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游戏等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文化资源大省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强省,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观念、机制、环境、管理、人才、资金等一系列约束条件的限制。反之,即使文化资源相对不足,但如果市场意识强烈,善于挖掘和借用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区域内外各类文化资源,同样有可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城市历史很短、并没有形成太多文化积淀的深圳,却通过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旅游收入总量超过了陕西全省之和。尽管陕西具有先天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努力已取得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成绩,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仅为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更低,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在新的形势下,陕西应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快现有文化资源与人才、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结合步伐,积蓄和发挥后发优势,切实把文化产业做出特色、提升层次,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从中、短期来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方针。消费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花在精神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将日益增多。同时,当一种文化产品或服务普遍为社会所接受,就能够把某种非基本需求转化为稳定的基本需求,促进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于新技术、成本低、性价比较高的文化消费越是受到追捧,需求量反而会不降反升,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中,其文化产业不仅没有衰退,而且还以较大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对外文化出口更是连破纪录。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剧的背景下,陕西应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在扩大社会需求、提升消费层次、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税收贡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从长期来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提升陕西在区域竞争中软实力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陕西经济结构“重型化”、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附加值低、环境和资源代价大的问题,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增长效益的改善。文化产业作为一般不会破坏自然资源或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环保产业,作为与高新技术紧密相连的新经济骨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完全有望在未来成为支撑陕西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的新亮点,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陕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高质量、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运作,产生巨大传播能力,能够有效扩大地域影响力,提升陕西的文化品位、文化含量、文化积淀,增强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省市相比,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尚处在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有诸多问题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投融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文化产业属于高投入产业,一些项目靠单个企业是无法完成的,政府投入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对非营利性的领域尤其如此。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等对文化艺术团体给予资助;国内许多省市也相继建立了专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金,如北京市一年就有5亿元扶持基金专门投向文化创意产业。而陕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许多方面的建设都急需资金。受制于此,使得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比较有限。
二是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从间接融资看,由于文化企业大多具有固定资产较少、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在担保、评估等中介服务体系不发达的情况下,争取银行信贷支持过程中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加之陕西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机制灵活的法人金融机构,在针对文化产业特点主动开展融资产品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导致实际融资规模较小。截至2008年末,陕西金融机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项下的信贷余额仅为19.82亿元,仅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0.33%。从直接融资看,纵观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把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是一条基本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吸收全球投资并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深圳等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也有多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而目前陕西仅有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文化企业通过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还属空白。
三是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不畅。西方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调动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如日本几乎所有一流大型企业都以各种不同形式支持和参与文化活动,将其视为改善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如著名的“NEC中日围棋擂台赛”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民间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也很高,如北京近两年已涌现出古家具博物馆、紫檀博物馆等一批私人博物馆。而目前陕西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仍相对单一,激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还较少,市场化的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文化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力量参与较少,与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很不适应。
四是因准入政策等原因导致利用外资困难。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在一些领域的行业准入方面还有一定限制。2005年,文化部等5部委出台《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对外商投资文化产业的领域提出了明确的禁止性和限制性范围。受政策影响,加之陕西地处内陆,在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条件制约和现实困难。
五是内源性融资不足。在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资金一般在50%左右,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更高达70%以上。陕西文化产业结构中中小企业比重大、技术含量低、产业意识不强,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于体制老化、改革缓慢,长期背负人员、资金的沉重包袱,一些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内源融资占比较低,导致企业日常资金紧张,发展后劲不足。
三、改善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行业,着力解决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陕西金融业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各种渠道聚合资金,有效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为落实和深化文化强省战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切实增强金融业服务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金融机构应积极挖掘文化体制改革中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主动深入文化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以长远眼光培育陕西文化产业市场。认真贯彻《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把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放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紧密结合陕西实际,重点加大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陕西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扩张,不断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实力。
(二)加快开发面向文化企业的多层次信货创新产品。过去,银行业的放贷对象主要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传统放贷对象利润空间日渐萎缩之际,规模化发展的文化产业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突破的重要契机,加快开发面向文化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已成当务之急。2007年招商银行以《集结号》影片版权质押、票房收益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融资5000万元,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等,为陕西银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实践表明,与制造业等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商机。同时,商业银行应在强化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借鉴北京、深圳等地做法,争取与有关部门签署支持陕西文化企业发展的合作协议,由政府有关部门为这些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有效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大力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为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重要的文化产业基础服务设施、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具有精粹色彩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产业,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文化产业基金”、“文化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少量引导性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型企业,积极参与陕西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并争取形成文化品牌。树立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放宽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股份制改造、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
在陕西自身努力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对陕西文化资源开发的鼎力支持。许多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陕西的宝贵资源,更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陕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国家扶持力度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紧迫的背景下,国家应抓住时机、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包括陕西在内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在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质量的同时,提升国民消费层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中介机构。积极推动建立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机构,有效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担保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等问题。建立健全陕西文化产业贷款担保工作机制,为企业顺利融资和银行降低贷款风险提供可能。成立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专门从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为银行信贷、无形资产入股、转让等提供专业咨询;(下转第65页)(上接第52页)积极发挥无形资本的融资功能。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加强“银企联合”和“银文联合”,加快各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
(五)充分发挥产权交易所在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服务功能
加强融资平台的基础建设,定期组织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使项目寻找投资伙伴的范围更大、区域更广、品位更高,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在现有的产权交易所内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专业部门,为知识产权拍卖、信息发布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为文化企业充分利用手中的无形资本进行融资创造条件。加快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努力提升陕西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实力。
(六)选择重点文化企业进行上市培训和直接融资
选择重点文化企业进行上市培训,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上市融资服务,培育和支持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进行融资。近年来,辽宁出版集团成为中国出版界上市“第一股”、华视传媒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户外传媒公司、中影集团成功发行5亿元企业债券投资用于建设国家电影数字制造基地工程等成功范例,都为陕西文化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有益借鉴。
(七)建立外资投资导向目录以鼓励外商直接投资
根据国家有关文化产业领域利用外资政策和《陕西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建立外商投资陕西文化产业导向目录,定期或者不定期向社会公布,鼓励外资在国家不明确禁止的领域,投资兴办文化企业,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吸引外资力度。积极探索、拓展利用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努力与世界跨国文化集团开展多种合作,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大力发展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利用境外合作者的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生产制作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国际营销,为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