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民 黄昌刚
体验教育,顾名思义是体验中有教育,是体验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在把人们的认知行为统一逐步建构道德情感、道德良知、道德发现,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不断实现自我教育。
一、重视体验过程
体验教育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为主要内容,寓德育于体验之中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换,成为重视体验过程的前提。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体验教育需要我们更加进一步解放思想,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开阔视野,拓宽与孩子们生活实际与未来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的体验渠道,拓展体验途径,摒弃成人化和模式化,激发他们的情趣,人人参与体验,有所得与所获。
2. 实现辅导员角色转换。现代教育理念揭示出角色转换原理,辅导员也应实现从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向组织者、帮助者转换;从师生关系的尊贵者、训导者向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转换;从课外和校外教育的工作者向服务者、协调者、参与者转换。
3. 注重合作与探究中体验。“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体验教育。即在体验活动中,不仅仅是得到了多少体验,感受到了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怎样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发展”倡导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对体验过程俱有实践性、感悟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计划或方案——异质分组(小组)——实践感悟——交流体验——反馈反思的动态、开放,多元的合作体验与探究体验环节中做到“六个人”的“七个自我”,即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觉,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这个过程必然是合作体验与探究体验的过程,所以有待于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
二、促进“三维”和谐发展
态度、情感、价值观是体验教育着力培养与开发的三个维度。虽然它们属于非智力范畴,但却影响少年儿童终生的道德品质,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1. 态度。我们要在创设与开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题材广泛的体验活动中,以兴趣吸引,在参与中激励,以积极的体验建构积极的态度,利于将冷漠、懒惰、利己等消极态度,转变为关注、参与、奉献的积极态度。在积极与消极的碰撞中,不断端正态度,进而采取正确行动,夯实道德基础。
2. 情感。设计策划与开发体验教育活动,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利于在情感交流中逐步升华一种认识,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道德观的良好情感导向,以达到预定情感体验。事实上,体验过程中,除会出现预想的体验情感外,也会出现片面、偏激的消极心理反应,均属正常。
3. 价值观。这里专指体验活动过程中,少年儿童对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质的发现、发掘和发展。也就是如何正视自己,开发积极因素,沿着正确轨道向健康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三、注重与时俱进
体验教育要与时俱进,势必要以践行德育为本。德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证明;“少年儿童只有以主体身份参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逐步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入脑入心,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把社会的需要变为自己的需要,才能成长为热爱社会,对社会有益的公民。”践行德育为本要与时俱进,寓德育原理和德育目标于体验教育之中。
1. 晓之以理。即在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诸项体验活动中,辅导员应发挥主导作用,适时为学生观念与道德概念的实质和意义,明理与感悟相结合,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真心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动之以情。就是在体验过程中以情感的感染性,情境性和移情性等基本特点,以情动情,以境入情,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道德情绪、优良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持之以恒。是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少年儿童的道德动机,形成道德信念,培养道德理想,从而使他们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知难而进,克服障碍,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基础。
4. 导之以行。以前三项原则和目标为落脚点,就是把体验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行为上,养成相应的良好行为方式的行为习惯,直至形成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明理、入情、守恒、践行,既建构了体系重要环节,成为体验教育的核心部分,又相辅相成,更加明确了体验教育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