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与研究

2009-03-27 04:33
管理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征对策

李 兵

摘要: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球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 特征 对策

一、文化产业及其特征

文化产业是伴随全球范围内工业化和现代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集中代表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球性的新兴产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产业门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统称,它既包括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文化产业活动,也包括满足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领域的文化产业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这是区别于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一个本质特征。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可以用它文化内涵中的精神属性或精神要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非文化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却没有这种属性。

其次,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文化与经济结合才能形成文化产业,其自身及其文化产品也就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即什么性质的文化产业,就生产出与之结合的具有那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

再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导向性。文化产业既然是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的统一体,那它自身必然要通过其产品宣传该产业赞同和支持的那种与之结合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性,体现出该产业及其产品所具有的政治取向,思想意识,立场观点等。

第四,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文化产业所生产出的高品位的娱乐文化消费,可以释放人们工作中的紧张和劳累,调整和愉悦疲惫的身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以便让人们轻松愉快,更好地投身到明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未来,这些就是文化产业具有的娱乐性。

最后,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文化产业及其产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必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文化产业及其产品最大和最终的市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实中我们却无可奈何地扮演着文化产品的小国角色,其中的问题和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文化产业先天不足,基础薄弱,导致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其原因从观念上说,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认识不足,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和政治属性而忽视或不讲其经济效益,忽视其产业性质。这种对文化产业价值标准评判的非全面性和非科学性,导致了对文化市场存在诸多准入障碍,从投融资上割断了文化产业从社会上吸引资本的渠道,加剧了资本要素在文化产业中的稀缺程度。

第二,从管理体制上说,文化资源配置低下,文化产业的物资、资金和文化资源仍处于计划配置状态。具体表现为,在项目管理上,包括文化咨询、项目评估、项目决策、资金运作、成果验收等,主要由少数政府决策者依据行政指令而不是市场信息来决策,高层决策者一言既出,即使不符合市场规律,下面也是层层照办,必然造成投资小、效益低、效果差、门槛高、文化生产力难以释放。

第三,从微观上说,文化产业生产主体单一,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缺乏参与主体,尤其是优秀的文化贸易公司。开展文化产业和贸易的主体是优秀的企业以及他们打造的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而它们走向市场尤其是世界市场不能主要依靠国内政策的保护,必须形成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的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目前最缺乏的,并不是高水平的演出队伍或产品,而是优秀的文化贸易公司。

第四,文化产业政策的缺位,进而直接影响到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一个文化贸易出口大国需要有一整套经常调整的、重在促进本国文化贸易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文化贸易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商品结构、区位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等,由于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因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对外文化贸易的开展相对缓慢,因此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不能及时到位。

第五,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的瓶颈问题严重。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联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文化贸易起步晚,从而造成我国在这方面的“文化”人才奇缺,尤其是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稀缺。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要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例如,过去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确实困难。 在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要走出绝对对立的误区,坚持两者结合。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不仅社会影响好,而且群众乐意消费。

第二,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建立文化单位注册登记制度,合理划分文化单位的类型与功能,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公益性单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竞争性单位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弱质文化产业的现状,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

第四,健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国家在政策上要予以大力倾斜,通过各种手段与渠道鼓励投资者发展文化产业,掀起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潮。要重视科技的运用,高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引进要从投资、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诸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也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更是文化贸易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从事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贸易的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与相当的专业素养。在国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中国文化贸易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与文化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又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与贸易人才,就显得尤为紧迫。◆

参考文献:

[1]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A],2001-2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0-26页

[2]陈家勤主编:.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0-99页

[3]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J],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4]金元浦:跨世纪的文化变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5-110页

[5]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6-220页.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08021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ZRB01493), 山东社科规划项目(07DJGZ05) 和山东软科学项目 (2008RKB269)。

作者简介:李兵,山东经济学院国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文化贸易。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如何表达“特征”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抓住特征巧观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