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蕊
陈睿3岁,去邻居家玩。邻居的新大彩电,引起了陈睿的好奇,他两只小手左右开弓,拼命揿电视机的按钮,噼噼啪啪,电视机一闪一暗,邻居心痛难忍,又不好意思发作,两眼直瞅陈睿妈妈。妈妈压根不觉得这是一桩事儿,只挡了挡陈睿的手。陈睿正在兴头,扭了扭身体,再次乱揿电视机的按钮。从此,邻居再不跟陈家来往。
陈睿4岁,参加妈妈大学同学聚会。众目睽睽下,陈睿骑上餐厅火车椅高高的椅背,敲打双脚,大声叫嚷“得儿,骑马”。妈妈只当儿子是调皮的小可爱,不知道同学们暗中朝她哼鼻子。
去姑姑家,端上一盆陈睿爱吃的清炒虾仁,陈睿手脚并用爬上餐桌,把一盘虾仁捧到自己面前,拿着汤勺一勺勺地送入嘴巴,旁若无人。妈妈眼开眼闭。
陈睿的妈妈爸爸经常为了陈睿吵架。妈妈说,陈睿还小,没必要对孩子限制那么多,那么凶。爸爸说,孩子不做规矩怎么行?最终爸爸吵不过妈妈。
陈睿17岁,把上学的自行车卖了,换来的钱拿来请同学吃西餐。陈睿每门功课都不及格,他需要在同学面前挽回面子。妈妈开始担心了。
陈睿19岁时,跟叔伯大姨一起去饭店吃年夜饭,吃到上点心了也不见陈睿的身影,原来他已经跟饭店门口的迎宾小姐谈起了恋爱。这年,陈睿从职校退了学。有一天,陈睿半夜把美容院推销化妆品的女孩带回家,是妈妈把女孩轰出家门。妈妈真的发愁了。
22岁,赋闲在家的陈睿跟父亲打架,就因为父亲要看电视上的股票行情,他要看足球赛。这时候,妈妈已经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了。
一些年轻父母认为,给孩子做规矩,就是限制孩子的行为,说不定会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现在是啥年月了,做规矩的教育观点,老派落后了。
这是一种误解。
立规矩并不是为了束缚孩子的行动
举一个例子,这好比行人过桥。当桥上安有栏杆的时候,我们非但不觉得行动受到限制,反而会产生安全感,行走自如;反之,我们过一座没有护栏的桥,多半会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明白了行动的界线和规则,他就会小心地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界线和规则以内,以获得安全。
父母给孩子规定适当的行为限制,建立一些行为模式和家规,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也能维持父母的公正。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反而会帮助他产生安全感。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行为常常会出格,因为孩子富于冒险,好冲动,渴望独立,不知天高地厚,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引导孩子遵守规矩,了解界线。父母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合宜合适合理的行为举止。不知道行为需要有所规矩的孩子,不一定个个都会成为陈睿,但是,没规没矩的孩子肯定是不会受人欢迎的,最后倒霉的还是孩子的父母,因为孩子行为举止没规矩的后果首先得由父母来承受。陈睿就是一个教训。
孩子满3岁,该让他学会服从规矩,增强自制力,这是父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看了陈睿的故事,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
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和重复你的要求
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动和冲动,服从规矩。你必须耐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的规矩和要求。如果你始终如一地教导孩子,他就会学会遵守规矩,增强内在的自觉性。这些自觉性能使他一生得益。
如果你把立规矩的意图向孩子讲明白,还可能大大缓解孩子的反抗。譬如,“不许在沙发上跳,这是为了必须确保你不会掉下来,弄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