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2009-03-27 06:3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长江蔬菜 2009年13期
关键词:重点蔬菜区域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发展成效

①生产规模稳步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21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0.19亿hm2,总产量6.41亿t。其中,蔬菜(不含西甜瓜)0.17亿hm2,5.65亿t,人均占有量427 kg。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6666.7 hm2,到2007年达到336.7多万hm2,增长504倍。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②供应状况明显改善。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66.7万hm2以上,共计0.11亿hm2,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3.86亿t,占全国的68.4%。

③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部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判定,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7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④国际贸易快速攀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t,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出口额62.1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2倍;贸易顺差61.06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与2000年相比增长2.04倍。我国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4%。

1.2 产业地位

①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 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 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

②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产业。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07我国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9 000万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蔬菜采后服务的劳力约8 000万人。

③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蔬菜净出口逐年增加,在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2002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2.6亿美元、25.6亿美元,分别占农产品贸易顺差的53%,44%,2003年蔬菜贸易顺差为29.8亿美元,超过农产品贸易顺差 4.8亿美元;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蔬菜贸易顺差为37亿美元、44亿美元、53.34亿美元、61.06亿美元,而同期农产品贸易为逆差分别为46.4亿美元、11.4亿美元、6.7亿美元、40.8亿美元。

④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需产业。蔬菜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供应均衡、质量安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主要问题

①生产布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按照适地生产的原则进行科学布局,生产方式、栽培季节和品种结构雷同,上市期集中,经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各地独特的气候和品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菜田排灌设施薄弱、保护地设施简陋、贮藏保鲜设施不足,抗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差,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淡旺季调节能力有限,年际间产量和价格差异较大。特别是近10年,由于城镇建设加快,郊区蔬菜基地严重萎缩,农区蔬菜基地发展较快,而这部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跟不上,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产量的波动导致价格的波动。最近几年,低温、冻害以及干旱、暴风雨造成的蔬菜受灾减产、价格居高不下就是有力的例证。

③生产技术落后。我国蔬菜生产技术创新特别是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不够,新成果入户率和转化率低,栽培管理、贮运保鲜技术水平不高,距标准化、指标化、措施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还相差甚远,蔬菜单产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加强了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监督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无公害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发、推广以及蔬菜产业化进程滞后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标准化生产、产品监测、品牌化销售、质量追溯难度较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这不仅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影响到我国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⑤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产区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蔬菜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蔬菜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数量少,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⑥采后处理和加工落后。据发达国家经验,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可增值40%~60%,精 (深)加工可增值2~3倍。发达国家的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几乎100%,精(深)加工率大多在40%以上,而我国蔬菜商品化处理包装率仅为25%,精(深)加工率不足10%。

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冷链设施匮乏、贮运保鲜技术落后,带来蔬菜商品质量差、运耗大、食用不便等诸多问题。

2 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2.1 市场前景分析

①国内市场前景分析。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6 000多万人,按每天人均消费0.5 kg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1 096万t。二是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同时,高收入家庭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②国际市场前景分析。据FAO统计,进入21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按照此增长幅度计算,年均增加蔬菜消费4 000多万t,到2015年总消费量将达到12.8亿t。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今后还将减产,这为我国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t,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远远高于世界蔬菜出口增长约1倍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蔬菜质量水平的提高,采后处理设施和技术的改进,我国蔬菜生产的气候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蔬菜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 竞争力分析

我国蔬菜产业无论与国内其他种养业相比,还是与其他国家蔬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①国际竞争力分析

a.成本优势。蔬菜生产及加工属于典型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蔬菜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蔬菜价格一般为发达国家的1/10~1/5,成本优势明显。

b.资源优势。我国地域广阔,包含了六大气候带,地形、土壤类型多样,光、热、水等资源丰富,构成了多种农业生态类型,几乎世界上所有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在中国找到其最适宜的生产区域。目前我国蔬菜主要出口东盟10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夏季台风、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季凉爽,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适宜种植蔬菜,成本低、质量好,优势明显。我国对独联体国家出口蔬菜增长较快。这些国家冬春寒冷,持续时间长,蔬菜生产难度大、成本高。而我国“三北”地区相对暖和、光照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华南以及长江上中游地区是天然的温室,适宜发展露地蔬菜,优势更加明显。

我国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已保存3万多份蔬菜种质资源,其中我国原产的近2万份。这为选育新品种和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提供了条件。

c.区位优势。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蔬菜出口集中在日本、韩国、东盟10国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我国与这些国家毗邻,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以保鲜洋葱为例,集装箱从美国西海岸,通过海洋运输,到达日本横滨至少需要21天,从山东安丘到日本横滨仅需7天。

②国内竞争力分析

a.比较优势明显。一般露地蔬菜667 m2纯收入1 000元左右,大棚蔬菜667 m2纯收入5 000元左右,日光温室蔬菜667 m2纯收入8 000元左右,分别是大田作物的2倍、10倍、16倍左右。蔬菜比较效益高,对生产的发展有驱动作用。

b.粮菜协调发展。蔬菜生育期短,既可以与粮食间套作,也可以轮作,互补发展。间套作有利于农业生态建设,轮作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培肥地力,还可以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成本优势,强化各蔬菜重点产区的特色以及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的功能,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以单产、质量、效益为标志的蔬菜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3.2 基本原则

①坚持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即以具有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能力与潜力的产区作为全国蔬菜重点产区。

②坚持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以具有一定生产、市场基础以及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产区作为全国蔬菜重点产区。

③坚持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的原则。即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作为蔬菜重点产区的必备条件。

④坚持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以有利于环境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蔬菜重点产区的首要条件。

⑤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即用有限的资源投入,集中建设蔬菜重点产区核心基地,突出主要品种,突破关键技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效益。

3.3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国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 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

4 确定重点区域的主要依据

蔬菜生产季节性强,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存在生产的季节性和需求的均衡的矛盾。针对蔬菜生产这一特点,以调剂全国市场供应、扩大出口贸易为基本目标,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八大重点区域。其中,调剂国内市场供应的三大功能区包括五个重点区域,出口贸易功能区包括三个重点区域(见表1)。

4.1 地理与气象

目前全国普遍存在春、秋两个蔬菜供应淡季。在我国冬春可以进行露地蔬菜生产的地区,分布在华南以及长江上中游两个区域。其中,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1月平均气温≥10℃,可进行喜温果菜露地生产;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1月平均气温≥4℃,可进行喜凉蔬菜露地生产。夏秋凉爽,7月平均气温≤25℃,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的地区,分布在高原、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考虑到目标市场、运输距离、交通条件、生产规模等因素,确定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为夏秋菜重点产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蔬菜消费量大,而我国运力严重不足、贮运设施和保鲜技术落后,必须走适地生产与设施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解决春、秋淡季蔬菜供需矛盾。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分布在北纬32°~42°地区,北端以节能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可以生产喜温果菜为界,即1月平均气温>-16℃,南端以冬季可以进行喜凉蔬菜露地生产为界。另外,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且相对集中等因素,确定黄淮海与环渤海湾地区为设施蔬菜重点产区。根据有关的研究结果,本规划编制专家组提出了各重点产区主要地理及气象条件见表1。

4.2 产业基础

蔬菜重点产区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市场发育、生态环境、龙头企业等产业基础好,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必须在6 666.7 hm2以上;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播种面积在3 333.3 hm2以上;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以省为单位日光温室和大中棚面积11.3万hm2以上,基地县2 000 hm2以上;蔬菜出口重点区域基地县年出口金额1 000万美元以上。

4.3 发展潜力

目前生产规模小、出口金额少,但气候、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名优特品种,调剂全国市场、扩大出口潜力大。

5 蔬菜重点区域布局

5.1 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东南沿海,北纬26°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4省区,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季节气候温暖,有“天然温室”之称,1月份平均气温≥10℃,可进行喜温蔬菜露地栽培。气候优势明显,生产成本低,但距目标市场远,运费高,年复种指数高,连作障碍严重,台风暴雨频繁。

本重点区域基地县74个(表2),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140多万hm2,产量3 400多万t,调出量1 800多万t,调出比例53%,商品化处理率40%左右。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hm2左右、总产量超过 4 000万t,调出比例达到55%以上,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程度达到80%以上。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三北”、长江流域、港澳地区以及日、韩等国冬淡市场,主栽品种:豆类、瓜类、茄果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上市期:12月至翌年2月。

5.2 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长江上中游,北纬25°~ 32°,包括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6省市,属中亚和北亚热带,冬春季节气候温和,1月份平均气温≥4℃,可进行喜凉蔬菜露地栽培,在低海拔河谷地区也可进行喜温蔬菜露地生产。本重点区域是全国最大的喜凉蔬菜冬春生产基地,气候优势明显,冬闲田面积大,劳力资源充足,生产成本低,但蔬菜品种单一,冬春干旱频繁,抗旱能力较差。

表1 重点区域主要地理及气象条件

本重点区域92个基地县(表3),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153.3万hm2,产量4 700多万t,调出量2 200多万t,调出比例47%,商品化处理率30%左右。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92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0万hm2,产量超过7 000万t,调出比例超过5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程度达到65%以上。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三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冬春淡季市场,主栽品种和上市期:花椰菜、结球甘蓝、莴笋、芹菜、蒜薹等喜凉蔬菜,11月至翌年4月上市;四川攀西地区和云南省元谋县低海拔河谷区发展茄果类、豆类等喜温蔬菜,3~5月上市。

5.3 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北纬32°~44°,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北等7省区,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夏季凉爽,有“北方天然凉棚”之称,7月平均气温≤25℃,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本重点区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但干旱少雨,交通条件差,运距远。

本重点区域基地县88个(表4),2005年蔬菜播种面积80多万hm2,产量3 800多万t,调出2 000多万t,调出率53%,商品化处理率35%左右。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88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3.3万hm2,产量超过6 000万t,调出比例达到6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华南夏秋淡季市场以及东欧、中亚、西亚等国际市场,主栽品种:洋葱、萝卜、胡萝卜、花椰菜、白菜、芹菜、生菜等喜凉蔬菜以及茄果类、豆类、瓜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上市期:7~9月。

表2 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表3 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5.4 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滇中和滇东高原、黔西和黔中南山地高原、黔北地区、渝东南山地、湘西山地、鄂西山地,北纬23°~33°,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5省市,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部分地区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高度800~2 200 m,夏季凉爽,有“南方天然凉棚”之称,7月平均气温≤25℃,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本重点区域气候优势明显,生态环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但伏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多发。

表4 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表5 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本重点区域65个基地县(见表5),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66.7多万hm2,产量2 000多万t,调出量800多万t,调出比例40%,商品化处理率30%左右。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65个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3.3万hm2,产量超过3 500万t,调出比例达到55%,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商品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珠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国夏秋淡季市场,主栽品种:白菜、结球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萝卜、食荚豌豆、芹菜、莴笋等喜凉蔬菜以及茄果类、豆类、瓜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上市期:7~9月。

表6 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5.5 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地处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北纬32°~42°,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8省市。本重点区域光热资源丰富,距大中城市近,运距短,供应及时,产品新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但一次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连作障碍严重。

本重点区域有177个基地县 (见表6),2005年日光温室和大中棚面积96.7万hm2,产量7 800多万t。其中日光温室面积36.7万hm2,产量3 300多万t;大中棚60万hm2,产量4 500多万t。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日光温室和大中棚面积达到146.7万hm2,产量超过1.3亿t。其中日光温室面积53.3万hm2,产量超过5 300万t;大中棚93.3万hm2,产量超过7 700万t。

表7 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③主攻方向。设施类型:辽宁以日光温室为主,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5省市大中棚与日光温室并举,江苏、安徽以大中棚为主;目标市场:“三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冬春淡季市场;主栽品种: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以及芹菜、韭菜等喜凉蔬菜,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和叶菜类等;上市期:日光温室11月至翌年6月,大中棚4月中旬至6月。

5.6 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包括山东、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苏、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等10省区市,2005年蔬菜出口额占全国蔬菜出口额74%。本重点区域114个出口蔬菜基地县(见表7),区位、资金、技术、信息优势明显,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多,但生产经营成本高,加工用原料价位高、数量不足。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10省区市出口量1 050万t,出口额增长1.2倍,蔬菜安全质量达到进口国要求。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稳定亚洲市场,拓展欧洲和北美市场;主要品种:充分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大蒜、生姜、大葱、蘑菇、香菇、芦笋、花椰菜、刀豆、牛蒡、山药等新鲜、速冻蔬菜和特色加工蔬菜。

表8 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表9 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

5.7 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陕西等6省区,2005年出口蔬菜额约占全国蔬菜出口额的15%。31个蔬菜出口基地县(见表8),光照好,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原料质量好,生产成本低,但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资金、技术、信息匮乏。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出口量150万t,出口额增长1.7倍,蔬菜安全质量达到进口国要求。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稳定亚洲市场,拓展欧洲和北美市场;主要品种:发展番茄酱、番茄汁、胡萝卜汁、芦笋罐头和脱水菜等精(深)加工产品出口。

5.8 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①基本情况。本重点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3省区,2005年对独联体出口蔬菜30万t,出口额1.5亿美元。16个出口蔬菜基地县(见表9),区位、技术、信息优势明显,但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产品档次低,贮运设施简陋,检测手段缺乏。

②发展目标。到2015年,出口量达到100万t,出口额增长2.6倍,蔬菜安全质量达到进口国要求。

③主攻方向。目标市场: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市场;主要品种:发展番茄、洋葱、黄瓜、西兰花、结球甘蓝、胡萝卜、甜椒等保鲜蔬菜。

6 推进重点区域布局的工作措施

6.1 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各地要尽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提高5个方面的能力。加强菜田基础设施和保护地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加强菜田耕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设施等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装备,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色诱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冷链设施建设,提高贮运保鲜能力。

6.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蔬菜产业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要提高我国蔬菜科学技术的竞争力,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科技创新。科研与生产要紧密结合,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示范、培训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三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蔬菜知识更新培训工程,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基层蔬菜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

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蔬菜科技开发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一是开发适销对路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开发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并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开发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冷链贮运设备和技术,提高蔬菜的档次和保鲜能力,降低损耗,扩大蔬菜销售半径。四是研制、推广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规模经营,保持我国蔬菜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

6.3 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就是标准化实施过程。只有按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才能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实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要完善标准体系。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等级标准和生产、贮运技术规程相配套,初级产品标准与加工产品标准相配套,种植、加工、销售相衔接,农艺和工艺相协调,既能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则,逐步完善我国蔬菜标准体系。二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各地要因地制宜地解读已经制定的产品标准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培训农民,指导农民切实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和采后处理,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标准化。

建立从田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基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严格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规范农药使用技术,解决加大农药使用剂量和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造成农药超标等问题。无公害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采前自检、安全期采收、产地准出制度,做到不合格不采收,使质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产地环境和基地产品的例行监督和检测,对出现问题的基地要限期整改。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初级产品生产者有农事作业档案,蔬菜制品生产者有原料来源和工艺流程档案,蔬菜运销者有货源和流向档案,并逐步建立无公害蔬菜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追溯制度。

6.4 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

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是现代商品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今后要下大力气推行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彻底改变我国蔬菜产品“统货+散货”的现状。首先要从改良品种着手,推广外观形状好、整齐一致、耐贮运、货架期长的鲜食和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特别是出口专用品种,并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二是加强蔬菜采后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贮运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商品化处理率和处理水平,改善产品外观质量。三是加强蔬菜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研究与推广,促进蔬菜加工业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6.5 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建设一批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区批发、零售市场,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蔬菜生产、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交易拉动和信息引导功能。蔬菜产销服务机构应加强信息搜集和研究,发布蔬菜生产、供求和价格近期状况以及中长期预测、预警,以便为政府和菜农组织蔬菜生产和销售提供决策依据,避免盲目性。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经纪人队伍素质,规范从业行为。

6.6 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扶持壮大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纽带和桥梁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提高我国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要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生产基地、科研单位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引导和培育蔬菜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蔬菜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产业及其业主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7 推进重点区域布局的保障措施

各地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风险防范,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商品化处理、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发展产业化经营,将蔬菜重点区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7.1 增加重点区域的基本建设投资

各地应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支持重点产区菜田基础设施、保护地设施、集约化育苗设施、冷链设施、病虫害测报网络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7.2 实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

在蔬菜重点区域,以市场份额大的品种为主导品种,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主攻方向,对关键技术实施技术补贴。一是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色诱虫板等蔬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二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三是优质高产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四是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生产技术;五是菜田耕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设施等机械操作和自动化控制技术。

7.3 建设覆盖全国的绿色通道网络

蔬菜属于鲜活农产品,不耐运输,且对运费的承受力有限,应在2005年建设的“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加快建成覆盖全国的绿色通道网络,对运输蔬菜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切实降低蔬菜运输成本,确保蔬菜在全国范围内的顺畅、便捷流通,促进蔬菜生产向重点区域集中,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7.4 加强产业风险防范

在蔬菜重点产区,要推广已实施蔬菜政策性保险地区的经验,先将设施生产、集约化育苗和规模种植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全面实施商品蔬菜生产的政策性保险;恢复蔬菜风险调节基金,用于灾后恢复生产,调运蔬菜,稳定价格。

猜你喜欢
重点蔬菜区域
奇怪的蔬菜
分割区域
蔬菜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蔬菜也“疯狂”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