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海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活动成为我们祖先最早从事的生存与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与水环境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危机、面对突出的水环境恶化,我们应该增加理性的思路,由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转向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发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协调、自然与水资源的开发和谐、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最终实现入水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和谐
水、阳光、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乏的自然资源。水是生命之源,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活动成为我们祖先最早从事的生存与生产活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在不断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人们利用水建造了巴拿马运河,缩短了巨大的时空;我们利用水建造了三峡大坝,制服了羁骜不驯的长江,为长江中下游数以千万亩的平原解除了洪涝威胁,每年800亿度的电力为我们提供了清洁而廉价的能源。人们开凿建造大量的水利工程,使得自然环境更加适合于人类生存,然而在改造和利用水的过程中,还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功利性和片面性。水资源与水环境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显得日益突出,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危机、面对突出的水环境恶化,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水的关系,探究当前造成人与水紧张对立局势的原因,重新审视、构造人与水和谐统一的关系,寻求人与水和谐发展的途径。
水资源在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江大河是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承载体,历史的记载与现代版图都在从不同角度重复说明一个真谛:人类依水而生存、因水而发展。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长江、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综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到近代冲突的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水矛盾将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为:
1水资源污染的日益严重
客观分析,我国的河流天然水质相当好,长江黄河被人们誉为母亲河,是母亲用她那深情丰厚的乳汁滋润着中华儿女。然而随着经济、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60年代淘米洗菜的河水正承受着现代人的垃圾倾泻重负。当前治理污染、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地面沉陷海水倒灌
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资源的严重退化,人们又把眼光瞄准了地下水,于是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原来开采几米就能获得的地下水,现在需要开采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才能得到。正是这种超能力、超规模的掠夺,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
3江河断流或退化
由于人为的破坏植被、滥伐森林,以及不合理的开垦荒田,加剧了水土流失。加之河流没有统一管理,缺乏规划,致使上游地区无节制用水,不仅浪费了本以紧张的水资源,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江河上游区的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导致了常年性河流变成了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边成了干枯的河床。以黄河为例,自1987年以来,断流的天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4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水法、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笔者以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纳入经济与法制管理的轨道,尤其是对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缺乏有效的经济与法律制裁,形成违法成本过低,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也不能补偿污染的治理成本。这是每年来不能有效控制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在水资源的使用方面,同样存在水价偏低的问题,淡化了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得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针对上述矛盾与问题,如何构造人与水的和谐发展的环境,成为摆在国家或地区领导者以及水行政主观部门的亟待解决的严峻任务。
笔者以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运用我们祖先“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要解决现状生态危机和人与水的冲突,必须采取以下的对策与措施:
4.1完善统一的管理机制。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想结合的原则,建立建全国家、流域、省、市、县五级水资源管理机构。以“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对江河中下游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用水与污染防治,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使用的体制。以流域为单位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性水资源管理体制,具体实行防洪、减灾、城乡供水以及水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等统一管理。以城市为重点完善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对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能开发、污水处理等涉水业务实行统一管理。
4.2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建立节水型社会。节约是中华民族之美德,节约用水不仅可以减轻供水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制定并完善工、农、商等各行业及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标准,超量用水采用几何级翻倍收费,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节水,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工业方面,按照“以水定发展”的思路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农业方面,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积极引进、培育耐旱作物品种,推广农艺节水措施,杜绝大水漫灌模式。
4.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污水工厂化处理。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28.4亿吨,其中工业占46.85%,城镇占53.15%。一般情况下,城镇供水使用后有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的70%是可以再次循环使用的。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在现有供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镇的可用水量增加50%以上。而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尤其是这些没有被利用的污水,不仅加剧了供水矛盾,而且进一步污染了环境,现在很多城市都建立了污水回收处理管网、工厂。然而,一些中小城市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快速增长,但污水处理还不尽人意。一些工厂虽建有污水处理设备,因运行成本较高,建而不用,偷偷排放。一些地区迫于上面的压力,规划了污水处理方案,同时由于经济的利益,污水处理方案迟迟不见实施。这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和全体国民进一步提高用水意识,加强和完善用水制度,运用经济与法律强化污水处理的措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经过了几千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的洗礼,我们应该增加理性的思路,由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转向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发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协调、自然与水资源的开发和谐、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最终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