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办奥运决策的台前幕后

2009-03-26 05:18
湘潮 2009年12期
关键词:江泽民申奥国际奥委会

钱 江

2008年,气势恢弘、精彩纷呈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无论是横看世界还是纵看历史,北京奥运会都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现代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在中国点燃,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了。

为了实现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政府先后两次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两次经受表决。2001年7月13日,这是一个令全球华人兴奋、激动和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一次公平、公正和历史性的抉择。北京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中国领导人为成功申办奥运会而作出的周密决策和部署,是中国现代史上值得铭记的珍贵记录。

亚运成功,众盼奥运

在自己的国土上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然而,在神州积弱、体育凋敝的年代,这个声音是微弱而无助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力增强,体育运动水平逐渐提高,奥运会成为无边大海中已经露出桅杆、正朝自己驶来的航船。

1974年,邓小平在“文革”中复出,分管体育。在这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他郑重提出,要恢复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在未来举办奥运会的第一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体育事业开始腾飞。1979年2月2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共同通讯社社长杜边孟次,阐述了中国在10年之内举办奥运会的设想。他说“首先要解决台湾的资格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当然我们要成为奥运会的成员,中国正在准备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奥运会4年一次,1988年也许我们可以承担在中国举办奥运会。”

可见,在那个时候,中国要主办奥运会,已经在党的领导集体中酝酿了。

1982年11月,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上,获得了61块金牌,荣登金牌榜榜首,印证了中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巨大飞跃。尽快在中国举办亚运会的设想由此产生,而且北京很快赢得了第11届亚运会的举办权。

中国体育健儿继续前进,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举枪摘金,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邓小平的警卫秘书张宝忠回忆说,邓小平十分关注中国选手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表现,凡有比赛转播,几乎场场不落,“兴之所至还会给体操和跳水选手打打分数”。在电视中看到萨马兰奇将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挂到许海峰胸前,邓小平非常兴奋。他深有感触地对几位领导人讲:“现在看来,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

从这时起,奥运战略在中国体育界逐渐清晰起来。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8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选手以优异成绩稳居第一,巩固了在亚洲体坛的领先地位。

为举办这届亚运会,在北京兴建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规模居亚洲之首。1990年7月3日上午,85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刚刚完工的国家奥体中心。他登上田径场南侧的高架桥,驻足眺望,整个体育中心和远处的亚运村尽收眼底。

邓小平对场馆建设非常满意,在视察中向国家体委负责人问道:“中国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

事实上,中央领导人早已对举办奥运会,未雨绸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规划兴建用于亚运会比赛的奥体中心时,在北京中轴线的北四环路北侧预留了大片空地,用于将来兴建更大更完备的体育场所,用于奥运会比赛。果然,20年后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巨大的“鸟巢”(体育场)等体育设施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就在邓小平视察亚运会比赛场馆3天后的7月6日,国家体委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由何振梁负责起草向中央报告,建议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

中央很快同意了这个报告。

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前,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随行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杨尚昆以中国人民的名义,向萨马兰奇表达了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愿望。萨马兰奇表示十分高兴。

1990年10月7日,在北京亚运会闭幕式上,观众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亚运成功,众盼奥运!”这是中国人的心声。

首次申奥,两票失利

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申请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告。3月1日,国务院批准了申奥报告。3月18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北京奥申委)成立。

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和“给北京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申办的会徽是天坛祈年殿加上奥运五环和“北京2000'字样的图案。

12月4日,北京奥申委派出由张百发、魏纪中和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组成的代表团飞赴瑞士洛桑,向萨马兰奇递交申请书。从此,中国踏上了历时两年半、艰难而富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申奥历程。

1992年4月1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8个城市被确定为2000年奥运会候选城市,按英文字母排列顺序是:北京、柏林、巴西利亚、伊斯坦布尔、曼彻斯特、米兰、悉尼、塔什干。

7月11日,中央领导人听取了申奥汇报,明确表示支持北京申奥。李鹏总理会见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韩国人金云龙时,重申中国政府支持申奥,指出申奥不仅是北京的大事,而且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

1993年3月8日,李鹏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前来北京考察申办条件的奥运评估团全体成员时再次强调,北京的申办不只是1000多万北京人的申办,而是全中国人民的申办,中国政府全力支持。会见后,李鹏破例与奥运评估团全体成员合影。考评团成员埃里克森向李鹏赠送了一支金笔。李鹏开玩笑说:我可没有准备礼品,不敢向评估团送礼,怕影响投票。众人听了都大笑。

经过两年半准备,1993年9月,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李岚清为名誉团长的北京代表团193人前往法国蒙特卡洛,迎接申奥的最后决战。

代表团对蒙特卡洛之行充满了希望。的确,北京有不少有利条件,比如经济和体育设施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奥运满怀期待等等,但主要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悉尼也准备充足。特别是澳大利亚连续申办1992年和1996年奥运会均未成功,这是第三次申办,国际上对共有些同情分。

9月24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在风景如画的蒙特卡洛举行,投票表决2000年第27届奥运会花落谁家。结果,经过前3轮投票,只剩下北京和悉尼两个对手。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有8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投票的情况下,悉尼得45票,北京得43票。当萨马兰奇宣布“悉尼”那一刻,在场的悉尼代表团欢呼雀跃,北京代表团一片沮丧

震惊,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一夜,悲伤笼罩了北京;这一夜,北京刻骨铭心。第二天北京头班地铁车厢门口贴上了白底黑字的小标语“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参与是最重要的

蒙特卡洛的结局让中国人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也正是这个经历,中国人向全世界展示了得而不骄、失而不馁的气度和风范。第一次申奥,中国人经受了失败的考验,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蒙特卡洛失利仅两票,但从总体局势来看,此次申办主要有两个不利因素。从政治大局方面说,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的阴影还没有远去,而苏联和东欧诸多国家又随后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政体易帜,这使西方国家的不少投票者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怀疑。1993年6月10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通过决议案,反对在北京或在中国其它地方举办2000年奥运会,要求国际奥委会美国委员投票反对北京。接着,欧洲议会也通过类似的决议。这就在国际上形成了以美欧为首的反对北京承办奥运的圈子和氛围,对一批国际奥委会成员产生了压力。从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要看到悉尼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体育设施水平要高于当时的北京。

9月26日,中国申奥代表团回到北京时受到隆重欢迎。9月30日,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奥申委成员时,对申奥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第二天,邓小平会见了申奥归来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询问蒙特卡洛的投票情况。他在听完简要介绍后沉默片刻,说:“申办不成,没有关系,总结经验。”略作停顿,邓小平又说:当他得知北京申奥失利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有人捣鬼。邓小平还说:“西方什么允诺都靠不住,这个道理要管好多年,不要轻易相信许诺,没有拿到的就不要信。”

事后得知,在蒙特卡洛投票当天,邓小平本打算观看实况转播。家人担心局势不明朗,就劝说他休息了。第二天早晨邓小平起来,第一句话就问,投票结果怎么样?足见邓小平何等关心申办奥运的结果。

据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郭勤英回忆,得知北京申办未成的消息后,邓小平说:“北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不能说不遗憾,但是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5个国家申办,只能有一个国家当选,落选也不是失败,参与是最重要的。第一次申办就得了43票,宣传了我们国家,已经值得自豪了。”

此次申奥失利后,对于是否申办下一届奥运会,有3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不论申办的结果成败如何都应继续申办,以此表现中国人民的顽强性格。第二种意见认为,国内要办的事情很多,还是暂时不申办,缓一缓再说。还有人持第三种意见,说是先不采取行动,等国际奥委会以后找上门再说。

国际奥委会的许多委员认为北京应该申办2004年奥运会。但有少部分委员认为,中国迟早要举办奥运会,但时机要考虑。1996年和2000年连续两次在欧洲以外的城市举办奥运会之后,国际奥委会可能会选择一个欧洲城市举办2004年奥运会。此外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南非也在考虑申办2004年奥运会。如果南非提出,就会造成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时申办而导致票源分散的局面。

这些意见都向中央决策层作了汇报。1993年10月底,国家体委传达了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一段话:“反正申奥过去了,较量过了,2004年不再说了。团结起来,把经济搞上去。”

此后一段时间,萨马兰奇多次向中国方面询问是否申办2004年奥运会。1995年12月中旬,中央又一次权衡各方面因素,最后确定不申办2004年奥运会。

第二次申奥指向2008

时间过得很快,1997年9月5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06次全会上,雅典以66票对41票胜出罗马,获得2004年奥运会举办权。2004年奥运会举办权尘埃落定后,马上面临的问题是,对2008年奥运会,北京申办还是不申办?

1997年10月13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上海会见应邀前来参加第8届全运会的萨马兰奇一行。萨马兰奇向江泽民再次提出,希望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江泽民表示,中国应该举办奥运会,只是个时机问题,什么时候办由中国奥委会研究。

此前,萨马兰奇在香港对何振梁说:“国际奥委会在我任主席期间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1996年庆祝现代奥运会100周年的奥运会没有给雅典而是给了亚特兰大,另一个是2000年世纪之交时的奥运会没有给北京而是给了悉尼。第一个错误我们已经作了纠正——2004年将在雅典举办奥运会。希望在我的任内能弥补第二个错误。”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的条件正在成熟。与5年前相比,无论是中国还是北京市,财政实力大大增强。1998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7.83万亿元,比5年前增加了1倍多,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在世界上排名第7,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1998年6月10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会议,讨论了北京是否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问题。李岚清、吴邦国、钱其琛等出席会议。朱镕基对申办奥运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会场气氛活跃。

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北京再次申办2008年奥运会。11月25日,北京市即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承办2008年奥运会申请书。11月30日,分管申奥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表示,这次不要说志在必得,因为申办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宣传上要掌握,主要是对外宣传,对内不要搞得很热,申办到手国内再宣传也不迟。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时任主席伍绍祖在洛桑向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报告。这一次,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担任申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淇担任奥申委主席。

2000年2月2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已有包括北京在内的10个城市申报2008年奥运会。北京、伊斯坦布尔、大阪、巴黎和多伦多等5个城市最终进入候选城市名单。按照奥林匹克运动广泛性和普遍性原则,1996年奥运会在美洲举行,2000年奥运会在大洋洲举行,2004年奥运会在欧洲举行。那么,2008年奥运会应在上述三大洲以外的大洲举办,这大大增加了北京的机会。

国际奥委会在遴选申办候选城市时确立了新的约法三章: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允许送礼。

根据上述精神,李岚清严格要求申奥工作要规范、严谨,从实际出发,“既不犯规,又不犯傻”,争取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支持。

江泽民也明确指示奥申委:“不提志在必得,但要努力争取。宁可永远得不到主办权,但决不能行贿。”后来,他又提出要求,即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除了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外,还要力争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节俭的奥运会和廉洁的奥运会。

2000年5月8日,朱镕基在会见外宾时说:“北京市代表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必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中国政府对这次申办十分重视,全力支持,并将从各个方面为北京的申办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的申奥工作由此进入实战阶段。

运筹帷幄,积极支持

2000年9月1日,国际奥委会总部在洛桑宣布,将对获得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资格的5个城市情况进行审查的评估委员会已经组成。

9月9日,江泽民致信萨马兰奇,信中说:“在您最近主持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北京已经成为5个候选城市之一。我和我的同事们完全支持北京申办。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我深信北京市在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将作出非凡的努力,一定能办成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

江泽民还身体力行地积极支持奥申委的工作。2001年2月21日至24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到北京,实地考察北京的申报条件。2月21日下午,江泽民亲切会见评估团一行时,充分表达了中央政府对北京申奥的全力支持,他还希望评估团的朋友们在北京多走走,多看看。

维尔布鲁根团长转达了萨马兰奇对江泽民的特别问候,并重申,北京和其它4个候选城市均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能力,我们愿为你们至今所做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江泽民回答说:“在此,我请你代向萨马兰奇主席转达我对他的问候。作为一个有12.68亿人口的国家的主席,我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一直是很关注的。我本人也是体育爱好者,年轻时常打乒乓球和篮球……现在我每天坚持游泳600米。”

江泽民十分随和地与评估团成员从游泳谈到了排球,谈到了外语学习和奥林匹克精神。他以拉家常的方式与评估团谈了半个多小时。会见后,他热情地邀请评估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的准备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在随后完成的报告中把北京、巴黎、多伦多并列为3个在技术上有能力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的城市,并特别指出:“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分独一无二的遗产。”

评估团离开后,江泽民继续关心和支持申奥。

5月10日至13日,墨西哥《太阳》报业集团董事长拉涅亚应邀来京访问。同期,5月12日至14日,科威特新闻大臣法赫德亲王应邀访华。这两人均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拉涅亚还是国际奥委会执委。两人均是各自所在洲的奥协主席,能够影响一批委员的投票去向。奥申委认为,如能借此良机,进一步做好他们的工作将十分有利,为此提出报告,希望江泽民会见他们。

江泽民很快就同意会见,并且作了寓意深刻的批示“出席人员要尽可能淡化奥运色彩,要懂得深含不露、物极必反的哲理。江泽民,4月30日。”

5月1 1日,江泽民在中南海瀛台接见了拉涅亚一行。江泽民从办报谈到中国文化和中墨交流。拉涅亚也积极回应,从初次访华的印象,谈到北京的巨变和中墨两国的友谊。两人像老友重逢,谈得融洽投机,不知不觉谈了一个半小时。

5月14日,江泽民在中南海瀛台接见了法赫德亲王。交谈中,江泽民重申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还谈到中国与科威特在石油方面的合作。江泽民建议客人到北京各处走一走。虽然这次会见只是礼节性拜会,江泽民在会见中只字未提希望对方支持申奥一事,但作为国家元首的亲切会见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使法赫德亲王感到满意。为了不使舆论产生误会,这次会见没有对外报道。

结果,这两位客人都成为所在大洲支持北京申奥的领军人物,带动了一批国际奥委会委员将票投给北京。

申办成功,举国同庆

“迎评”之后,北京在5个申办城市中已处于明显的领先位置。5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申奥事宜。常委们认为,申奥工作拉票是关键,内宣和外宣一定要以外宣为主。对内宣传主要讲两句话,一是申办形势有利,二是不确定的方面很多,还有什么问题也要讲,不能只讲有利的方面。一旦申奥不成功,必须有个思想准备。越临近投票越要注意这方面的宣传。总的精神是国内宣传要降温,国外工作要加强。

距离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投票定夺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6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接见了中国奥申委主要负责人,听取汇报。常委对最后3周的申奥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江泽民最后做总结说:“我们的态度还是胜不骄、败不馁。万一这次争取不到,我们政治局对北京的建设更要加大支持力度。”

面对6月中旬巴黎和多伦多奥申委主要负责人或因涉嫌洗钱遭传讯,或因出现种族主义“口误”而尴尬,李岚清两次明确指示:“不要去说人家的坏话,我们要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票。对别人犯错误,要保持沉默。”

李岚清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召开关于申奥的最后一次会议,除了讲述此次出征莫斯科的意义,他特别具体地讲了关于最后陈述的问题。李岚清说,陈述不可能感动那些不准备投我们票的人,但如果陈述给委员们一些坏印象,许多本想投你票的人也就不投你了。所以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能有所闪失。

李岚清强调,在最后几天,最好保持沉默。我们已经领先,不要乱说话,人家一直在找茬,我们要集中力量把陈述搞好。各方面都要把好事情做得完美。

李岚清身体力行,在前往莫斯科的飞机上,他还在不断反复研读他本人的英文讲稿,以臻完善。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红日高照,国际奥委会下午表决。第一轮,5个候选城市中大阪只获得6票,出局了。第二轮,北京获得了56票,比第二名多伦多高出34票,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这是一次举国关注的投票,吸引了亿万双眼睛。当莫斯科开始投票的时候,北京的夜幕已经降临。江泽民约请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一起观看电视转播,每人都准备了正装。他们对胜利充满了希望。

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是“北京”的话音刚落,中华大地举国欢腾,中华民族终于盼到期待百年的那一刻。

当晚22时22分,江泽民来到北京世纪坛南端的圣火台前,与前来联欢的大学生、运动员等见面。世纪坛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江泽民向大家问候,共庆北京申奥成功。

这时天安门广场已经有40万群众欢聚,江泽民临时决定,到天安门广场去。他向载歌载舞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登上天安门城楼。他挥动双臂,指挥汇聚拢来的人群放声高唱《歌唱祖国》。

直到午夜,江泽民才返回中南海。

当年邓小平在北京中轴线附近种下的那棵白皮松巍然挺立,它的周边迅速崛起规模宏大的国家奥林匹克中心。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鸟巢”体育馆开幕,举世瞩目。

2008年奥运会,是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体育盛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里程碑,成就了炎黄子孙前所未有的国家自豪感,更托起了中华民族体育大国的百年梦想。

猜你喜欢
江泽民申奥国际奥委会
洛杉矶将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让给巴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与实践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日本出现首起申奥标志侵权案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
柏林要申奥激起一片质疑
江泽民专著赠德国总理习近平举动引关注
奥运串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