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皓
今年5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北京市处理生活垃圾的新思路是“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其中,“增能力”的目标是,到2015年,北京将形成日处理生活垃圾近3万吨的能力,这比现有能力多一倍以上;“调结构”的方向是,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到2015年,焚烧垃圾的比例从现今的2%提高到40%;“促减量”的做法是,到2015年,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65%,为此,北京市政府将在2015年前,直接投资100亿元,用于新改建垃圾处理设施40余座。
政府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好事,但面对北京要达到日处理生活垃圾近3万吨的能力规划,笔者却感到担忧:规模过大,会不会造成设备浪费?到2008年底,北京的常住人口(户籍与外来人口总和)为1695万人,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约为1.1公斤(其中分摊了旅游者产生的垃圾量),两数相乘,得出北京的生活垃圾日产总量应为1.86万吨。这符合政府报告的数据:2008年,北京的生活垃圾日产量达1.84万吨。
然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中,当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达到1公斤以上时,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垃圾减量的大趋势,这是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以台湾地区为例,1998年,台湾的生活垃圾人均日清运量为1.143公斤,环保署开始推动垃圾减量回收,到2008年,台湾的生活垃圾人均日清运量降至0.532公斤。10年间,台湾人均日产的生活垃圾减少了53.5%,平均每年下降5.35%。由于北京市政府也提出“促减量”计划,台湾的实例在展示:只要认真做,5年可减量垃圾26.75%。借用此数据作个预测,到2015年,北京的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可望从现在的1.1公斤降至0.81公斤。以北京每年常住人口平均净增50万计,5年后,北京的人口数将达1945万人。由此可算出,到2015年,北京的生活垃圾日产量约为1.575万吨。这与近3万吨的日处理规划相比,垃圾量少了近半!
即使北京“促减量”毫无效果,人均垃圾日产量维持在1.1公斤,到2015年,北京的生活垃圾日产量也只有2.14万吨,设计近3万吨的日处理能力,也显过大!《意见》写作者的预测可能是,到2015年,北京的人均垃圾日产量会上升到1.5公斤。但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在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普遍享受着很高的物质消费水平,那时,一次性用品泛滥,垃圾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因此那些国家城市的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达到了1~1.5公斤的峰值。在欧洲,日本的城市和香港地区,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长期在1公斤左右波动。眼下,北京居民平均的物质消费量远未达到发达国家那时的水平,而北京已开始进入大力支持废物回收的时代,所以,北京的人均垃圾排放量不会继续上升到发达国家的峰值。
若以日处理近3万吨垃圾的总量,去按照40%的比例建造垃圾焚烧厂,到2015年,北京将建成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的垃圾焚烧设施。但北京可焚烧的垃圾够量吗?2009年8月,《环境工程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分布特性研究”,文中的数据显示,送往北京朝阳区某无害化垃圾处理中心焚烧的生活垃圾中,各类组分的平均值如下:厨余43.93%,纸类17.03%,塑料12.12%,灰土11.73%,植物7.22%,玻璃4.4%,织物1.7%、金属1.58%、砖瓦0.28%。其中不可燃物质占17.99%(灰土,玻璃、金属和砖瓦),热值低的物质占60.96%(厨余和纸类),热值较高的组分仅占21.04%(塑料、织物和植物)。垃圾的平均含水量达43.1%,水分主要来自厨余。文章指出,若入炉垃圾的水分含量太大,就失去了作为燃料的意义。
鉴于安全焚烧垃圾务必要以减少产生二恶英、烟尘和重金属污染为前提,因此,含氯塑料,印刷纸张,金属,厨余,园林废物,玻璃,灰土和砖瓦应尽量避免进入焚烧炉,能烧的垃圾只有保鲜膜类超薄无氯塑料、餐纸、木竹、织物、草席、坚果壳、一次性尿布和卫生巾等。在朝阳区的生活垃圾组分中,塑料占12.12%。通过“促减量”,尽量让塑料进入回收领域,垃圾中的塑料量就可减掉大半。如此算来,北京的生活垃圾中适宜焚烧处理的成分不高于10%。
对于含水量高,可生物降解的厨余,植物和厕纸类垃圾,北京应建设小,中,大型沼气站来处理,这既是网友的建议,也是发达国家目前推广的做法。沼气的发酵过程能杀灭病原体,产生的能源可直接作为燃气利用,也可用于发电,其处理垃圾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快速解除恶臭,并能接纳垃圾渗沥液。因沼气的运转过程无污染气体排放,沼渣和沼液能给绿地和农田提供肥料与浇灌水,建在城市公园内和郊区都会受到欢迎。
相信北京市政府能慎重选择垃圾处理技术,保证100亿资金建成的设施能长久服务于人民。
(责任编辑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