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
【摘要】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在不断地深化。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本文化,注重文化创新和以人为本,只有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和谐校园 校本文化 文化创新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不过一百余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由于民族没有独立,经济相当落后,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内忧外患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以蔡元培、梅贻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大力倡导欧美的大学精神,为我国大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建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受了各种因素的干扰,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虽然我国大学的文化意识和学术水平与世界先进的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摸索中前进,还是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学作为文化集散中心,它具有对外来文化接受、转化和融合的特点和任务。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不仅为不同地域不同层级间校园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而且也拓展了校园文化交流的空间,加快了校园文化的交流速度和现代化步伐。因此,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首先传到学校,然后再通过学校的辐射和人才的流动注入社会。文化是大学之魂,校园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本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为追求自身组织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办学目标,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大学人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而校本文化是指以学校为基础的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起来的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校本理念文化、校本机制文化、校本形象文化和校本课程文化等四个组成部分。它是具有学校个性,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它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学校全部生活时空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校本理念文化是校本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校本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形成校本文化的凝聚力。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一所大学从其建校伊始,实际上已经在创造一段个性化的历史,高校要善于从历史沿革中提炼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所以,凝炼办学特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因此,培育大学精神首先是要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注重强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注重技能、追求真知、反对空谈、崇尚实际、追崇开放、包容的精神等,由此使得人们对认知领域和认知外界的思想现象的敏感程度以及多维度的思维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拓展,这就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其二是它加剧了校园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及科技至上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受到严重的侵蚀和损害,进而导致了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和大学传统精神与理想的衰落等诸多弊病,出现了忽视人的道德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弱化文化批判精神,缺失文化整合创新、自我反思和自我开拓进取能力的现象。
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培育学校精神,应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中将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见之行动,蔚为校风,奉为校训,成为传统,溢育师生成长。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既要把握大学文化的共同规律和时代特征,又要突出各校自身特色,注意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定位。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是校园文化主体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从而创造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实现教育目标,促进高校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活动。
校园文化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活动和追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够使已经形成的知识和文化显示出其内在的价值,而且使这种知识和文化在创新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不仅以此推进了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而且通过创新回答了社会现实的各种问题和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教育本来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即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而现代教育却是一个“物化”的过程,教育使人变成了物。美国人约翰·赖斯比特曾深刻指出,正由于科技如此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技如此发展,人类更必须理智地追求人性。人们经过反思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人的人生观问题。反之,科学的发展呼唤重视人文精神,希望用人文精神来重新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及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扭转科技异化的倾向,阻止机械性或技术性专门化趋势的发展,我们必须铭记大学靠的是思想,靠的是大师,靠的是大学文化。
作为创新的主体,人才的培养是创新的关键,特别是大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钱学森曾讲道: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潜能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特有资质,包括具备广博专精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并具备领悟科学精神的潜质。人文艺术修养不仅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视野开阔、触类旁通,它激发灵感,使学生在顿悟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而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及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信念,使他们坚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实践,有利于抵制一切伪科学及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而大学文化正是这种探索真理的肥沃土壤,大学不再是知识的“加工厂”,人才的“集散地”,而是精神的家园。因此,创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当前中国社会将幸福指数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体现以人为本为价值指向的幸福观,从本质上讲属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也使得校园文化物质载体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成为发展趋势。
现今大学校园文化物质载体的现代性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反映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大学理念以及科学的教育管理、教育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机制等;二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电教馆、体育馆和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科研仪器、实验设备的出现;三是一些蕴含着现代校园人思想情感,体现当代大学校园精神和风格的现代建筑和人文雕塑;四是反映社会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校园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宣传橱窗、陈列馆等现代媒介设施,创新校园文化的“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等场所和组织的层出不穷。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现代性的“物化”载体的存在,才使得现今大学校园文化得以生存和体现。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力量。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主体是具有意识和能动性的人,同时也是享受幸福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学校的广大师生。他们把幸福作为生活目的和人生追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并为自身、他人及全社会谋取幸福。这也正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需求。因此,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校园主体的作用,坚持走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要以校园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把实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充分发掘个人潜能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来创建校园文化,使校园人的文化价值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发展特色。
要坚决克服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倾向,重点提升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内在精神上的和谐幸福。这既是对大学师生幸福指数的关注,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指向。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正体现了这种要求。(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