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反思成为习惯

2009-03-25 04:09彭德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五线谱学段燕子

彭德正

教学反思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效;经过课堂教学,学生们是否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了不同的提高;从课堂生成情况检验教学预设是否成功;教学中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否得当……笔者以为,教学反思不但要像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一样受到重视,还要上升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笔者在执教《燕子》的教学中,曾发生过以下一段实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后告诉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书)

生甲: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使用了比喻句:“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

生乙:我还找到一句比喻是“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师:比喻句中作者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在第一个比喻句中作者把“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比作“五线谱”。

生:在第二个比喻句中作者将燕子比作音符。

师:好,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一读比喻句。

(生齐读)

这段“生成”与我的预设完全相背。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朗读课文,展开联想,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想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燕子优美的休息图,品味打比方的句子在表达作者对燕子喜爱、对自然赞美情感时的作用,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种感情。可为什么在课堂上演变成了对比喻句的分析了呢?

经过认真的反思,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1. 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本学段“课标”的要求要明了于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是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不宜进行“比喻句”这类修辞方法的讲授和分析。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丰富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标”要求的学习内容上来。

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教师都经历了对《语文课程标准》整体学习的过程。而对自己任教学段的具体目标的研读和把握却是有欠缺的。“课标”是我们教学的“宪法”,只有准确地明确各个学段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才能不“超标”,不“欠标”,真正“达标”。

2. 教师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对文本的研读要深入再深入。我们知道,比喻句的组成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两者之间的类似点。这一段话中的喻体是“五线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五线谱是“在五条平行横线上标记音符的乐谱”。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远远望去,电线像五线谱上的横线,燕子像横线上的音符,所以作者说“多么像五线谱哇”。课文中的一、二两句话组成一个完整的比喻。把电线比成五线谱,说这段话有两个比喻句,都是不妥当的。学生之所以出现理解上的不准确,表面上看是因为对比喻句的误解,其根本原因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

研读文本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一步,是必须认真对待并切实做好的基础工作。如果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忙于花哨的所谓能起“轰动效应”的手段的准备,而忽视文本的研读,就会出现课堂教学浮光掠影深不下去的现象,甚至出现上述课例那种问题。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文本怎样研读都不过分!研读文本何时都不过时!”的观念,这项工作做得扎实与否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并达到共赢的双边活动。在“学习的共同体”中,教师的“首席”作用能否发挥好,既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做理论支撑,又需要足够的教育睿智。课堂上“独霸”课堂不对,而一味地“讨好”学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是错误的。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教师要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上”,发挥好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随时根据课堂的生成调整、丰富自己的教学预设,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师要把课堂生成的东西当作教学最宝贵的资源和成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优效的教学。

笔者以为,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流程,不断提高教学预设的有效性,培养教师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历练教师的教育睿智,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让教学反思融入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反思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徐州市下淀小学)

猜你喜欢
五线谱学段燕子
嘻哈音乐课
燕子
燕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天然的五线谱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燕子一家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留守儿童的“五线谱”上谱入浓浓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