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程 陈九磅 鲁 萍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的改革,从实验教学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实验教学主动适应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验教学主动适应专业改造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 专业改造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 适应性
一、引言
我国高校专业分为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法学、理学、农学、工学等八大学科,其中理工科在社会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在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大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类人才。各高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摇篮。而理工科知识涵盖面广,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冶金和机械等多个领域,如果高校原有的专业面过窄,就会限制学生的专业兴趣、就业面及发展后劲。为此,国家新颁专业进行了相应的拓宽,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科的发展。随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理念的深入,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计划要作相应的调整与变革,自然会引起实验教学的调整与变革,而实验教学具有自身特殊性,如设备配置等因素决定了它不可能象课程体系那样迅速的转换,这样的滞后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转变管理方式,使实验教学体系提前、主动适应专业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我国本科教育现状及改革
专业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本科教育的状况就表现为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情况。我国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本科教育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第一次的修订专业目录和专业整顿,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加强了薄弱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口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第二次将专业从671种修订为504种,重点解决了专业归并和总体化的问题;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一阶段伴随着交叉边缘学科的出现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对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改变自5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和沿用前苏联模式从而导致的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人才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教学体系过于专业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处于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我国迈入二十一世纪和加入WTO以后,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紧缺现象显得更加突出。此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结构如果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也会成为问题,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已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第三次调整将专业种数由504调整为249,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模式。应当说我们正处在新一轮调整的进程中,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领域,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树立整体化教育观念,已成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
不少高校已经在这次改革中取得成功。山东大学通过重组和优化,对有关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原三校40个院系也调整为29个。吉林和广东也分别对全省高校专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深化改造传统专业、基础学科专业,更新知识、注入新的活力;加大对专业内容改革的力度,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实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主要接受通识教育,以后再自定专业,这样淡化了专业设置,但并未淡化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过早受到专业的限制,应该说这样做很好地体现了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理工科专业中实行宽基础教学,目前已经在国内教育界,尤其是重点高校中达成共识。中科院院士柯俊认为,科学与工程的融合,以及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相互结合,才能拓宽专业面,才能适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新模式的发展,高校教学课时与实验学时也有了很大变化。无论课程体系如何调整,实验教学都要为其服务,从而也要作相应调整。为此,如何适当的调整实验课时和调配实验设备就很关键了。
三、我国高校实验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依据国家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对学科专业结构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并先后多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加紧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本专业这一培养目标来看,它并不仅仅是原各个专业的简单更名和合并,而是真正着眼于宽专业、复合型,改革了课程体系结构。
一般院校在没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未能进入“211工程”的条件下,实验室获得的国家教育经费专项资助相对少,其地位与实力又决定了其科研项目也相对较少,获得其他基金的机会也比较少,加上逐年扩招的压力,实验资金也比较紧张。另一方面,理工科的教学必然要注重实验教学,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功能主要不在科研开发,而在于学生的教学工作,在于按照教学体系及其改革要求组织实验教学,保证设备投资及时适应专业改造的要求。这一要求在教学任务相对稳定时容易完成,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旦实验教学计划发生变动,由于受有限的经济条件的制约,设备、人员等无法快速到位,使实验教学体系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也影响到了实验教学任务。可见,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缩短这个适应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比如,设备配置应有一个针对专业改造趋势的前瞻性,做到专业定位准确,投资方向明确,既要提前准备,也要避免盲目投入带来的浪费问题。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各实验室应及时对实验内容和项目进行修订和调整,但也面临着前面指出的问题,即设备投入和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和不匹配的状况,导致设备空缺或闲置,这些批量大、造价高、占空间的设备给实验室管理带来了麻烦,因此很有必要引入实验教学主动适应专业改造的机制。从实验室所承担的全部课程及其实验学时的变迁,不难看出实验随教学调整的大致方向,并找到相应的对策。从这些变化来看,设备投资不能盲目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应当加强一些通用设备的建设,服务于基础性实验教学;专用设备不能追求台套数多,而要找准方向再投资,如可考虑添置随着改革发展可能用到的设备,另外功能上尽可能兼容和通用。此外,引进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各种分析软件,改善实验条件,也势在必行。
转变思想观念,使实验教学主动适应专业改造的要求,不仅仅是避免投资的浪费和设备的闲置,提高条件利用率,减轻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加快空缺物资的引进,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人才的质量,因而是值得关注和推进的。
参考文献:
[1]谢峻林,何峰.从社会需求谈材料累专业的工程教育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50-51.
[2]林萍华.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2,(9):20-21.
[3]赵晴等.大型综合性水处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