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摘要]西部矿产资源丰富,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并由此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城市发展中以重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导,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使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实现能源型工业城市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方向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产业调整,使之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点六盘水的调查分析,寻求西部能源型工业城市未来发展中产业与生态协调互利之路。
[关键词]产业发展;生态协调;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F4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4-0040-03
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损耗和废弃物的污染,过度的污染必将带来生态的严重破坏、经济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资源的较大浪费,从而影响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六盘水是西部能源产业基地,是以煤炭开发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能源型工业城市。城市的开发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上。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有煤、铁、铅、锌、铜等30余种。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随着该地重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上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趋势严重,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人口超载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相对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六盘水市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采矿、制造、煤炭洗选、焦化、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存在着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生产经营粗放、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采矿业、煤加工业、冶金业、建材业、电力业、制造业等,既是六盘水的传统支柱产业,又是能耗高、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较差的产业,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一、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制约义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技术水准,加大对已有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提高环境容量,为经济增长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资源基础和投资环境。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能使这一趋势得到加强,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系统动态演化中,寻求最佳动态平衡点。要通过研究、探求区域经济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促进经济与环境不断均衡发展,力争避免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非常突兀的倒“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表明了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环境退化不但可以得到遏制,还能逐步得以逆转),促进发展中地区环境质量的转变提前发生,经济与环境之间形成“平扁”式的倒“U”型关系,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西部能源型工业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收入稳步提高。案例点六盘水市近年来GDP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05年底,六盘水市的生产总值(GDP)达到207.93亿元,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201元,增长13.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0.4%,加快2.8个百分点,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2.第二产业占比重大,第一产业逐渐萎缩,第三产业增长缓慢。2004—2006年,案例点六盘水市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3.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了6个百分点。六盘水市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第一、三产业的产值不到总产值的一半,而第二产业的产值超过了全年国民收入的1/2,其产业结构是重工业太重,其他产业太轻。2005年,煤炭、电力、冶金和建材四大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4.5%。这对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
3.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六盘水市仍然围绕煤炭资源的开发发展经济。在煤电产业方面,到2010年,预计全市火电厂总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在煤焦化工方面,截至2004年底,全市已建成投产焦化厂174座,年生产能力969万吨;到2010年,达到2150万吨生产能力,预计年需精原煤2800万吨,动力煤200万吨;另外,拟建的200万吨,年盘南保田煤制油厂,预计年需精煤900万吨,动力煤200万吨;在冶金建材方面,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300万吨水泥和500万吨钢铁综合生产能力,预计年需动力煤约1000万吨。预测至2015年,六盘水市原煤产量约1亿吨。这种单一的以煤为生产原料的工业产业,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西部能源型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西部为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但许多地方也是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极易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相当大甚至破坏不可逆转。六盘水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属于岩溶脆弱环境分布区,裸露和半裸露的碳酸盐岩峰丛山地常常连片出现,其中裸露岩溶面积达6263.2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63.5%,由于岩溶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高度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1.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工业在城市区域的集中,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六盘水城区坐落于岩溶盆地内,盆地周围则是相对较高的峰丛洼地,大气中逆温现象频现,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随着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以及利用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碳酸盐岩矿物而产生的大小水泥企业相继投入生产,加之城市能源结构多以燃煤为主,致使城市上空聚集大量的SO2和烟尘、粉尘等悬浮颗粒,城市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空气中许多污染物质严重超标,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雨现象,城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给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2.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趋势严重。50年代以前,西部地区的森林植被普遍很好。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需求量增加,人们开始毁林开荒,加之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造成了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锐减。六盘水地区目前平均森林覆盖率只有5%左右,且林种以用材林为主,防护林严重不足(防护林与用材林面积、森林蓄积的比分别为
1:122和1:260)。林种比例的失调和防护林的严重不足使森林的生态阈值更低,易遭破坏且难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严重退化促使岩溶石漠化进程加速,加之岩溶裂隙、落水洞等,导致地表漏水、漏肥严重,土壤肥力差,作物产量低。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相对短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逐年增多,而污水处理设施却因技术和经济等原因迟迟未能上马,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城区及下游水体污染严重。2005年在对六盘水市开采的地下水水质检测中,有83%的项目超标,其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普遍超标,有毒重金属离子含量增加明显。随着城市发展,河流及岩溶地下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当地的伤寒、副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还常出现一些莫名怪病。
4.环境人口容量低。人口超载严重。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极其敏感,其环境人口容量很低。人口超载严重,人们势必会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掠夺式开发,以满足其生存生活需求。尤其是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垦,必然导致土地质量发生变异,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使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进一步降低。
5.固体废弃物排放严重。2005年六盘水市工业企业烟尘年排放总量为1268万吨。废水排放总量达7435.26万立方米: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工业废渣主要以煤矸石、冶金渣、粉煤灰、煤泥等为主,年产量为1261.5万吨,综合利用量为533.7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2%;处置量为651.73万吨,处置率为51.0%,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人居质量,更没有未来的持续发展,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为使西部资源型工业城市的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已成当务之急。具体措施为:
1.开发与保护并举,建立环保节约型社会。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按照综合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的原则,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以节约资源为主题,以环境友好为主线,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其一,注重环境友好,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其二,高效利用资源和节能。项目的建设要考虑产业的关联度,大力推广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多联产和节能等技术。
2.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实现产业多元化。针对西部能源型工业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做好“产业拉动力强的新型服务业”的文章,努力实现产业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
3.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西部能源型工业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浪费很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负重。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产业升级,引进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就现阶段而言,首先要培育主导资源产业的后续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其次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发展清洁煤、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术,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高效、安全、清洁的技术体系,努力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5.完善城市的功能。许多西部资源型工业城市建市时间不长,但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为了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就显得极为重要。努力提高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废气、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和自净能力,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6.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生态恢复与重建。近年来恢复与重建西部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用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如六盘水2007年就投入了8.65亿元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关闭了一些产值小、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始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与重建工作。
综上,为了实现西部能源型工业城市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其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改变现有的粗放的、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拉伸、延长煤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必行之路也是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