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剩余和局限

2009-03-25 07:12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异质局限符号

吕 会

所谓异质符号的剩余,就是一种异质符号的编码方式有可能成为对其他媒体符号的补充,以自己的优势补偿其它媒体的缺陷;所谓异质符号的局限,是一种媒体方式都有自己的表达局限,需要借用其它异质符号的编码方式来补足自己。博物馆、历史纪录片、3D历史复原是同质的图像符号,但却属于不同的编码方式,属于不同的媒体。它们的制作思路不同、展现历史的角度也不同:从制作思路上来说,3D从技术上着眼,纪录片从学术上把关,博物馆则从实物材料上呈现;从内容方面来说,博物馆和3D是从空间上来展示,而纪录片则是从时间上来展示。它们存在自己的视域局限和剩余,表现如下:

纪录片具有时间感,它可以充分运用包括影像的、声音的、文字的、图片的各种历史材料来进行制作。皮尔士将符号划分为能指、所指、意指方式。如果说获取的历史资料是所指,那么技术公司是能指,而剧本就是意指方式,纪录片这种形式更加突出了意指方式的作用。在进行历史事实的展示之前,我们务必要搜集大量的史料,通过逻辑分析确定一个主题,纪录片的整个制作过程都要围绕该主题,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选择并进行适当的文本加工,设计好镜头和解说词,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成像剧本,继而进行制作,因此它更强调系统性。在制作的过程中制作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认同的历史观呈现出来,他们甚至可以采用像写意画那样的表现方法来设计镜头,这就有一种思想深度包含在内。由于要从中概括主题,所以纪录片在史料的运用方面呈现多元化,但是文字材料的运用应该是占主导的。对史料大量运用,读者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抽象的概括当时的历史面貌,与3D相比缺少了直观感。

3D是以某一个时间点内的总体建筑风貌为依托先建立一个大背景,一切历史再现都是以这个背景为中心的,都是在这个范围内的复原,它要呈现的是这个历史时间点上的客观存在。在3D的制作过程中,它和纪录片相比淡化了意指方式的作用,更注重能指和所指这两端。3D有具象化的特征,观众可进行互动,可以随便走进场景进行观赏,甚至可以走进其中的店铺参与到场景中去,由于可以身置其中,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远古的年代。在史料运用上,先是强调要找到一个总体的“地图”以确定整体的框架,还需大量的图片资料进行还原,图片资料越详细对制作越有帮助,对文字材料的依赖性则相对较弱,但由于它更像西方油画那样逼真的呈现某一时间点的现实状况,因此这就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它最大的视域局限——缺少历史厚重感。历史不单单有事件,还要有时间性,时间性是历史的最重要因素,历史终究是靠时间来证明的。但3D将历史局限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点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这样是很难将历史的厚重和深度表现出来的。此外,3D强调一种绝对的逼真,“假到真时真亦假”,因为在追求原点的过程中,我们用到的材料已经被原典化了,对细节的关注程度越高,对材料的要求越高,但是现有材料尤其是照片材料并不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拍摄的,为了达到一种完整,创作者就要加入自己的创作,这样,越是追求真实假的方面就越是显示出来了。

博物馆实物所展示的大多是某一时期人们用到的实物,所以我们能直观的看到那个时代很多的历史现象,然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破碎的历史,因为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历史元素。博物馆比3D和纪录片更加注重客观和真实,它基本上是对所指的客观呈现,不像3D那样重视能指,也不像纪录片那样注重意指方式的作用,在这里没有人的主观情感在内,是无声的历史,这样人们参观的时候往往感觉到一种沉闷和乏味,人们在参观的时候要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看出更多门道,否则看到一个个实物时仍不知什么意思。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历史纪录片缺少了3D和博物馆的空间性,而博物馆和3D则缺少了纪录片表现历史的那种深度。为了更好的记录历史,应是各种媒体相结合,使同一事件在表达上获得多样性的视角,我们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罗贻荣.走向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孟华.符号表达原理[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吕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异质局限符号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晋能科技半导体尖端技术喜获突破
碳排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地区异质效应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大猫逗你玩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